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477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包括壳体,在该壳体内设有分离腔,在该分离腔内设有膜管,在壳体的上部连接有净化液排出管,该净化液排出管与膜管的清液出口相连通,在分离腔的侧壁上分别连接有原液进液管和浓液出液管,在该分离腔的底部设有排污口,在分离腔内还设有扰流栅板,该扰流栅板位于膜管和原液进液管之间,该扰流栅板的任一表面朝向原液进液管,该扰流栅板上阵列分布有过液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粗磷酸从原液进液管注入后,液流被扰流栅板所扰动分散,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对膜管的冲击力,减少因为冲刷作用造成的机械损伤,延长膜管使用寿命,并将液流分散使其与更多的膜管接触作用,提高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磷酸膜分离器
本技术属于磷酸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磷酸膜分离器。
技术介绍
湿法磷酸工艺主要是以硫酸分解磷矿制造磷酸。硫酸与磷矿反应,生成硫酸钙结晶和磷酸溶液,再进行过滤以使液固分离,得到粗磷酸。要获得净化磷酸,还需要进一步去除粗磷酸中的小颗粒固形物、胶状杂质。膜分离设备已经成熟应用,其核心部件为磷酸膜分离器。现有的磷酸膜分离器在使用时,原液从进液口注入分离器内,对膜管产生机械冲刷作用,可能出现膜管被冲坏的现象,造成频繁停车更换膜管,影响连续生产,并且液体快速流过膜管周围,与膜管接触时间短,分离效果差,影响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改进膜分离器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包括壳体,在该壳体内设有分离腔,在该分离腔内设有膜管,在所述壳体的上部连接有净化液排出管,该净化液排出管与所述膜管的清液出口相连通,在所述分离腔的侧壁上分别连接有原液进液管和浓液出液管,在该分离腔的底部设有排污口,其关键在于,在所述分离腔内还设有扰流栅板,该扰流栅板位于所述膜管和所述原液进液管之间,该扰流栅板的任一表面朝向所述原液进液管,该扰流栅板上阵列分布有过液孔。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粗磷酸从原液进液管注入后,液流被扰流栅板所扰动分散,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对膜管的冲击力,减少因为冲刷作用造成的机械损伤,延长膜管使用寿命,并将液流分散使其与更多的膜管相互作用,提高分离效果。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扰流栅板有两块,两块所述扰流栅板相互分隔开并相互平行,两块所述扰流栅板上的所述过液孔相互错开排布。采用以上设计,扰流栅板结构简单,过液孔相互错开的两块扰流栅板之间形成弯曲的流道,液流被分散和减速作用强。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分离腔内还设有阻流板,该阻流板位于所述分离腔中部,在该阻流板的两侧分别至少设有一根所述膜管,在该阻流板两侧的所述壳体上分别设有所述原液进液管和所述浓液出液管,该阻流板的下边缘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液体流道。采用以上设计,阻流板能够防止液体直接水平流过膜管,而是引导液体从下方的液体流道绕过阻流板,延长液体在原液进液管和浓液出液管之间的流动路径,增加液体与膜管的作用时间,提高分离效果。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壳体包括具有向上开口的下壳体和具有向下开口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扣盖在所述下壳体上,二者之间夹设有隔板,该隔板水平设置,该隔板与所述下壳体围成所述分离腔,该隔板与所述上壳体围成清液腔;在所述隔板上固定设置有所述膜管,所述膜管位于所述分离腔内,所述膜管对应所述清液出口的一端向上穿过所述隔板并伸入所述清液腔;所述扰流栅板和所述阻流板分别竖向设置在所述隔板下方;在所述上壳体上连接有所述净化液排出管;在所述下壳体的侧壁上分别连接有所述原液进液管和浓液出液管,在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所述排污口。采用以上设计,整个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膜管、扰流栅板以及阻流板。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清液腔内设有分区板,该分区板与所述阻流板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分区板的边缘分别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隔板相连,以将所述清液腔分隔为两个清液区,在两个所述清液区对应的所述上壳体上各连接有一个所述净化液排出管,所述净化液排出管还连接有反吹气管。采用以上设计,分区板将清液腔分成两块,通过反吹气管通入吹扫空气对膜管进行吹扫再生时,气体流速大,吹扫效果好。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下壳体的底部向下缩口,以形成所述排污口。采用以上设计,便于颗粒物沉积在缩口底部,沉积的颗粒物不易被上方的液体所扰动。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上壳体外套设有上法兰环,在所述下壳体外套设有下法兰环,该下法兰环与所述上法兰环上下平行正对,并通过螺栓相连。