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所述的氧气罩包括外罩、内罩;所述的内罩设于外罩内正中位置,且二者底部重合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外罩开口周围上设有水囊带;所述的外罩表面靠近开口的位置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的外罩中部两侧设有小孔;所述的外罩开口两侧还设有扣带与扣纽;所述的内罩底部正中位置设有开孔;所述的开孔的边上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分别与外罩和内罩的内部连接;所述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为国际标准化接口。其优点表现在:可在纤支镜检查时,利用麻醉机和气体接收装置分别对患者进行持续的供氧和对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和呼吸频率进行监测,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
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具
,具体地说,是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
技术介绍
临床工作中,对于很多重症患者,经常会遇到重症呼吸系统疾病,而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气管切开,用于吸痰、呼吸机长期呼吸支持等,由于此类患者病程较长,肺部疾病常会反复和变化,并且经常需要进行气管镜吸痰或检查,检查的途径是从气管切开的开口将纤支镜插入,通过纤支镜可视技术对气管和支气管进行吸痰、视频取证或病理组织钳取,并且有些检查时间较长。检查过程中,纤支镜管体对气管及支气管都有一定刺激性,有些特别厉害甚至引起不良神经反射,引起严重并发症,如果实施麻醉技术进行检查,其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很有可能造成患者的缺氧和危险,加上患者气管切开后只能依靠气管套管进出呼吸,而这一通道同时又被纤支镜占用检查,目前临床缺乏同时满足其既可持续吸氧又能有效检查的医疗器械。所以专利技术一种既可以对气管切开病人实施气管镜检查,同时又能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提高患者安全性的产品显得非常有必要。中国专利文献:CN201620522555.7,申请日2016.06.01,专利名称为:一种气管切开患者专用氧气罩。公开了一种气管切开患者专用氧气罩,包括氧气罩本体,所述氧气罩本体包括侧壁和顶盖,所述侧壁为贯通的矩形、腰形或是椭圆形的环状结构,所述侧壁顶端被所述顶盖密封、底端为向内凹的弧形结构;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氧气输入管和吸痰孔,所述氧气输入管和所述吸痰孔均与所述氧气罩本体连通,在所述吸痰孔内设置有密封胶塞;在所述氧气罩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环,在所述固定环上活动连接有长度可调的固定绑带;能有效的防止漏气现象的产生,同时便于吸痰的操作。但是关于一种通过在内外罩上分别设有连接麻醉机和气体接收装置的管路,以及供纤支镜检查的开孔,可在纤支镜检查时,利用麻醉机和气体接收装置分别对患者进行持续的供氧和对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和呼吸频率进行监测,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的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目前则没有相关的报道。综上所述,亟需一种通过在内外罩上分别设有连接麻醉机和气体接收装置的管路,以及供纤支镜检查的开孔,可在纤支镜检查时,利用麻醉机和气体接收装置分别对患者进行持续的供氧和对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和呼吸频率进行监测,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的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在内外罩上分别设有连接麻醉机和气体接收装置的管路,以及供纤支镜检查的开孔,可在纤支镜检查时,利用麻醉机和气体接收装置分别对患者进行持续的供氧和对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和呼吸频率进行监测,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检查的安全性的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所述的氧气罩包括外罩、内罩;所述的内罩设于外罩内正中位置,且二者底部重合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外罩开口周围上设有水囊带;所述的外罩表面靠近开口的位置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的第一接口上连接设有帽盖;所述的外罩中部两侧设有小孔;所述的外罩开口两侧还分别设有扣带与扣纽;所述的内罩底部正中位置设有开孔,且靠近开的边上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的第二接口贯穿外罩和内罩表面;所述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分别与外罩和内罩的内部连接;所述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为国际标准化接口。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设于外罩开口周围上的水囊带充满液体后直径为1cm~3cm。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设于外罩开口两侧的扣带为弹性扣带。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内罩为直径2cm~5cm,长度为1.5cm~4.5cm的锥柱截面管道状,且管道呈顶部直径大,底部直径小。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当外罩与患者颈部固定后,内罩与患者气管切开口部位正对,且内罩的顶部距气切开口部位1cm~3cm。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设于内罩底部正中位置的开孔为单向活瓣开孔,且直径与临床上常用的纤支镜直径相匹配。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氧气罩还包括中空螺纹接口和旋转帽。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中空螺纹接口设于外罩底部外表面正中位置,且中空螺纹接口与旋转帽之间为螺纹配合连接结构。本技术优点在于:1、利用外罩开口周围上水囊带的设计,当氧气罩外罩罩于患者气管切开部位时,由于人的颈部皮肤皱纹凹陷不平整,通过向水囊袋中注入一定水后并封闭,由于重力作用水会流向低处,从而增加氧气罩与患者颈部的密闭性,并可增加患者舒适度和减少硬质材料的压迫损伤。2、设于外罩开口两侧的扣带与扣纽为弹性扣带,可将氧气罩本体有效的固定于患者颈部位置,防止脱落,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设于外罩中部两侧的小孔则可防止罩内气体压力过大而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以及影响正常检查等情况。3、设于外罩表面靠近开口位置的第一接口可外接麻醉机、螺纹接口或吸氧管且带帽盖便于使用,从而可持续的对患者进行较高浓度的氧供,避免缺氧。4、当患者的呼出气从气管切开口呼出时,内罩便会收集气体,通过在内罩底部边上的第二接口外接气体接收装置,便可对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和呼吸评率进行监测,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5、设于内罩底部正中位置的开孔与临床上常用的纤支镜直径相匹配,便于纤支镜的进入检查的同时,防止漏气,再通过第一接口的持续供氧和第二接口的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和呼吸频率的不断监测,便可大大提高患者纤支镜检查时的安全性。6、利用中空螺纹接口与设有不同直径大小开孔的旋转帽相配合的方式,便于使用不同直径的纤支镜对气切患者进行检查。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的立体表面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的立体底部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另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底面的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另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多种旋转帽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外罩11.水囊带12.第一接口121.帽盖13.小孔14.扣带15.扣纽2.内罩21.开孔22.第二接口3.中空螺纹接口31.旋转帽实施例1请参看附图1、2,图1是本技术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的表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的底部示意图。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所述的氧气罩包括外罩1、内罩2;所述的内罩2设于外罩1内正中位置,且二者底部重合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外罩1开口周围上设有水囊带11;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气罩包括外罩、内罩;所述的内罩设于外罩内正中位置,且二者底部重合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外罩开口周围上设有水囊带;所述的外罩表面靠近开口的位置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的第一接口上连接设有帽盖;所述的外罩中部两侧设有小孔;所述的外罩开口两侧还分别设有扣带与扣纽;所述的内罩底部正中位置设有开孔,且靠近开孔的边上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的第二接口贯穿外罩和内罩表面;所述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分别与外罩和内罩的内部连接;所述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为国际标准化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切病人行纤支镜检查持续吸氧和监测呼吸氧气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气罩包括外罩、内罩;所述的内罩设于外罩内正中位置,且二者底部重合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外罩开口周围上设有水囊带;所述的外罩表面靠近开口的位置设有第一接口;所述的第一接口上连接设有帽盖;所述的外罩中部两侧设有小孔;所述的外罩开口两侧还分别设有扣带与扣纽;所述的内罩底部正中位置设有开孔,且靠近开孔的边上设有第二接口;所述的第二接口贯穿外罩和内罩表面;所述的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分别与外罩和内罩的内部连接;所述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为国际标准化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于外罩开口周围上的水囊带充满液体后直径为1cm~3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气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于外罩开口两侧的扣带为弹性扣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威,陈建军,钟江,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