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0095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缓冲装置,包括用于承接外部运动的负载件的驱动杆、具有缓冲腔的壳体以及前后活动地设于该壳体的缓冲腔中的活塞件,所述活塞件将所述壳体的缓冲腔分隔为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所述驱动杆穿过所述第一储油腔驱动连接所述活塞件,所述活塞件上或者所述活塞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的阻尼流道;还包括均与外部油液控制系统相连接的进油控制接头和出油控制接头,其中,所述进油控制接头与所述第二储油腔相连通,所述出油控制接头与所述第一储油腔相连通。该安全缓冲装置缓冲效果好,并能够对负载件进行有效复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缓冲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安全防护
,尤其涉及一种安全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各类机械其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负载越来越大,其动能越来越高,对安全性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如,在拉床
,尤其是利用高速拉床进行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主滑板”在运行失控的情况下,会发生较为严重的人身设备事故。现有的安全缓冲装置一般是在负载件的前进位置设置弹性件进行缓冲防护,这种缓冲装置较为单一,缓冲效果不佳,尤其弹性件在进行多次冲击后,其缓冲性能下降,不能较好地将负载件有效复位至原位置,因而需要定期拆卸检修及更换,增加了生产成本。故,现有安全缓冲装置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缓冲效果好,并能够对负载件进行有效复位的安全缓冲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安全缓冲装置,包括用于承接外部运动的负载件的驱动杆、具有缓冲腔的壳体以及前后活动地设于该壳体的缓冲腔中的活塞件,所述活塞件将所述壳体的缓冲腔分隔为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所述驱动杆穿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缓冲装置,包括用于承接外部运动的负载件的驱动杆(10)、具有缓冲腔的壳体(20)以及前后活动地设于该壳体(20)的缓冲腔中的活塞件(30),所述活塞件(30)将所述壳体(20)的缓冲腔分隔为第一储油腔(21)和第二储油腔(22),所述驱动杆(10)穿过所述第一储油腔(21)驱动连接所述活塞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件(30)上或者所述活塞件(30)与所述壳体(20)的内壁之间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储油腔(21)和第二储油腔(22)的阻尼流道;/n还包括均与外部油液控制系统相连接的进油控制接头(41)和出油控制接头(42),其中,所述进油控制接头(41)与所述第二储油腔(22)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缓冲装置,包括用于承接外部运动的负载件的驱动杆(10)、具有缓冲腔的壳体(20)以及前后活动地设于该壳体(20)的缓冲腔中的活塞件(30),所述活塞件(30)将所述壳体(20)的缓冲腔分隔为第一储油腔(21)和第二储油腔(22),所述驱动杆(10)穿过所述第一储油腔(21)驱动连接所述活塞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件(30)上或者所述活塞件(30)与所述壳体(20)的内壁之间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储油腔(21)和第二储油腔(22)的阻尼流道;
还包括均与外部油液控制系统相连接的进油控制接头(41)和出油控制接头(42),其中,所述进油控制接头(41)与所述第二储油腔(22)相连通,所述出油控制接头(42)与所述第一储油腔(2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件(30)的外周壁与所述壳体(20)的内壁之间留有过流间隙(300),该过流间隙(300)形成所述阻尼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件(30)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环形凹槽(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10)与所述活塞件(30)为一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安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油腔(21)中设有抵接在所述活塞件(30)的前侧壁上以使活塞件(30)具有向后移动的趋势的第一弹性件(51);
所述第二储油腔(22)中设有抵接在所述活塞件(30)的后侧壁上以使活塞件(30)具有向前移动的趋势的第二弹性件(5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51)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绿高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