采用以上设计,便于上壳体、下壳体和隔板之间密封装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粗磷酸从原液进液管注入后,液流被扰流栅板所扰动分散,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对膜管的冲击力,减少因为冲刷作用造成的机械损伤,延长膜管使用寿命,并将液流分散使其与更多的膜管相互作用,提高分离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m部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包括壳体1,在该壳体1内设有分离腔1c,在该分离腔1c内设有膜管3,所述膜管3的下端封闭,上端设有清液出口3a。在所述壳体1的上部连接有净化液排出管6,该净化液排出管6与所述膜管3的清液出口3a相连通,在所述分离腔1c的侧壁上分别连接有原液进液管4和浓液出液管5,在该分离腔1c的底部设有排污口7,在所述分离腔1c内还设有扰流栅板8,该扰流栅板8位于所述膜管3和所述原液进液管4之间,该扰流栅板8的任一表面朝向所述原液进液管4,该扰流栅板8上阵列分布有过液孔8a。具体地,所述壳体1呈筒状,所述壳体1包括具有向上开口的下壳体1b和具有向下开口的上壳体1a,所述上壳体1a扣盖在所述下壳体1b上,二者之间夹设有隔板2,该隔板2水平设置,该隔板2与所述下壳体1b围成所述分离腔1c,该隔板2与所述上壳体1a围成清液腔1d。在所述上壳体1a上连接有所述净化液排出管6,在所述下壳体1b的侧壁上分别连接有所述原液进液管4和浓液出液管5。所述下壳体1b的底部向下缩口,以形成所述排污口7。所述上壳体1a外套设有上法兰环,在所述下壳体1b外套设有下法兰环,该下法兰环与所述上法兰环上下平行正对,并通过螺栓相连。在所述隔板2上固定设置有所述膜管3,所述膜管3位于所述分离腔1c内,所述膜管3对应所述清液出口3a的一端向上穿过所述隔板2并伸入所述清液腔1d。所述扰流栅板8和所述阻流板9分别竖向设置在所述隔板2下方。在所述分离腔1c内还设有阻流板9,该阻流板9位于所述分离腔1c中部,在该阻流板9的两侧分别至少设有一根所述膜管3,在该阻流板9两侧的所述壳体1上分别设有所述原液进液管4和所述浓液出液管5,该阻流板9的下边缘与所述壳体1的底部之间形成液体流道。在所述清液腔1d内设有分区板10,该分区板10与所述阻流板9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分区板10的边缘分别与所述上壳体1a和所述隔板2相连,以将所述清液腔1d分隔为两个清液区,在两个所述清液区对应的所述上壳体1a上各连接有一个所述净化液排出管6,所述净化液排出管6还连接有反吹气管6a。如图2和3,所述扰流栅板8有两块,两块所述扰流栅板8相互分隔开并相互平行,两块所述扰流栅板8上的所述过液孔8a相互错开排布。如图3所示,从所述原液进液管4进入的粗磷酸流经两块所述扰流栅板8后,经过弯曲的通道从而降低流速并分散,减少了对膜管的冲刷作用,并与靠近下壳体1a边缘的膜管3有更多接触,分离效果得到改善。所述扰流栅板8为弧形板,由于弧形板具有一定的三维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包括壳体(1),在该壳体(1)内设有分离腔(1c),在该分离腔(1c)内设有膜管(3),在所述壳体(1)的上部连接有净化液排出管(6),该净化液排出管(6)与所述膜管(3)的清液出口(3a)相连通,在所述分离腔(1c)的侧壁上分别连接有原液进液管(4)和浓液出液管(5),在该分离腔(1c)的底部设有排污口(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离腔(1c)内还设有扰流栅板(8),该扰流栅板(8)位于所述膜管(3)和所述原液进液管(4)之间,该扰流栅板(8)的任一表面朝向所述原液进液管(4),该扰流栅板(8)上阵列分布有过液孔(8a)。/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包括壳体(1),在该壳体(1)内设有分离腔(1c),在该分离腔(1c)内设有膜管(3),在所述壳体(1)的上部连接有净化液排出管(6),该净化液排出管(6)与所述膜管(3)的清液出口(3a)相连通,在所述分离腔(1c)的侧壁上分别连接有原液进液管(4)和浓液出液管(5),在该分离腔(1c)的底部设有排污口(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离腔(1c)内还设有扰流栅板(8),该扰流栅板(8)位于所述膜管(3)和所述原液进液管(4)之间,该扰流栅板(8)的任一表面朝向所述原液进液管(4),该扰流栅板(8)上阵列分布有过液孔(8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栅板(8)有两块,两块所述扰流栅板(8)相互分隔开并相互平行,两块所述扰流栅板(8)上的所述过液孔(8a)相互错开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离腔(1c)内还设有阻流板(9),该阻流板(9)位于所述分离腔(1c)中部,在该阻流板(9)的两侧分别至少设有一根所述膜管(3),在该阻流板(9)两侧的所述壳体(1)上分别设有所述原液进液管(4)和所述浓液出液管(5),该阻流板(9)的下边缘与所述壳体(1)的底部之间形成液体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磷酸膜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具有向上开口的下壳体(1b)和具有向下开口的上壳体(1a),所述上壳体(1a)扣盖在所述下壳体(1b)上,二者之间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永刚张杰张治平朱秀丽夏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