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其技术特征在于包括面料层、里料层和发热功能层,所述发热功能层为摩擦发热层,包括上固定层、下固定层和依次交替固定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的摩擦片层,所述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通过预应力张拉尼龙布相连接,所述摩擦片层为植绒布片层,所述植绒布片层的厚度为0.1~0.3mm,所述上固定层为粗纤维腈纶布层,所述下固定层为棉麻混纺布层,所述粗纤维腈纶布层和面料层之间胶合有TPO防水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植绒布片层为摩擦片层,在穿着并活动的过程中分别固定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的植绒布片层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用以融雪,且摩擦产生的细微振动有助于细小雪珠的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
本技术涉及功能性面料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防寒服一般以涂层尼龙为面料,聚酯长毛绒为填充料制作而成,高性能防寒服采用通过增减服装层次来达到调节保暖量,但是这种类型的防寒服有着重量重,在对待不同防寒条件时只能通过增减层次来调节温度,操作麻烦,此外,防寒服内温度是由体温来调节的,温度适应较慢,衣服穿着刚刚开始一段时间会感到不舒适。此外,防寒服处理日常穿着,也常用于高寒地区的户外工作者保护,高寒地区的降水是以降雪的形式进行的,一般的防寒服仅仅带有防水功能,但在降雪天气,雪会粘附在服装面料表面,吸收服装内的热量并逐渐融化,因此会影响防寒能力。综上,我们需要一种在穿着时不单单依赖人体热量进行升温且具有除雪功能的防寒服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一种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包括面料层、里料层和发热功能层,所述发热功能层为摩擦发热层,包括上固定层、下固定层和依次交替固定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的摩擦片层,所述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通过预应力张拉尼龙布相连接,所述摩擦片层为植绒布片层,所述植绒布片层的厚度为0.1~0.3mm,所述上固定层为粗纤维腈纶布层,所述下固定层为棉麻混纺布层,所述粗纤维腈纶布层和面料层之间胶合有TPO防水层。作为优选的,所述面料层为PTEE防水透气面料,所述里料层为植绒棉布层。作为优选的,每块所述植绒布片层均为1*2cm,所述植绒布片层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一一对应设置构成摩擦组,每组所述摩擦组之间的间距为1cm。作为优选的,每隔三组所述摩擦组在所述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设置一道尼龙牵引固定带。作为优选的,所述棉麻混纺布层和植绒棉布层之间胶合有远红外发热层。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植绒布片层为摩擦片层,在穿着并活动的过程中分别固定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的植绒布片层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用以融雪,且摩擦产生的细微振动有助于细小雪珠的脱落;(2)上固定层为粗纤维腈纶布层,下固定层为棉麻混纺布层,均可以实现对植绒布片层的良好固定,粗纤维腈纶布层有一定的防割防护作用,有助于提高整体面料的耐候性,棉麻混纺布层的亲肤性更好,能够使穿着者感觉更加舒适;(3)粗纤维腈纶布层和面料层之间胶合有TPO防水层,能够实现整体面料的有效防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PTEE防水透气面料;2、植绒棉布层;3、TPO防水层;4、粗纤维腈纶布层;5、棉麻混纺布层;6、预应力张拉尼龙布;7、植绒布片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实施例1:一种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包括面料层、里料层和发热功能层,发热功能层为摩擦发热层,包括上固定层、下固定层和依次交替固定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的摩擦片层,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通过预应力张拉尼龙布6相连接,摩擦片层为植绒布片层7,植绒布片层7的厚度为0.1~0.3mm,上固定层为粗纤维腈纶布层4,下固定层为棉麻混纺布层5,粗纤维腈纶布层4和面料层之间胶合有TPO防水层3。每块植绒布片层7均为1*2cm,植绒布片层7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一一对应设置构成摩擦组,每组摩擦组之间的间距为1cm。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植绒布片层7为摩擦片层,在穿着并活动的过程中分别固定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的植绒布片层7相互摩擦产生热量用以融雪,且摩擦产生的细微振动有助于细小雪珠的脱落;(2)上固定层为粗纤维腈纶布层4,下固定层为棉麻混纺布层5,均可以实现对植绒布片层7的良好固定,粗纤维腈纶布层4有一定的防割防护作用,有助于提高整体面料的耐候性,棉麻混纺布层5的亲肤性更好,能够使穿着者感觉更加舒适,配合植绒布片层7能起到很好的保暖性能;(3)粗纤维腈纶布层4和面料层之间胶合有TPO防水层3,能够实现整体面料的有效防水;(4)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通过预应力张拉尼龙布6相连接,能够有效避免在运动时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发生错位,且可以牵引促进植绒布片层7进行摩擦。面料层为PTEE防水透气面料1,里料层为植绒棉布层2。采用PTEE防水透气面料1能够在保证整体面料具有良好的三防性能的同时不会是穿着者感到憋闷,里料层采用植绒棉布层2主要是基于保暖性能和亲肤性能考量。每隔三组摩擦组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设置一道尼龙牵引固定带。以尼龙牵引固定带固定牵引避免固定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的摩擦组出现脱位导致无法顺利摩擦及面料凹凸不平的问题。棉麻混纺布层5和植绒棉布层2之间胶合有远红外发热层。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包括面料层、里料层和发热功能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功能层为摩擦发热层,包括上固定层、下固定层和依次交替固定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的摩擦片层,所述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通过预应力张拉尼龙布相连接,所述摩擦片层为植绒布片层,所述植绒布片层的厚度为0.1~0.3mm,所述上固定层为粗纤维腈纶布层,所述下固定层为棉麻混纺布层,所述粗纤维腈纶布层和面料层之间胶合有TPO防水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包括面料层、里料层和发热功能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功能层为摩擦发热层,包括上固定层、下固定层和依次交替固定在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上的摩擦片层,所述上固定层和下固定层之间通过预应力张拉尼龙布相连接,所述摩擦片层为植绒布片层,所述植绒布片层的厚度为0.1~0.3mm,所述上固定层为粗纤维腈纶布层,所述下固定层为棉麻混纺布层,所述粗纤维腈纶布层和面料层之间胶合有TPO防水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热表面除雪防寒服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层为PTEE防水透气面料,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良慧,周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廷晖纺织后整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