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956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29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混风装置,包括:框体,构成外廓;第一进风口,设于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框体内;第二进风口,设于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框体内;出风口,设于框体上、供框体内的空气吹向框体外;混合部,设于框体内部、混合从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前处理部,设于混合部的上游侧;前处理部包括:多条第一进气风路,分割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混合部;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与第一进气风路相互独立、分割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混合部;以及,混合出风口,由多条第一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与多条第二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相互层叠形成、面向混合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抑制结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风装置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混风装置。
技术介绍
在某些室内环境,由于通风性不好,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较高,导致空气质量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可从室外吸入新风的送风产品。但在我国东北部等寒冷地区,室外温度有时低至零下20度,因此,该些送风产品可在从室外引进新风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内循环,从而使吹向室内的空气温度不至过低。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6016481A的专利技术专利中涉及的送风装置。如图1所示,该送风装置内部设有风机12和第一过滤网13、第二过滤网14,在风机12的作用下,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在送风装置内部混合后形成混合空气,混合空气通过第一过滤网13、第二过滤网14后流向室内。如上所述的送风装置,存在温差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在送风装置内部混合后可能产生结露。结露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若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开始出现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析出的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开始结露的临界温度点称为结露点温度,当空气温度等于或低于结露点温度时,空气就会产生结露。换句话说,温度较高的一方空气原本可以容纳较多的水蒸气,但当和温度较低的另一方空气相遇时,温度较高的一方空气温度降低,能够容纳的水蒸气降低,就可能导致水蒸气凝结成水析出,形成结露。如果温度过低,就会结霜。一旦混合空气在过滤网或风机上结露,过滤网就会失去过滤空气的作用,风机也会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风装置,可以抑制结露。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混风装置,包括:框体,构成外廓;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出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所述框体内的空气吹向所述框体外;混合部,设于所述框体内部、混合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前处理部,设于所述混合部的上游侧;所述前处理部包括:多条第一进气风路,分割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与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相互独立、分割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以及,混合出风口,由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与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相互层叠形成、面向所述混合部。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及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相互交替层叠。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所述前处理部的第一进气面;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所述前处理部的第二进气面;所述第一进气面、所述第二进气面与所述混合出风口使所述前处理部呈大致三棱柱形状。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处理部还包括:多个风路分隔片,分隔所述第一进气风路与第二进气风路;所述风路分隔片包括:第一边,与所述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连接;第二边,与所述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连接;以及,第三边,与所述混合出风口连接。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风路还包括:第一进气风路壁,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风路分隔片的第二边;所述第二进气风路还包括:第二进气风路壁,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风路分隔片的第一边。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风路壁从所述第二进气面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倾斜;所述第二进气风路壁从所述第一进气面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倾斜。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多个所述风路分隔片从所述第一进气面与所述第二进气面一侧向所述混合出风口的下方倾斜设置。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混合出风口的下端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有用于储存从所述前处理部流出的水滴的蓄水部,所述蓄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比所述出风口的下端更处于下方。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的同一侧面上,所述框体内设有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向所述第一进气面倾斜的第一进气导风部,且/或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向所述第二进气面倾斜的第二进气导风部。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导风部与所述第二进气面平行,且/或所述第二进气导风部与所述第一进气面平行。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混风装置还包括:送风部,设于所述框体内,且位于所述混合部的下游侧、将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引导。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公开混风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混风装置,使得空气在进入送风装置之前先进入混风装置进行混合处理,有效地抑制了结露,保护了送风装置内部的器件不被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的框体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的前处理部的侧视结构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二。图6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三。图7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四。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框体及其内部的侧视结构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框体及其内部的俯视结构示截面意图。图10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混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混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现有技术]12-风机;13-第一过滤网;14-第二过滤网;[本公开]1-框体;2-第一进风口;3-第二进风口;4-出风口;41-出风口的下端;5-混合部;6-前处理部;61-第一进气风路;611-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12-第一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13-第一进气风路壁;62-第二进气风路;621-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22-第二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23-第二进气风路壁;63-混合出风口;64-第一进气面;65-第二进气面;66-风路分隔片;661-第一边;662-第二边;663-第三边;7-蓄水部;71-蓄水部的最低点;8-第一进气导风部;9-第二进气导风部;10-送风部。具体实施方式一般具有循环送风功能的向室内送风的送风装置,存在温差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在送风装置内部混合时,交汇部分将发生热传递,混合后的空气的温度可能低于未混合前较高的温度。而混合后的空气的温度相对应的饱和含水量低于以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框体,构成外廓;/n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n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n出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所述框体内的空气吹向所述框体外;/n混合部,设于所述框体内部、混合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n前处理部,设于所述混合部的上游侧;/n所述前处理部包括:/n多条第一进气风路,分割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n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与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相互独立、分割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以及,/n混合出风口,由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与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相互层叠形成、面向所述混合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构成外廓;
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
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
出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所述框体内的空气吹向所述框体外;
混合部,设于所述框体内部、混合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
前处理部,设于所述混合部的上游侧;
所述前处理部包括:
多条第一进气风路,分割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
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与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相互独立、分割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以及,
混合出风口,由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与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相互层叠形成、面向所述混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及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相互交替层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所述前处理部的第一进气面;
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所述前处理部的第二进气面;
所述第一进气面、所述第二进气面与所述混合出风口使所述前处理部呈大致三棱柱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处理部还包括:
多个风路分隔片,分隔所述第一进气风路与第二进气风路;
所述风路分隔片包括:
第一边,与所述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连接;
第二边,与所述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连接;以及,
第三边,与所述混合出风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奥博胡斌吴俭强吴炎浓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