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港尾针拔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206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输液港尾针拔除器,包括开口朝下的筒状固定器,所述固定器内设置有取针器,所述取针器下端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取针器上设置有强磁块;所述固定器内侧设置有滑槽,所述取针器嵌装在滑槽内,所述取针器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贯穿空腔和固定器顶端的手控杆,所述手控杆下端转动连接有位于空腔内的两个连动杆,两个所述连动杆分别连接有夹持臂;通过固定器内设置的带有强磁块的取针器进行蝶翼针的取针操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注射座上设置的方便反复穿刺的胶垫而导致蝶翼针取针困难,易发生针刺伤事故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液港尾针拔除器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输液港尾针拔除器。
技术介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为了便于长期输液的一种新颖的输液方式。肿瘤患者由于病程长,治疗方案多,需反复接受化疗、手术、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治疗,传统的输液方法通过外周表浅静脉穿刺注射液体,易引起浅静脉炎、药液渗漏、局部硬肿,甚至大面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而输液港是为了减轻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而置入人体内,一般主要包括注射座、导管和蝶翼针。皮下植入注射座后,连接插入中心静脉的导管,建立长期血管通道,可以发挥类似港口的作用,故称“输液港”。由于输液港的注射座为胶垫,具有弹性方便反复多次穿刺的能力,故在拔出蝶翼针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用手或棉签将蝶翼针临时性的固定或者采用辅助装置以便蝶翼针的拔出,如现有技术中采用的辅助装置,公开号为CN206577199U公开的一种输液港针具拔除辅助装置,包括设有开槽的片状的输液港座固定片和把手,开槽宽度大于针具的针头直径且小于输液港基座上表面面积,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护士和患者避免皮肤被针刺伤。但是在这类技术方案中由于针尖上没有设置保护结构,还存在被针尖刺伤的可能,另外还存在由于反复穿刺还导致蝶翼针取针困难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输液港尾针拔除器,通过固定器内设置的带有强磁块的取针器进行蝶翼针的取针操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注射座上设置的方便反复穿刺的胶垫而导致蝶翼针取针困难,易发生针刺伤事故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输液港尾针拔除器,包括开口朝下的筒状固定器,所述固定器内设置有取针器,所述取针器下端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取针器上设置有强磁块;所述固定器内侧设置有滑槽,所述取针器嵌装在滑槽内,所述取针器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贯穿空腔和固定器顶端的手控杆,所述手控杆下端转动连接有位于空腔内的两个连动杆,两个所述连动杆分别连接有夹持臂。本技术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在所述固定器的边缘设置有观测槽,所述固定器的下端安装有硅胶包边条。本技术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连动杆与夹持臂转动连接,所述夹持臂与连动杆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凹槽。本技术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夹持臂的内侧端面设置有防滑垫,所述夹持臂贯穿取针器的下端面设置在定位凹槽内,在所述定位凹槽内设置有夹持臂的移动滑槽。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固定器内设置有取针器,取针器上的定位凹槽用于蝶翼针的位置固定,通过设置在取针器上的强磁块以及与手控杆配合作用的夹持臂,将蝶翼针从注射座上拔出,方便临床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固定器的下端抵靠在注射座上端,在蝶翼针的拔出过程中对针头进行保护,有效避免在取针的过程中发生刺伤,有效避免发生医源性的感染。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固定器;2-取针器;3-定位凹槽;4-强磁块;5-滑槽;6-空腔;7-手控杆;8-连动杆;9-夹持臂;10-限位凹槽;11-防滑垫;12-移动滑槽;13-观测槽;14-硅胶包边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输液港尾针拔除器,包括开口朝下的筒状固定器1,所述固定器1内设置有取针器2,所述取针器2下端设置有定位凹槽3,所述取针器2内设置有强磁块4,通过取针器2上的强磁块4将蝶翼针上的金属组件向上吸引,从而将蝶翼针从注射座上拔出,使临床工作更加快捷方便,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图2中,所述固定器1内侧设置有滑槽5,所述取针器2嵌装在滑槽5内,所述取针器2可沿固定器1内的滑槽5移动,所述取针器2内设置有空腔6,所述空腔6内设置有贯穿空腔6和固定器2顶端的手控杆7,通过手控杆7控制取针器2在固定器1内移动,所述手控杆7下端转动连接有位于空腔6内的两个连动杆8,两个所述连动杆8分别连接有夹持臂9,正常状态下,或推动取针器2向固定器1底部移动时,由于连动杆8的作用使夹持臂9位于定位凹槽3两侧,当向上移动手控杆7时,由于连动杆8的作用使夹持臂9向定位凹槽3中间靠拢,从而将蝶翼针夹持住,通过手控杆7的移动,将蝶翼针拔出。所述连动杆8与夹持臂9转动连接,所述夹持臂9与连动杆8连接处设置有限位凹槽10,用于限制夹持臂9的转动角度,方便在手控杆7向上移动的时候,夹持臂9能够将蝶翼针夹紧。在所述夹持臂9的内侧端面设置有防滑垫11,使夹持臂9夹持更加牢固,所述夹持臂9贯穿取针器2的下端面设置在定位凹槽3内,在所述定位凹槽3内设置有夹持臂9的移动滑槽12。在所述固定器1的边缘设置有观测槽13,通过观测槽13查看蝶翼针的拔出情况,在所述固定器1的下端安装有硅胶包边条14,减少固定器1对皮肤的磨损。在使用时,固定器1的下端抵靠在注射座上,代替医护人员手扶注射座,在蝶翼针的拔出过程中,通过固定器1对针头加以防护,有效避免在取针的过程中发生针刺伤,有效避免发生医源性感染。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液港尾针拔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朝下呈筒状的固定器(1),所述固定器(1)内设置有取针器(2),所述取针器(2)下端设置有定位凹槽(3),所述取针器(2)上设置有强磁块(4);/n所述固定器(1)内侧设置有滑槽(5),所述取针器(2)嵌装在滑槽(5)内,所述取针器(2)内设置有空腔(6),所述空腔(6)内设置有贯穿空腔(6)和固定器(1)顶端的手控杆(7),所述手控杆(7)下端转动连接有位于空腔(6)内的两个连动杆(8),两个所述连动杆(8)分别连接有夹持臂(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液港尾针拔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口朝下呈筒状的固定器(1),所述固定器(1)内设置有取针器(2),所述取针器(2)下端设置有定位凹槽(3),所述取针器(2)上设置有强磁块(4);
所述固定器(1)内侧设置有滑槽(5),所述取针器(2)嵌装在滑槽(5)内,所述取针器(2)内设置有空腔(6),所述空腔(6)内设置有贯穿空腔(6)和固定器(1)顶端的手控杆(7),所述手控杆(7)下端转动连接有位于空腔(6)内的两个连动杆(8),两个所述连动杆(8)分别连接有夹持臂(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液港尾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忞婧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