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9562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29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混风装置,包括:构成外壳的框体;设于框体上、供室外的空气进入框体内的室外进风口;设于框体上、供室内的空气进入框体内的室内进风口;设于框体上、供框体内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室内侧出风口;设于框体内部、混合从室外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和从室内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混合部;设于室内侧出风口,并与设于框体外部的送风装置连接的连接部;设于混合部上游侧的前处理部,其包括:分割从室外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多条室外进气风路;分割从室内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并与室外进气风路互相独立的多条室内进气风路;在多条室外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和多条室内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以互相层叠的状态形成的,面向混合部的混合出风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风装置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混风装置。
技术介绍
在某些室内环境,由于通风性不好,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较高,导致空气质量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可从室外吸入新风的送风产品。但在我国东北部等寒冷地区,室外温度有时低至零下20度,因此,该些送风产品可在从室外引进新风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内循环,从而使吹向室内的空气温度不至过低。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6016481A的专利技术专利中涉及的送风装置。如图1所示,该送风装置内部设有风机12和第一过滤网13、第二过滤网14,在风机12的作用下,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在送风装置内部混合后形成混合空气,混合空气通过第一过滤网13、第二过滤网14后流向室内。存在温差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在送风装置内部混合后可能产生结露。结露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若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开始出现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析出的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开始结露的临界温度点称为结露点温度,当空气温度等于或低于结露点温度时,空气就会产生结露。换句话说,温度较高的一方空气原本可以容纳较多的水蒸气,但当和温度较低的另一方空气相遇时,温度较高的一方空气温度降低,能够容纳的水蒸气降低,就可能导致水蒸气凝结成水析出,形成结露。如果温度过低,就会结霜。一旦混合空气在过滤网或风机上结露,过滤网就会失去过滤空气的作用,风机也会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风装置,可以抑制结露。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混风装置,包括:构成外壳的框体;设于所述框体上、供室外的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的室外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室内的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的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所述框体内的空气向所述室内吹出的室内侧出风口;设于所述框体内部、混合从所述室外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和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混合部;设于所述室内侧出风口,并与设于所述框体的外部的送风装置连接的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混合部的上游侧的前处理部;所述前处理部,包括:分割从所述室外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多条室外进气风路;分割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并与所述室外进气风路互相独立的多条室内进气风路;在多条所述室外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和多条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以互相层叠的状态形成的,面向所述混合部的混合出风口。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多条所述室内进气风路和多条所述室外进气风路以互相层叠的状态形成。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处理部,形成大致长方体形状,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一面上的所述室外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在与所述一面相邻的相邻面上的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在与所述一面相向的相向面上的所述混合出风口。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处理部由多个分割单元层叠组合而成,所述分割单元包括: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从所述室外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向所述混合出风口方向设置的分割板;从所述分割板的上面向上方突出,且从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向其相对方向,且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设的上突出部;从所述分割板的下面向下方突出,且从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向其相对方向,且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设的下突出部;从所述上突出部的顶端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设,形成平板状的上延设部;从所述下突出部的顶端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设,形成平板状的下延设部。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在单个分割单元中,所述上延设部和所述下延设部之间形成所述室内进气风路;所述上延设部和所述分割板的上方与所述下延设部和所述分割板的下方形成所述室外进气风路。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分割单元由隔热材料制作而成。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上突出部和所述下突出部分别形成从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向其相对方向,且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弯曲的圆弧形状。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上延设部的上面和所述分割板的上面设有从所述室外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伸的第一导风筋。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下延设部的下面和所述分割板的下面设有从所述室外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伸的第二导风筋。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上突出部从所述分割板的上面的端部向所述混合出风口侧倾斜设置;所述下突出部从所述分割板的下面的端部向所述混合出风口侧倾斜设置。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上延设部从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侧向其相反侧向下方倾斜;所述下延设部从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侧向其相反侧向上方倾斜;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形成从靠近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侧向其相反侧逐渐收窄的形状。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混风装置位于最下方的底面从周围向中央,往下方倾斜。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混风装置的底面的中央设有吸水材料。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为设于所述室内侧出风口处的接头,所述接头与所述送风装置通过管道连接。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进风口处设有可开闭室外进风口的室外进风阀门;所述室内进风口处设有可开闭室内进风口的室内进风阀门;所述室外进风阀门和所述室内进风阀门的开度可调节。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公开混风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混风装置,使得空气在进入送风装置之前先进入混风装置进行混合处理,有效地抑制了结露,保护了送风装置内部的器件不被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冷空气和暖空气进入混风装置内而不经任何处理而混合时的流体分析图。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冷空气和暖空气进入混风装置内经前处理部处理后再进行混合时的流体分析图。图8为图4中分割单元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4中分割单元下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5中分割单元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5中分割单元下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8沿A至B方向视角下的截面示意图。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的底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现有技术]12-风机;13-第一过滤网;14-第二过滤网;[本公开]1-框体;11-底面;2-室外进风口;3-室内进风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构成外壳的框体;/n设于所述框体上、供室外的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的室外进风口;/n设于所述框体上、供室内的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的室内进风口;/n设于所述框体上、供所述框体内的空气向所述室内吹出的室内侧出风口;/n设于所述框体内部、混合从所述室外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和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混合部;/n设于所述室内侧出风口,并与设于所述框体的外部的送风装置连接的连接部;/n设置于所述混合部的上游侧的前处理部;/n所述前处理部,包括:/n分割从所述室外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多条室外进气风路;/n分割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并与所述室外进气风路互相独立的多条室内进气风路;/n在多条所述室外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和多条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以互相层叠的状态形成的,面向所述混合部的混合出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成外壳的框体;
设于所述框体上、供室外的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的室外进风口;
设于所述框体上、供室内的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的室内进风口;
设于所述框体上、供所述框体内的空气向所述室内吹出的室内侧出风口;
设于所述框体内部、混合从所述室外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和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混合部;
设于所述室内侧出风口,并与设于所述框体的外部的送风装置连接的连接部;
设置于所述混合部的上游侧的前处理部;
所述前处理部,包括:
分割从所述室外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的多条室外进气风路;
分割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并与所述室外进气风路互相独立的多条室内进气风路;
在多条所述室外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和多条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以互相层叠的状态形成的,面向所述混合部的混合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室内进气风路和多条所述室外进气风路以互相层叠的状态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处理部,形成大致长方体形状,还包括:
形成在所述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一面上的所述室外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
形成在与所述一面相邻的相邻面上的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
形成在与所述一面相向的相向面上的所述混合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处理部由多个分割单元层叠组合而成,所述分割单元包括: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
从所述室外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向所述混合出风口方向设置的分割板;
从所述分割板的上面向上方突出,且从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向其相对方向,且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设的上突出部;
从所述分割板的下面向下方突出,且从所述室内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向其相对方向,且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设的下突出部;
从所述上突出部的顶端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设,形成平板状的上延设部;
从所述下突出部的顶端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延设,形成平板状的下延设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在单个分割单元中,
所述上延设部和所述下延设部之间形成所述室内进气风路;
所述上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奥博胡斌吴俭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