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592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热套,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设有空腔,空腔中设有加热元件,还包括副开关,加热元件、副开关串联,还包括设于外壳下方的底座和弹簧,弹簧的上端、弹簧的下端分别与外壳、底座连接,副开关包括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第二导电片的底面与第一导电片的顶面抵接,第一导电片与底座固接,第二导电片与外壳连接。在电热套上放置上容器后,在容器的重量作用下能够将外壳下压,进而接通副开关,加热元件开始加热,而移走容器,则弹簧将外壳向上推,副开关断开,加热元件停止加热,实现自动通电、自动断电的功能,在电热套中没有装载容器的情况下,不会干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热套
本技术涉及实验仪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热套。
技术介绍
电热套是实验室通用加热仪器的一种,电热套包括外壳、加热元件、与加热元件串联的电源开关,还包括加热内套等,多用于玻璃容器的精确控温加热。实验时,将待加热的容器放入内套中,开启电源开关,对容器经行加热。加热操作完成后,将电热套上的容器取下。有的情况下,取下加热完成的容器后,需要立即处理容器内的实验药品,操作者可能会忘记断开电热套的电源,导致电热套干烧,造成浪费能源或烧坏电热套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热套,能够防止干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电热套,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中设有加热元件,还包括副开关,加热元件、副开关串联,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下方的底座和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所述弹簧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外壳、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副开关包括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片的顶面抵接,所述第一导电片与所述底座固接,所述第二导电片与所述外壳连接。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设有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加热元件、副开关串联。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底部固设有向下延伸的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呈柱状,所述第二导电片固设于所述绝缘体的底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底部固设有向下延伸的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呈柱状,所述第二导电片的一侧与所述底座固接,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另一侧延伸到所述底座上方,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另一侧与所述绝缘体的底面抵接,所述第二导电片具有弹性。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立柱,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立柱的上部与所述通孔上下可移动地连接,所述立柱上套设有弹簧。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材质为电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电热套上放置上容器后,在容器的重量作用下能够将外壳下压,进而接通副开关,加热元件开始加热,而移走容器,则弹簧将外壳向上推,副开关断开,加热元件停止加热,实现自动通电、自动断电的功能,在电热套中没有装载容器的情况下,不能够干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电路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至图3,这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具体地:一种电热套,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外壳1上设有电源开关11,所述空腔中设有加热元件12,还包括副开关3,所述电源开关11、加热元件12、副开关3串联,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1下方的底座2和弹簧22,所述弹簧22的上端、所述弹簧22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外壳1、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副开关3包括第一导电片31和第二导电片32,所述第二导电片32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片31的顶面抵接,所述第一导电片31与所述底座2固接,所述第二导电片32与所述外壳1连接。本技术中,由于所述加热元件12、副开关3串联,所以,当副开关3接通时才能利用加热元件12加热;而副开关3包括第一导电片31和第二导电片32,所述第二导电片32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片31的顶面抵接,所述第一导电片31与所述底座2固接,所述第二导电片32与所述外壳1连接,所以,向下移动外壳1,使得第二导电片32与第一导电片31抵接,才能将副开关3接通,向上移动外壳1,则使得第二导电片32与第一导电片31脱离抵接,副开关3断开;由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1下方的底座2和弹簧22,所述弹簧22的上端、所述弹簧22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外壳1、所述底座2连接,则在电热套上放置上容器后,在容器的重量作用下能够将外壳1下压,进而接通副开关3,加热元件12开始加热,而移走容器,则弹簧22将外壳1向上推,副开关3断开,加热元件12停止加热,实现自动通电、自动断电的功能,在电热套中没有装载容器的情况下,不能够干烧。并且,本技术中的第二导电片32与第一导电片31的接触状态观察方便,通过观察第二导电片32与第一导电片31的接触状态,可以根据常用的需要加热的容器及容器中的样品的重量来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弹簧,以保证第二导电片32与第一导电片31能够接触。该结构也方便在实验室原有的电热套基础上进行改装,改装方便并且成本低,可以用铜片制作第二导电片32与第一导电片31,用导向将第二导电片32与第一导电片31分别与加热元件12串联,并选择绝缘板材制作底座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上设有电源开关11,所述电源开关11、加热元件12、副开关3串联。由于电源开关11、加热元件12、副开关3串联,当电源开关11、副开关3同时接通时才能利用加热元件12加热;当副开关3出现短路故障时,还可以通过电源开关11来断电,增加本技术的安全性。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的底部固设有向下延伸的绝缘体4,所述绝缘体4呈柱状,所述第二导电片32固设于所述绝缘体4的底部。该结构是一种简单地实现所述第二导电片32与所述外壳1连接的结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的底部固设有向下延伸的绝缘体4,所述绝缘体4呈柱状,所述第二导电片32的一侧与所述底座2固接,所述第二导电片32的另一侧延伸到所述底座2上方,所述第二导电片32的另一侧与所述绝缘体4的底面抵接,所述第二导电片32具有弹性。在该结构中,当绝缘体4随外壳1向下运动至与第二导电片32的另一侧抵接后,再将第二导电片32的另一侧继续向下压,至第二导电片32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片31的顶面抵接,副开关3即可接通;当绝缘体4随外壳1向上运动,第二导电片32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与第一导电片31的顶面脱离抵接,副开关3即可断开。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上设有立柱21,所述外壳1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立柱21的上部与所述通孔上下可移动地连接,所述立柱21上套设有弹簧22。在外壳1上下运动的过程中,立柱21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外壳1横向摇晃。并且,该结构中,弹簧22可以直接套设在立柱21上,弹簧22与外壳1和底座2均抵接即可,如此,可以方便地更换弹簧,以适应加热不同重量的容器及药品的需要。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热套,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中设有加热元件(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开关(3),加热元件(12)、副开关(3)串联,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1)下方的底座(2)和弹簧(22),所述弹簧(22)的上端、所述弹簧(22)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外壳(1)、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副开关(3)包括第一导电片(31)和第二导电片(32),所述第二导电片(32)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片(31)的顶面抵接,所述第一导电片(31)与所述底座(2)固接,所述第二导电片(32)与所述外壳(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热套,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中设有加热元件(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开关(3),加热元件(12)、副开关(3)串联,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1)下方的底座(2)和弹簧(22),所述弹簧(22)的上端、所述弹簧(22)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外壳(1)、所述底座(2)连接,所述副开关(3)包括第一导电片(31)和第二导电片(32),所述第二导电片(32)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片(31)的顶面抵接,所述第一导电片(31)与所述底座(2)固接,所述第二导电片(32)与所述外壳(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上设有电源开关(11),所述电源开关(11)、加热元件(12)、副开关(3)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热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惠玲李艳萍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