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绑带运输装置和绑带包装生产设备,属于绑带生产技术领域,绑带运输装置包括由各自动力机构驱动的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第三传送带,第一传送带设于分卷工位出料端,第二传送带设于第一传送带出料端,第二传送带设于包纸工位出料口正下方,第二传送带出料端与切割工位进料端相邻,第三传送带设于切割工位出料端;第一传送带表面并列设有若干排隔板。利用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第三传送带实现了分卷绷带在分卷工位与包纸工位、包纸工位与切割工位、切割工位与塑封工位之间的自动转运;借助第一传送带表面上的若干排隔板,可将分卷绑带隔离开,避免分卷绑带粘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绑带运输装置和绑带包装生产设备
本技术属于绑带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绑带运输装置和绑带包装生产设备。
技术介绍
绷带生产包装工艺流程如下:分卷—包纸—切割—塑封,由于绷带生产批量较大,需要在各工序之间频繁转运分卷绑带。目前,绑带转运主要依靠人工,操作人员在几道工序之间频繁装车、卸车、上料、卸料,增加了生产辅助时间,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容易对绑带造成污染、损坏,不利于质量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绑带运输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分卷绑带采用人工转运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绑带运输装置,包括设置于分卷工位与包纸工位之间的第一传送带、设置于包纸工位与切割工位之间的第二传送带及设置于切割工位与塑封工位之间的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第三传送带均由各自独立的动力机构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第三传送带均设置于机架上;所述第一传送带设置于分卷工位的出料端,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第一传送带的出料端,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包纸工位的出料口正下方,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出料端与切割工位的进料端相邻,所述第三传送带设置于切割工位的出料端;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表面并列设有若干排隔板,相邻隔板间形成能够容纳分卷绑带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传送带的运行方向。优选的,所述隔板间断分隔为三段隔断,三段隔断间设有间隙。优选的,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出料端斜下方设有两个第一护板,两个第一护板垂直并列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一护板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供分卷绑带通过的导向槽,所述第一护板的底部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第一护板的顶部边缘斜向外倾斜,用于使导向槽的顶部呈喇叭口状;两个第一护板的底部开口与包纸工位的进料端相对应。优选的,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两侧设有第二护板,两个第二护板垂直并列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二护板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供分卷绑带通过的导向槽,所述第二护板的底部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第二护板的顶部边缘斜向外倾斜,用于使导向槽的顶部呈喇叭口状。优选的,所述第三传送带的两侧设有导向板,两侧导向板的顶部均朝向第三传送带倾斜,所述导向板的顶部低端设置于第三传送带的上方。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电机,所述主动轮由电机驱动,所述电机、主动轮和从动轮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机架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结构绑带运输装置的绑带包装生产设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结构紧凑、机械化程度高的优点,利用第一传送带及第二传送带实现了分卷绷带在分卷工位与包纸工位及包纸工位与切割工位间转运,通过第三传送带实现了切割后的绷带卷在切割工位与塑封工位之间的转运,实现了物料的自动转运,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同时借助第一传送带表面上的若干排隔板,方便将分卷绑带隔离开,避免多个分卷绑带挤压在一起造成绑带粘连,确保后序包纸工位的顺利包装。利用本技术能够快速实现分卷绷带的运输转运,大大节约了生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绑带运输装置的流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第一传送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第一传送带与第二传送带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4是图1中第二传送带与第三传送带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5是图4中第二传送带的A向试图;图中:00-分卷绷带;01-分卷工位;02-包纸工位;03-切割工位;04-塑封工位;1-第一传送带,2-第二传送带,3-第三传送带,4-机架,5-隔板,6-第一护板,7-第二护板,8-导向板;9-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现对本技术提供的绑带运输装置进行说明。所述绑带运输装置包括设置于分卷工位01与包纸工位02之间的第一传送带1、设置于包纸工位02与切割工位03之间的第二传送带2及设置于切割工位03与塑封工位04之间的第三传送带3,所述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及第三传送带3均由各自独立的动力机构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及第三传送带3均设置于机架4上;所述第一传送带1设置于分卷工位01的出料端,所述第二传送带2设置于第一传送带1的出料端,所述第二传送带2设置于包纸工位02的出料口正下方,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出料端与切割工位03的进料端相邻,所述第三传送带3设置于切割工位03的出料端;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表面并列设有若干排隔板5,相邻隔板5间形成能够容纳分卷绑带00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传送带1的运行方向。图1中箭头表示绷带卷的运行方向。借助第一传送带上并列设置若干排隔板,方便分装后的分卷绑带隔离置于相邻两个隔板间的卡槽内,避免分卷绑带挤压在一起造成绑带粘连,影响后序包纸工位包裹包装纸。本技术提供的绑带运输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结构紧凑、机械化程度高的优点,通过第一传送带及第二传送带实现了分卷绷带在分卷工位与包纸工位及包纸工位与切割工位间转运,通过第三传送带实现了绷带卷在切割工位与塑封工位之间的转运,实现了物料的自动转运,大大节约了生产辅助时间,实现了连续性生产;同时借助第一传送带表面上的若干排隔板,方便将分卷工位分装的分卷绷带隔离开,避免多个分卷绑带挤压在一起造成绑带粘连,确保后序包纸工位的顺利包装。利用本技术能够快速实现分卷绷带在各工位间的转运,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了机械化生产,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进一步地,参见图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隔板5间断分隔为三段隔断,三段隔断间设有间隙。采用该结构,能够缩小隔板的长度,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参见图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出料端斜下方设有两个第一护板6,两个第一护板6垂直并列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一护板6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供分卷绑带00通过的导向槽,所述第一护板6的底部固定于机架4上;所述第一护板6的顶部边缘斜向外倾斜,用于使导向槽的顶部呈喇叭口状;两个第一护板6的底部开口与包纸工位02的进料端相对应。两个第一护板形成的导向槽上方敞口为喇叭口状,方便将下落的分卷绷带导入导向槽内,两个第一护板之间形成直立通道,有利于分卷绑带沿垂直方向下落至包纸工位。进一步地,参见图3-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两侧设有第二护板7,两个第二护板7垂直并列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二护板7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供分卷绑带00通过的导向槽,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绑带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分卷工位与包纸工位之间的第一传送带、设置于包纸工位与切割工位之间的第二传送带及设置于切割工位与塑封工位之间的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第三传送带均由各自独立的动力机构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第三传送带均设置于机架上;所述第一传送带设置于分卷工位的出料端,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第一传送带的出料端,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包纸工位的出料口正下方,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出料端与切割工位的进料端相邻,所述第三传送带设置于切割工位的出料端;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表面并列设有若干排隔板,相邻隔板间形成能够容纳分卷绑带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传送带的运行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绑带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分卷工位与包纸工位之间的第一传送带、设置于包纸工位与切割工位之间的第二传送带及设置于切割工位与塑封工位之间的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第三传送带均由各自独立的动力机构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第三传送带均设置于机架上;所述第一传送带设置于分卷工位的出料端,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第一传送带的出料端,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于包纸工位的出料口正下方,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出料端与切割工位的进料端相邻,所述第三传送带设置于切割工位的出料端;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表面并列设有若干排隔板,相邻隔板间形成能够容纳分卷绑带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传送带的运行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绑带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间断分隔为三段隔断,三段隔断间设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绑带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出料端斜下方设有两个第一护板,两个第一护板垂直并列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一护板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供分卷绑带通过的导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楠,张丽,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速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