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那海专利>正文

钢桁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475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2:01
钢桁架,其构成如下: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其特征在于: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之间共布置有7个支撑立柱(3);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水平或者倾斜布置的两个不等长平行梁和一些连接件共同构成的竖直面内布置的钢桁架的结构设计方案;其结构较为简单,安装维护方便,综合技术效果优良,符合建筑工业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桁架
本技术涉及建筑物或者工程施工中的钢制桁架的结构设计与应用
,特别提供了一种钢桁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桁架的常规定义如下:由杆件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而成的支撑横梁结构,称为“桁架”。简言之,桁架是一种由杆件彼此在两端用铰链连接而成的结构。桁架通常由直杆组成的一般具有三角形单元的平面或空间结构,桁架杆件主要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从而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在跨度较大时可比实腹梁节省材料,减轻自重和增大刚度。桁架的优点是杆件主要承受拉力或压力,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节约材料,减轻结构重量。常用的有钢桁架、钢筋混凝土桁架、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木桁架、钢与木组合桁架、钢与混凝土组合桁架。人们期望获得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钢桁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效果更好的钢桁架。本技术涉及一种钢桁架,其构成如下: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其中: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布置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二者相互平行;支撑立柱3和斜撑构件4均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之间;其特征在于:上部横梁1的总长度为32500mm±500mm;下部横梁2的总长度为24000mm±500mm;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之间共布置有7个支撑立柱3;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距离是4000mm±50mm;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下述几处结构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两侧的各1个斜撑构件4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的下部与下部横梁2的连接点;布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都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上,且两个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与上部横梁1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本技术所述钢桁架,优选要求保护下述内容:支撑立柱3的长度为2750mm±50mm;上部横梁1的两端近端处的支撑立柱3外侧还设置有下述结构:竖向小立柱6、小斜撑7、大斜撑8;其中:大斜撑8布置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这二者的端部或者近端部之间;竖向小立柱6布置在上部横梁1和大斜撑8之间;竖向小立柱6与支撑立柱3平行布置,且竖向小立柱6与最靠近它的支撑立柱3之间的距离是2000±50mm。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均为平行翼缘工字钢构成;其翼缘内外侧平行,横截面上翼缘的宽度为260±2mm;腹板高度为435±2mm或512±2mm,腹板厚度为24mm±2mm;上部横梁1的两端还设置有向下部横梁2一侧伸出的竖向支撑柱10,其与上部横梁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72°~90°;竖向支撑柱10为热轧H型钢;其满足GB/T11263-1998的要求,其横截面规格满足下述要求:高度H为250mm,宽度B为255mm;腹板厚度t1为14mm,翼缘厚度t2为14mm,工艺圆角r为16mm,横截面积为104.7cm2,理论重量为82.2kg/m。在上部横梁1上还设置有成对布置的用于连接上部横梁1和支撑立柱3的上连接板A1.1;上连接板A1.1具体是满足下述要求的等腰梯形板:上底面200mm,下底面100mm,高240mm;板厚度为7~14mm;成对布置的两块上连接板A1.1布置在同一个连接上部横梁1和支撑立柱3的连接点的两侧构成组合连接结构;在上部横梁1上还设置有成对布置的用于连接上部横梁1和斜撑构件4的上连接板B1.2;上连接板B1.2具体是满足下述要求的矩形板:长370mm,宽270mm;板厚度为7~14mm;成对布置的两块上连接板B1.2布置在同一组连接上部横梁1和两个斜撑构件4的连接点的两侧构成组合连接结构;在下部横梁2上还间隔设置有5处成对布置的用于连接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和在同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布置的两个斜撑构件4的下连接板A2.1,下连接板A2.1具体是满足下述要求的矩形板:长390mm,宽225mm;板厚度为7~14mm;成对布置的两块下连接板A2.1布置在同一组由连接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和在同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布置的两个斜撑构件4的连接点的两侧构成组合连接结构;在下部横梁2的两个端部还分别各设置有1处成对布置的用于连接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大斜撑8的下连接板B2.2,下连接板B2.2具体是满足下述要求的板型件:它是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组合整体结构件,其中长方形的长255mm,长方形的宽225mm;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即长方形的长,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其中之一垂直于大斜撑8的轴线,另一个直角边平行于大斜撑8的轴线;板厚度为7~14mm。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还间隔设置有多处紧箍结构组件,其具体满足下述要求:横截面为方管,其将一段上部横梁1或下部横梁2的外部整体包裹在一个矩形管段内;在平行于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的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为90±10mm,厚度为10mm。支撑立柱3、竖向小立柱6均为成段的H钢型材构成;斜撑构件4、小斜撑7、大斜撑8为以下几种之一或其组合:方管钢、槽钢、H钢、三角钢;上连接板A1.1、上连接板B1.2、下连接板A2.1、下连接板B2.2与相关结构之间设置的固定连接结构为以下几种之一:连接板和焊缝的组合;连接板和铆钉的组合、连接板和防松螺栓组件的组合。