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轧辊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
,具体是一种轧辊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轧钢厂的热轧机的轧辊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下线在磨床上经过磨削处理后才能再次上机。工作轧辊在热轧机内连续工作,辊身温度高,下机后若不能充分降温而直接磨削,则会由于辊身材质受热变软,辊身变形,而导致磨辊时间延长,磨削后的轧辊质量差,既影响轧材质量,同时轧辊磨削量和磨床的各项消耗也大幅度提高。目前扎钢厂对于轧辊的冷却方式主要分为自然冷却和机械冷却,其中自然冷却主要是依靠自然环境逐渐降低轧辊的温度,但是冷却速度慢,特别在夏季炎热天气情况下,造成轧辊的冷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易出现冷却不均的现象,造成轧辊磨削过程中出现变形,造成磨削后的轧辊质量差,机械冷却是采用水冷的方式对轧辊进行冷却,但目前的轧辊水冷装置直接是人工手持高压水枪对对轧辊进行冷却,同样会造成冷却不均的现象发生,并且极大程度上浪费了水资源。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轧辊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轧辊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轧辊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框、进出料装置、移动装置和水冷装置,所述进出料装置和移动装置均设置在冷却框上,所述水冷装置设置在冷却框和移动装置上。所述进出料装置用于带动轧辊在冷却框内进行移动。所述移动装置用于带动水冷装置进行往复移动。所述水冷装置用于对轧辊进行水冷冷却。 >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出料装置包括第一丝杆、两个滑杆和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丝杆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座与冷却框的外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杆的两端均通过螺母与冷却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在冷却框的背面,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和两个滑杆上设置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所述承载板与两个滑杆滑动连接,所述承载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轧辊模。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轧辊模顶部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上均开设有弧形槽。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轧辊模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排水孔。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装置包括两个支杆,两个所述支杆分别固定在冷却框的两侧,两个所述支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直线滑轨、第二丝杆和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丝杆通过轴承座与顶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直线滑轨上均滑动连接有直线滑块,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二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丝杆上螺纹连接有调节块,两个所述直线滑块的顶部与调节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调节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缸推杆。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冷装置包括水泵和出水环,所述水泵固定在冷却框的一侧,所述出水环呈弧形结构且内部为中空,所述出水环的顶部与气缸推杆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环的内壁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出水孔,所述水泵的进出口分别连通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框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出水环的内部相连通。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框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汇流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进出料装置完成对轧辊的移动,带动轧辊移动到冷却框的中间位置处,利用移动装置带动水冷装置对轧辊进行水冷冷却,一方面与自然冷却相比,冷却速度快,冷却效果好,一方面与现有的机械冷却相比,水冷过程中产生的水一直汇集到冷却框的内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并且对轧辊的冷却更加均匀,从而可以确保轧辊磨削的质量好,磨削时间短。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轧辊冷却装置的立体结构正视图。图2为一种轧辊冷却装置的结构正视图。图3为一种轧辊冷却装置的立体结构后视图。图中:1、冷却框;2、进出料装置;201、第一丝杆;202、滑杆;203、第一伺服电机;204、承载板;205、轧辊模;206、支撑块;207、排水孔;3、移动装置;301、支杆;302、顶板;303、直线滑轨;304、直线滑块;305、第二丝杆;306、调节块;307、第二伺服电机;308、气缸推杆;4、水冷装置;401、水泵;402、出水环;403、出水管;404、进水管;5、汇流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轧辊冷却装置,一种轧辊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框1、进出料装置2、移动装置3和水冷装置4,进出料装置2和移动装置3均设置在冷却框1上,水冷装置4设置在冷却框1和移动装置3上。进出料装置2用于带动轧辊在冷却框1内进行移动。移动装置3用于带动水冷装置4进行往复移动。水冷装置4用于对轧辊进行水冷冷却。本实施方案中,冷却框1上设置有两个管道图中未示出,其中一个管道高于另一和管道,并且两个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两个管道作用是为了将冷却框1内的水进行更换,避免冷却框1内沉积过多杂质;通过进出料装置2完成对轧辊的移动,带动轧辊移动到冷却框1的中间位置处,利用移动装置3带动水冷装置4对轧辊进行水冷冷却,一方面与自然冷却相比,冷却速度快,冷却效果好,一方面与现有的机械冷却相比,水冷过程中产生的水一直汇集到冷却框1的内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并且对轧辊的冷却更加均匀,从而可以确保轧辊磨削的质量好,磨削时间短。具体的,进出料装置2包括第一丝杆201、两个滑杆202和第一伺服电机203,第一丝杆20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座与冷却框1的外壁固定连接,两个滑杆202的两端均通过螺母与冷却框1固定连接,第一伺服电机203固定在冷却框1的背面,第一伺服电机203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丝杆20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丝杆201和两个滑杆202上设置有承载板204,承载板204与第一丝杆201螺纹连接,承载板204与两个滑杆202滑动连接,承载板20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轧辊模205。本实施例中,将轧辊放入进轧辊模205上,通过第一伺服电机203带动第一丝杆201转动,第一丝杆201转动的过程中承载板204随着第一丝杆201的转动发生移动,此时两个滑杆202对承载板204起到了限位作用,从而使承载板204沿着第一丝杆201进行移动,从而带动轧辊模205进行移动,通过将轧辊调节到冷却框1的中间位置,主要为了避免水冷装置4工作时造成水飞溅,水飞溅容易造成装置周围潮湿,同时还浪费了水资源。具体的,轧辊模205顶部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块206,两个支撑块206上均开设有弧形槽。本实施例中,通过轧辊的两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轧辊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框(1)、进出料装置(2)、移动装置(3)和水冷装置(4),所述进出料装置(2)和移动装置(3)均设置在冷却框(1)上,所述水冷装置(4)设置在冷却框(1)和移动装置(3)上;所述进出料装置(2)用于带动轧辊在冷却框(1)内进行移动;所述移动装置(3)用于带动水冷装置(4)进行往复移动;所述水冷装置(4)用于对轧辊进行水冷冷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轧辊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框(1)、进出料装置(2)、移动装置(3)和水冷装置(4),所述进出料装置(2)和移动装置(3)均设置在冷却框(1)上,所述水冷装置(4)设置在冷却框(1)和移动装置(3)上;所述进出料装置(2)用于带动轧辊在冷却框(1)内进行移动;所述移动装置(3)用于带动水冷装置(4)进行往复移动;所述水冷装置(4)用于对轧辊进行水冷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辊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料装置(2)包括第一丝杆(201)、两个滑杆(202)和第一伺服电机(203),所述第一丝杆(20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座与冷却框(1)的外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杆(202)的两端均通过螺母与冷却框(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03)固定在冷却框(1)的背面,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03)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丝杆(20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丝杆(201)和两个滑杆(202)上设置有承载板(204),所述承载板(204)与第一丝杆(201)螺纹连接,所述承载板(204)与两个滑杆(202)滑动连接,所述承载板(20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轧辊模(20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轧辊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轧辊模(205)顶部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支撑块(206),两个所述支撑块(206)上均开设有弧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轧辊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轧辊模(205)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与其内部相连通的排水孔(20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和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