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样品管适配器,该样品管适配器包括第一收纳部、过渡部、第二收纳部以及封端部。第一收纳部与第二收纳部用于放置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收纳部与所述第二收纳部。第二收纳部的内径小于第一收纳部的内径。封端部设于第二收纳部的远离过渡部的一端。第一收纳部、过渡部、第二收纳部为整体中空的结构。在检测过程中,可以将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放置在样品管适配器的第一收纳部和第二收纳部中,不需要将待测样品管中的样品转移出来,有效避免了因为转移而带来的转移出错或交叉污染等问题。同时,由于在检测过程中不需要对样品进行转移,因此能够提高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样品管适配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样品管适配器。
技术介绍
在医疗诊断过程中,常常需要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液等医学样本进行收集,然后送样检测,以检测的结果表征患者的健康状况。在样本收集过程中,一般是将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液等收集至样品管中,再将样品管送去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样品管中的待检测样品转移到特定的容器中,然后利用该容器进行上机检测,检测完成之后再将样品转移到样品管中。这样的操作需要对待检测样品进行频繁的转移,会导致检测效率下降;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操作容易出现转移出错或交叉污染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并且能够避免转移出错或交叉污染的样品管适配器。一种样品管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纳部、过渡部、第二收纳部以及封端部;所述第一收纳部与所述第二收纳部用于放置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收纳部与所述第二收纳部;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径;所述封端部设于所述第二收纳部的远离所述过渡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收纳部、所述过渡部、所述第二收纳部为整体中空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纳部、所述过渡部、所述第二收纳部以及封端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纳部、所述过渡部以及所述第二收纳部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从与所述第一收纳部连接的一端至与所述第二收纳部连接的一端,所述过渡部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收纳部各部分的内径一致;所述第二收纳部各部分的内径一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径小0.05cm~0.2c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纳部的长度为所述第二收纳部的长度的1.5倍~2.5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纳部为弹性第一收纳部;和/或,所述过渡部为弹性过渡部;和/或,所述第二收纳部为弹性第二收纳部;和/或,所述封端部为弹性封端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样品管适配器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第一收纳部的远离所述过渡部的一端的外表面,所述支撑部用于将所述第一收纳部支撑在检测架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围绕在所述第一收纳部的远离所述过渡部的一端的外表面;所述支撑部的厚度为0.1cm~0.3c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样品管适配器还包括标记区,所述标记区设于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外表面,所述标记区用于对所述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进行标记。上述样品管适配器包括第一收纳部、过渡部、第二收纳部以及封端部。第一收纳部与第二收纳部用于放置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过渡部连接第一收纳部与第二收纳部。第二收纳部的内径小于第一收纳部的内径。封端部设于第二收纳部远离过渡部的一端,以防止待检测的样品管穿过所述第二收纳部。第一收纳部、过渡部、第二收纳部为整体中空的结构。在检测过程中,可以将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放置在样品管适配器的第一收纳部和第二收纳部中,由于第二收纳部的内径小于第一收纳部的内径,第二收纳部对样品管具有卡紧的作用,能够通过第二收纳部对样品管进行固定。样品管固定之后,将样品管适配器放入检测设备中进行检测,完成对待检测的样品管中样品的检测。在此检测过程中,不需要将样品转移出来,有效避免了因为转移而带来的转移出错或交叉污染等问题。同时,由于在检测过程中不需要对样品进行转移,因此能够提高检测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样品管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0、样品管适配器;11、第一收纳部;12、过渡部;13、第二收纳部;14、封端部;15、支撑部;16、标记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的“长度”为沿中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即第一收纳部的长度为第一收纳部沿其中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第二收纳部的长度为第二收纳部沿其中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支撑部的长度为支撑部沿其中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样品管适配器10,包括第一收纳部11、过渡部12、第二收纳部13以及封端部14;第一收纳部11与第二收纳部13用于放置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过渡部12连接第一收纳部11与第二收纳部13;第二收纳部13的内径小于第一收纳部11的内径;封端部14设于第二收纳部13远离过渡部12的一端,以防止待检测的样品管穿过第二收纳部13。第一收纳部11、过渡部12、第二收纳部13为整体中空的结构。在检测过程中,可以将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放置在上述样品管适配器10的第一收纳部11和第二收纳部13中,由于第二收纳部13的内径小于第一收纳部11的内径,第二收纳部13对样品管具有卡紧的作用,能够通过第二收纳部13对样品管进行固定。样品管固定之后,将样品管适配器10放入检测设备中进行检测,完成对待检测的样品管中样品的检测。在此检测过程中,不需要将样品转移出来,有效避免了因为转移而带来的转移出错或交叉污染等问题。同时,由于在检测过程中不需要对样品进行转移,因此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收纳部11、过渡部12、第二收纳部13以及封端部14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收纳部11、过渡部12以及第二收纳部13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以控制待检测的样品管位于第一收纳部11的中轴线上。在样品的检测过程中,待检测的样品管位于第一收纳部11的中轴线上,使待检测的样品管能够与样品管适配器具有相同的方向,能够避免待检测的样品管因为自身的倾斜而给检测结果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从与所述第一收纳部11连接的一端至与所述第二收纳部13连接的一端,所述过渡部12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收纳部11各部分的内径一致;所述第二收纳部13各部分的内径一致。过渡部12内径逐渐减小,使得待检测样品受到的压力均匀分布,避免因为卡紧作用而对待检测的样品管造成损伤。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二收纳部13的内径比第一收纳部11的内径小0.05cm~0.2c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样品管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纳部、过渡部、第二收纳部以及封端部;所述第一收纳部与所述第二收纳部用于放置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收纳部与所述第二收纳部;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径;/n所述封端部设于所述第二收纳部的远离所述过渡部的一端;/n所述第一收纳部、所述过渡部、所述第二收纳部为整体中空的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样品管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纳部、过渡部、第二收纳部以及封端部;所述第一收纳部与所述第二收纳部用于放置外径不同的待检测的样品管,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收纳部与所述第二收纳部;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收纳部的内径;
所述封端部设于所述第二收纳部的远离所述过渡部的一端;
所述第一收纳部、所述过渡部、所述第二收纳部为整体中空的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品管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纳部、所述过渡部、所述第二收纳部以及封端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品管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纳部、所述过渡部以及所述第二收纳部的中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品管适配器,其特征在于:从与所述第一收纳部连接的一端至与所述第二收纳部连接的一端,所述过渡部的内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收纳部各部分的内径一致;所述第二收纳部各部分的内径一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品管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纳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收纳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德,陶维井,蓝春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云康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高新达安医学检验有限公司,云康健康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达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