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水平或者倾斜布置的两个不等长平行梁(“两个不等长平行梁”指的是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二者相互平行布置,构成整个钢桁架的结构主体)和一些连接件共同构成的竖直面内布置的钢桁架的结构设计方案;其结构较为简单,安装维护方便,综合技术效果优良,符合建筑工业化的要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实施例1所述钢桁架结构组成原理示意简图;图2为实施例1的几何简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钢桁架,其构成如下: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其中: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布置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二者相互平行;支撑立柱3和斜撑构件4均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之间;上部横梁1的总长度为32500mm±500mm;下部横梁2的总长度为24000mm±500mm;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之间共布置有7个支撑立柱3;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距离是4000mm±50mm;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下述几处结构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两侧的各1个斜撑构件4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的下部与下部横梁2的连接点;布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斜撑构件4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钢桁架,其构成如下: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其中: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布置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二者相互平行;支撑立柱(3)和斜撑构件(4)均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之间;/n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下述几处结构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两侧的各1个斜撑构件(4)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的下部与下部横梁(2)的连接点;/n布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都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上,且两个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与上部横梁(1)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n上部横梁(1)的两端近端处的支撑立柱(3)外侧还设置有下述结构:竖向小立柱(6)、小斜撑(7)、大斜撑(8);其中:大斜撑(8)布置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这二者的端部或者近端部之间;竖向小立柱(6)布置在上部横梁(1)和大斜撑(8)之间;竖向小立柱(6)与支撑立柱(3)平行布置;/n其特征在于:上部横梁(1)的总长度为32500mm±500mm;下部横梁(2)的总长度为24000mm±500mm;/n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之间共布置有7个支撑立柱(3);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距离是4000mm±50mm;/n支撑立柱(3)的长度为2750mm±50mm;/n竖向小立柱(6)与最靠近它的支撑立柱(3)之间的距离是2000±50mm;/n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均为平行翼缘工字钢构成;其翼缘内外侧平行,横截面上翼缘的宽度为260±2mm;腹板高度为435±2mm或512±2mm,腹板厚度为24mm±2mm;/n上部横梁(1)的两端还设置有向下部横梁(2)一侧伸出的竖向支撑柱(10),其与上部横梁(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72°~90°;/n竖向支撑柱(10)为热轧H型钢;其满足GB/T11263-1998的要求,其横截面规格满足下述要求:高度H为250mm,宽度B为255mm;腹板厚度t1为14mm,翼缘厚度t2为14mm,工艺圆角r为16mm,横截面积为104.7cm...

【技术特征摘要】
1.钢桁架,其构成如下: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支撑立柱(3)、斜撑构件(4);其中: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布置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且二者相互平行;支撑立柱(3)和斜撑构件(4)均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之间;
每一个支撑立柱(3)两侧均各自布置有1个斜撑构件(4);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斜撑构件(4)的下部固定在支撑立柱(3)与下部横梁(2)连接点上或者连接点的两侧;下述几处结构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支撑立柱(3)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两侧的各1个斜撑构件(4)的下部近端处、支撑立柱(3)的下部与下部横梁(2)的连接点;
布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都固定布置在上部横梁(1)上,且两个斜撑构件(4)的上部近端处与上部横梁(1)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构成为一个整体
上部横梁(1)的两端近端处的支撑立柱(3)外侧还设置有下述结构:竖向小立柱(6)、小斜撑(7)、大斜撑(8);其中:大斜撑(8)布置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这二者的端部或者近端部之间;竖向小立柱(6)布置在上部横梁(1)和大斜撑(8)之间;竖向小立柱(6)与支撑立柱(3)平行布置;
其特征在于:上部横梁(1)的总长度为32500mm±500mm;下部横梁(2)的总长度为24000mm±500mm;
在上部横梁(1)和下部横梁(2)之间共布置有7个支撑立柱(3);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3)之间的距离是4000mm±50mm;
支撑立柱(3)的长度为2750mm±50mm;
竖向小立柱(6)与最靠近它的支撑立柱(3)之间的距离是2000±50mm;
上部横梁(1)、下部横梁(2)均为平行翼缘工字钢构成;其翼缘内外侧平行,横截面上翼缘的宽度为260±2mm;腹板高度为435±2mm或512±2mm,腹板厚度为24mm±2mm;
上部横梁(1)的两端还设置有向下部横梁(2)一侧伸出的竖向支撑柱(10),其与上部横梁(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72°~90°;
竖向支撑柱(10)为热轧H型钢;其满足GB/T11263-1998的要求,其横截面规格满足下述要求:高度H为250mm,宽度B为255mm;腹板厚度t1为14mm,翼缘厚度t2为14mm,工艺圆角r为16mm,横截面积为104.7cm2,理论重量为82.2kg/m。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钢桁架,其特征在于:
在上部横梁(1)上还设置有成对布置的用于连接上部横梁(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那海
申请(专利权)人:那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