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发射器、深度相机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342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发射器、深度相机及电子设备。光发射器包括具有相背顶面和底面的基座、与基座一体成型的导电组件和设置在第一导电层并收容在收容槽以发射光线的发光元件。顶面向底面凹陷形成有收容槽。导电组件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在收容槽的底部并部分自收容槽的侧壁伸入基座内,第二导电层设置在底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发射器、深度相机和电子装置的导电组件和基座一体成型,连接较为稳固,且第一导电层设置在基座内,相较于分体成型的基座(包括基板及设置在底座上的支架,为了安装牢固,基板上的导电层与支架侧壁间隔形成安装间隙)而言,收容槽所需的空间较小且无需设置安装间隙,有利于光发射器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发射器、深度相机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消费性电子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发射器、深度相机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一般光发射器包括基板、支架和光学器件,支架安装在基板上,支架和基板围成收容腔,光学器件安装在支架上,然而通过焊盘等形成的导电层设置在收容腔内且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在支架安装到基板上时,导电层一般不能设置在基板与支架的连接处(一旦这样安装,即,支架的一部分就会被导电层垫高,另一部分就跟基板有高度差,从而导致连接不牢固),只能设置在收容腔内且与支架的侧壁间隔形成一定的安装间隙,支架和安装间隙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光发射器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发射器、深度相机及电子设备。光发射器包括基座、导电组件和发光元件。所述基座包括相背的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向所述底面凹陷形成有收容槽。所述导电组件和所述基座一体成型,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在所述收容槽的底部并部分自所述收容槽的侧壁伸入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底面上。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发光元件用于发射光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光发射器的导电组件和基座一体成型,连接较为稳固,且第一导电层设置在基座内,相较于分体成型的基座(包括基板及设置在底座上的支架,为了安装牢固,基板上的导电层只能设置在收容腔内并与支架侧壁间隔形成安装间隙)而言,收容槽只需收容部分第一导电层且无需设置安装间隙,收容槽所需的空间较小,有利于光发射器的小型化。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的材料为陶瓷,所述导电组件和所述基座通过多层共烧陶瓷技术一体成型。基座材料为陶瓷,相较于传统柔性电路板的热传导率而言,陶瓷热传导率较高,散热效率高。且基座导电组件和基座通过多层共烧陶瓷技术一体成型,工艺较为成熟,生产良率高。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包括氮化铝陶瓷或氧化铝陶瓷。氮化铝(AlN)陶瓷的热传导率高达170W/(m·K)至200W/(m·K),相较于传统柔性电路板的热传导率(<=0.38W/(m·K)),氮化铝(AlN)陶瓷的热传导率较高,高热传导率使得散热效率高。氧化铝(Al2O3)陶瓷的热传导率达到24W/(m·K),相较于传统柔性电路板的热传导率(<=0.38W/(m·K)),氧化铝(Al2O3)陶瓷的热传导率较高,较高的热传导率使得散热效率高。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元件通过导电银浆安装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发光元件通过导电银浆安装在第一导电层上,不仅连接较为牢固,且相较于传统柔性电路板的热传导率(<=0.38W/(m·K)),导电银浆的热传导率为230W/(m·K)较高,对发光元件产生的热量的散热效率高。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基座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第三导电层设置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形成层叠结构,可进一步减小导电组件的长度和/或宽度,进一步减小光发射器的体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及所述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四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二导电层及所述第三导电层;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通过导电引线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在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导电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及所述第三导电层电性连接;和/或在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导电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和/或在所述第三区域内,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导电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和/或在所述第四区域内,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导电过孔与所述第三导电层连接。不同区域的导电层通过导电过孔实现稳定的电性连接,导电过孔实现工艺较为简单,可提升光发射器的生产良率。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两两间隔,所述第四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在所述底面的投影部分重合。第四区域的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在所述底面的投影部分重合,可使得设置在第四区域的导电层形成层叠结构,可进一步减小导电组件的长度和/或宽度,进一步减小光发射器的体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发射器还包括光学器件,所述顶面向所述底面凹陷形成有与所述收容槽连通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尺寸大于所述收容槽的开口尺寸以形成承载面,所述承载面位于所述顶面与所述收容槽的底部之间,所述光学器件设置在所述承载面上并收容在所述凹槽内。基座通过形成开口尺寸不同的凹槽和收容槽以形成承载面,使得光学器件稳定地承载在承载面上并与发光元件相对,且基座一体成型,无需单独设置支架来承载光学元件,在光学器件点胶安装到承载面后,收容槽的密封性较好,能够防水防尘,保证了收容槽内发光元件的工作性能。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器件通过黏胶层安装在所述承载面上,所述黏胶层设置在所述光学器件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并开设有缺口。黏胶层设置在光学器件与承载面之间并开设有缺口,使得光发射器组装时使用回流焊工艺产生的气体得以排出收容腔外,避免收容腔因气体膨胀的影响光发射器的功能,且由于黏胶层缝隙较小,环形的黏胶层保留一个缺口,对收容腔的密封性影响不大,也不会影响光发射器的性能,从而在保证收容腔的密封性和防止回流焊工艺导致收容腔产生气体膨胀风险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深度相机包括电路板、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的光发射器和相机模组。所述光发射器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光发射器用于向目标物体发射光线。所述相机模组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相机模组用于接收经目标物体反射的所述光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深度相机的导电组件和基座一体成型,连接较为稳固,且第一导电层设置在基座内,相较于分体成型的基座(包括基板及设置在底座上的支架,为了安装牢固,基板上的导电层只能设置在收容腔内并与支架侧壁间隔形成安装间隙)而言,收容槽只需收容部分第一导电层且无需设置安装间隙,收容槽所需的空间较小,有利于光发射器的小型化。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设置第三导电层,形成层叠结构,可进一步减小导电组件的长度和/或宽度,进一步减小光发射器的体积。第一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均为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焊盘,发光元件通过导电银浆贴装在第一区域的第一导电层的焊盘上,不仅连接较为稳固,且散热效率较高。另外,光发射器搭配相机模组可获取目标物体的深度图像,可应用于人脸识别、3D建模等领域。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和上述深度相机。所述深度相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从所述壳体露出以获取深度图像。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导电组件和基座一体成型,连接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发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座,所述基座包括相背的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向所述底面凹陷形成有收容槽;/n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和所述基座一体成型,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在所述收容槽的底部并部分自所述收容槽的侧壁伸入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底面上;和/n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发光元件用于发射光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发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包括相背的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向所述底面凹陷形成有收容槽;
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和所述基座一体成型,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在所述收容槽的底部并部分自所述收容槽的侧壁伸入所述基座内,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底面上;和
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收容在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发光元件用于发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材料为陶瓷,所述导电组件和所述基座通过多层共烧陶瓷技术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氮化铝陶瓷或氧化铝陶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通过导电银浆安装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设置在所述基座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发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及所述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四区域设置有所述第二导电层及所述第三导电层;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并通过导电引线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
在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导电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楠廖文龙徐灵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