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469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包括空心的模壳本体,所述模壳本体由扣合在一起的上模壳和下模壳组成,所述上模壳的开口边沿和下模壳的开口边沿具有一圈连接在一起的外凸沿,上模壳的外凸沿和下模壳的外凸沿通过卡接配合的卡扣和卡槽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结构新颖,设计合理,简化了组装过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耗时短,效率高;而且由两个结构相同的模壳组成,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
技术介绍
空心楼盖所使用的填充内模是由上、下两个模壳组成。目前,填充内模的上、下模壳之间的连接方式多样,有采用铁丝缠绕,也有采用塑料连接件连接,总之都需要借助外来部件,不仅组装过程麻烦,耗时较长,而且连接的不够牢固,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易于组装,耗时短的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包括空心的模壳本体,所述模壳本体由扣合在一起的上模壳和下模壳组成,所述上模壳的开口边沿和下模壳的开口边沿具有一圈连接在一起的外凸沿,上模壳的外凸沿和下模壳的外凸沿通过卡接配合的卡扣和卡槽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壳的顶部两端和下模壳的底部两端具有用以绑扎钢筋的凸块,所述凸块侧部沿横向开设有供钢筋穿过的限位槽口。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壳顶部和下模壳底部具有至少一个内塌的凹槽,上模壳的凹槽和下模壳的凹槽位置上下对应,并且上模壳的凹槽底部顶着上模壳的凹槽顶部。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壳顶部和下模壳底部均设置有分布在每个凹槽横向方向上两侧的凸条,所述凸条上开设有用以与钢筋配合的弧形限位槽。进一步的,上模壳的外凸沿和下模壳的外凸沿上具有位置对应的通孔。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壳和下模壳为结构相同的两个模壳,上模壳和下模壳的横断面呈拱形,上模壳和下模壳的开口呈长矩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结构新颖,设计合理,简化了组装过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耗时短,效率高;而且由两个结构相同的模壳组成,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横断面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卡扣和卡槽配合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结构相同的两个模壳开口均朝上时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结构相同的两个模壳其中一个翻转至开口均朝下时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模壳上的卡扣和卡槽分布简易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模壳上的卡扣和卡槽另一种分布简易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模壳上的卡扣和卡槽第三种分布简易图;图中标号说明:1-模壳本体、2-上模壳、3-下模壳、4-外凸沿、5-卡扣、6-卡槽、7-凸块、8-限位槽口、9-凹槽、10-凸条、11-弧形限位槽、12-纵向限位槽、13-横向限位槽、14-通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11所示,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包括空心的模壳本体1,所述模壳本体由扣合在一起的上模壳2和下模壳3组成,上模壳2和下模壳3均采用塑料一体注塑成型,上模壳和下模壳的横断面呈拱形,上模壳和下模壳的开口呈长矩形,所述上模壳的开口边沿和下模壳的开口边沿具有一圈连接在一起的外凸沿4,上模壳的外凸沿和下模壳的外凸沿通过卡接配合的卡扣5和卡槽6连接在一起,卡扣与外凸沿连为一体;本申请中的填充内模的上、下模壳在进行扣合时,只需要沿着两个模壳的外凸沿处按压一周使得卡扣卡入卡槽中便可完成两个模壳的扣合操作,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耗时短,效率高,而且连接牢固,稳定可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壳2的顶部两端和下模壳的底部两端具有用以绑扎钢筋的凸块7,所述凸块7侧部沿横向开设有供钢筋穿过的限位槽口8,在进行空心楼盖浇筑时,为了保证相邻两填充内模之间的间距,采用钢筋将一排的填充内模连接在一起,钢筋从限位槽口8中穿过,然后利用铁丝将钢筋和凸块绑扎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模壳本体是空心结构,为了避免出现塌陷,所述上模壳2顶部和下模壳3底部具有至少一个内塌的凹槽9,上模壳的凹槽和下模壳的凹槽位置上下对应,并且上模壳的凹槽底部顶着上模壳的凹槽顶部,两个上、下模壳的凹槽对顶来支撑上模壳的顶部和下模壳的底部,提高内模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壳2顶部和下模壳3底部均设置有分布在每个凹槽横向方向上两侧的凸条10,所述凸条上开设有用以与钢筋配合的弧形限位槽11,弧形限位槽11是用于与钢筋网中的横向钢筋配合,进一步对填充内模进行限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壳2顶部和下模壳3底部在横向的中间位置具有与钢筋网上的纵向钢筋配合的纵向限位槽12,所述上模壳顶部和下模壳底部在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与钢筋网上的横向钢筋配合的横向限位槽13,所述横向限位槽的两端沿着模壳侧壁延伸至外凸沿处形成拱形槽,纵向限位槽12和横向限位槽13分别用于与钢筋网中的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配合,横向限位槽针对的是较粗的横向钢筋,凸条上的弧形限位槽针对的时较细的横向钢筋。在本实施例中,上模壳2的外凸沿和下模壳3的外凸沿上具有位置对应的通孔14,为了是上、下模壳之间扣合的更加牢固,在外凸沿上另外开设通孔可用于绑扎尼龙扎带。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本申请填充内模的制造过程,所述上模壳和下模壳为结构相同的两个模壳,两个结构相同的模壳,在组装时只需要将其中一个模壳翻转至开口朝下即可(即上模壳),便可与另一个开口朝上的模壳(即下模壳)进行扣合;这样在模壳的制造过程中,只需要一个规格的模具即可,无需制造不同结构的上模壳和下模,可以大大节约模具成本投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本实施例中,该模壳本体由两个结构相同的模壳扣合而成,所以模壳上的卡扣和卡槽分布形式要保证两个模壳能够完成扣合,也就是经翻转至开口的上模壳的卡扣能够恰好与下模壳的卡槽对准,而上模壳上的卡槽恰好与下模壳的卡扣对准,本实施例中模壳上的卡扣和卡槽分布形式如图8所示,模壳的其中一侧短边上分布卡槽,另一侧短边上分布卡扣,两侧长边均采用半段分布卡槽,半段分布卡扣,并且两侧长边上卡扣和卡槽的分布位置错开,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图9和图10的分布形式,图9中卡扣和卡槽的分布位置以长边的中心线对称,图10中卡扣和卡槽的分布位置以短边的中心线对称。上述本技术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那么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范围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无法穷举,所以本技术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列举的数值不应构成对本技术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技术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包括空心的模壳本体,所述模壳本体由扣合在一起的上模壳和下模壳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壳的开口边沿和下模壳的开口边沿具有一圈连接在一起的外凸沿,上模壳的外凸沿和下模壳的外凸沿通过卡接配合的卡扣和卡槽连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包括空心的模壳本体,所述模壳本体由扣合在一起的上模壳和下模壳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壳的开口边沿和下模壳的开口边沿具有一圈连接在一起的外凸沿,上模壳的外凸沿和下模壳的外凸沿通过卡接配合的卡扣和卡槽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壳的顶部两端和下模壳的底部两端具有用以绑扎钢筋的凸块,所述凸块侧部沿横向开设有供钢筋穿过的限位槽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空心楼盖的填充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壳顶部和下模壳底部具有至少一个内塌的凹槽,上模壳的凹槽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国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宏鼎盛世建材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