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244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堵吸引管,其包括吸引头和吸引管,吸引头包括一体成型的吸引头头部和吸引头尾部,吸引头头部为直管结构,吸引头尾部为梯形管结构,吸引头尾部的小径端与吸引头头部连接;吸引管的两端设置有漏斗状的连接头;吸引头尾部的大径端插入连接头内,且吸引头尾部的大径端内径等于吸引管的内径。本方案运用于骨科手术中,对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异物进行吸引,避免异物挡住手术的视野,使用时,吸引管的一端与负压装置连接。吸引头尾部成漏斗形,远端小近端大,不容易阻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堵吸引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防堵吸引管。
技术介绍
骨科手术中,为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晰,负压吸引是不必不可少的设备,其包括吸引头头、吸引管以及负压吸引设备。目前传统的吸引头头前段为一细长管道,长约210mm、内径为4mm、尾部稍增粗约4.8mm与吸引管连接,吸引管内径约6.0mm,吸引管4两头与吸引头头以及与负压吸引设备连接的接头处均缩小,内径为0.45cm,因此吸引设备中最容易阻塞的部位为吸引头头前部以及吸引管的两端狭窄部位。在骨科关节置换手术中,会产生大量块状骨组织,所以非常容易产生阻塞,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出血,影响患者的手术感受,增加巡回护士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堵效果好的防堵吸引管。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防堵吸引管,其包括吸引头和吸引管,吸引头包括一体成型的吸引头头部和吸引头尾部,吸引头头部为直管结构,吸引头尾部为梯形管结构,吸引头尾部的一端与吸引头头部连接;吸引管的两端设置有漏斗状的连接头;吸引头尾部的另一端插入连接头内,且另一端的内径等于吸引管的内径。进一步地,连接头的内壁上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增厚部、第二增厚部和第三增厚部,第一增厚部、第二增厚部和第三增厚部相互平行。进一步地,第一增厚部、第二增厚部和第三增厚部的内径分别为0.7cm、0.8cm和0.9cm,连接头的长度为3cm。进一步地,吸引头头部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为0.45cm和0.55cm,吸引头头部的长度为8cm。进一步地,吸引头尾部大径端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为0.6cm和0.85cm,吸引头尾部的长度为13cm,吸引头尾部的内壁和吸引头头部的内壁平滑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运用于骨科手术中,对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异物进行吸引,避免异物挡住手术的视野,使用时,吸引管的一端与负压装置连接。吸引头尾部成漏斗形,远端小近端大,不容易阻塞,吸引头头部为长8cm平行管道,内径为0.45cm,吸引头头部稍有增粗又不影响手术视野,此段管道阻塞,可直接用克氏针往近端推进阻塞物;若阻塞物不易推动,可将吸引头头从阻塞部位截断。吸引头头部相当于滤过器,阻挡术区内所有超过0.45cm的阻塞物;吸引头管壁由薄到厚,不易变形。吸引头尾部的大径端内径等于吸引管的内径,吸引管内径为0.6cm,使吸引头尾部和吸引管连接时无狭窄部位不容易阻塞;吸引管两端的连接头从外包绕吸引管,成漏斗形,避免出现狭窄部位。吸引管两端的连接头内有三个增厚部位,使吸引头与吸引管的连接更加稳固。附图说明图1为吸引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吸引管与吸引头的连接示意图。其中,1、吸引头尾部,2、吸引头头部,3、第一增厚部,4、吸引管,5、连接头,6、第三增厚部,7、第二增厚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如图1至图3所示,防堵吸引管包括吸引头和吸引管4,吸引头包括一体成型的吸引头头部2和吸引头尾部1,吸引头头部2为直管结构,吸引头尾部1为梯形管结构,吸引头尾部1的小径端与吸引头头部2连接;吸引管4的两端设置有漏斗状的连接头5;吸引头尾部1的大径端插入连接头5内,且吸引头尾部1的大径端内径等于吸引管4的内径,吸引管4总长1600mm。本方案运用于骨科手术中,对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异物进行吸引,避免异物挡住手术的视野,使用时,吸引管4的一端与负压装置连接,吸引头尾部1成漏斗形,远端小近端大,不容易阻塞。连接头5的内壁上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增厚部3、第二增厚部7和第三增厚部6,第一增厚部3、第二增厚部7和第三增厚部6相互平行;第一增厚部3、第二增厚部7和第三增厚部6的内径分别为0.7cm、0.8cm和0.9cm,连接头5的长度为3cm。吸引头头部2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为0.45cm和0.55cm,吸引头头部2的长度为8cm;吸引头尾部1的大径端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为0.6cm和0.85cm,吸引头尾部1的长度为13cm,吸引头尾部1的内壁和吸引头头部2的内壁平滑连接。吸引头头部2为长8cm平行管道,内径为0.45cm,吸引头头部2稍有增粗又不影响手术视野,此段管道阻塞,可直接用克氏针往近端推进阻塞物;若阻塞物不易推动,可将吸引头头从阻塞部位截断。吸引头头部2相当于滤过器,阻挡术区内所有超过0.45cm的阻塞物;吸引头头管壁由薄到厚,吸引管4不易变形。吸引头尾部1的大径端内径等于吸引管4的内径,吸引管4内径为0.6cm,使吸引头尾部1和吸引管4连接时无狭窄部位不容易阻塞;吸引管4两端的连接头5从外包绕吸引管4,成漏斗形,避免出现狭窄部位。吸引管4两端的连接头5内有三个增厚部位,使吸引头与吸引管4的连接更加稳固;同时便于不同规格直径的管道与吸引管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堵吸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引头和吸引管(4),所述吸引头包括一体成型的吸引头头部(2)和吸引头尾部(1),所述吸引头头部(2)为直管结构,所述吸引头尾部(1)为梯形管结构,所述吸引头尾部(1)的一端与吸引头头部(2)连接;所述吸引管(4)的两端设置有漏斗状的连接头(5);所述吸引头尾部(1)的另一端插入连接头(5)内,且另一端的内径等于吸引管(4)的内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堵吸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引头和吸引管(4),所述吸引头包括一体成型的吸引头头部(2)和吸引头尾部(1),所述吸引头头部(2)为直管结构,所述吸引头尾部(1)为梯形管结构,所述吸引头尾部(1)的一端与吸引头头部(2)连接;所述吸引管(4)的两端设置有漏斗状的连接头(5);所述吸引头尾部(1)的另一端插入连接头(5)内,且另一端的内径等于吸引管(4)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5)的内壁上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增厚部(3)、第二增厚部(7)和第三增厚部(6),所述第一增厚部(3)、第二增厚部(7)和第三增厚部(6)相互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本强罗凌云刘淑芸洪伟彭兰秦谊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曾本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