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单胞菌Halomonas sp ZY-1利用秸秆和地沟油廉价合成生物可降解地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188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盐单胞菌Halomonas sp.ZY‑1在开放不灭菌条件下,利用秸秆与地沟油合成生物可降解地膜的方法。秸秆经处理得到秸秆上清液,配制秸秆上清液与地沟油体积比为35:1‑40:1的MS培养基。在序批式反应器(SBR)内Halomonas sp.ZY‑1利用不灭菌的秸秆上清液与地沟油MS培养基好氧培养获得菌体,提取胞内聚酯类物质。将聚酯类物质进一步改性获得拉伸强度16‑18MPa的地膜,将地膜深埋20‑30cm耕地土壤中,35d减重率40%‑50%,而置于干燥空气中35d减重率0.3%‑0.5%。以嗜盐菌不灭菌条件下利用废弃物合成生物地膜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亦为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盐单胞菌HalomonasspZY-1利用秸秆和地沟油廉价合成生物可降解地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盐单胞菌Halomonassp.ZY-1在不灭菌、开放条件下,利用秸秆与地沟油廉价合成生物可降解地膜的方法,属于农用物资领域。
技术介绍
干旱和低温是我国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严重影响了东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地膜的推广大大改善了地方性干旱现象,也改善了现代农业的生产局限。地膜覆盖技术虽然给我国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生产带来了很大改善和提升,但也伴随着许多问题,现在广泛使用的地膜主要由石油基材料制成,化学结构稳定,短时间内不能降解。而且会污染土壤,影响农作物种植。目前微生物生产可降解塑料主要利用精致碳源如葡萄糖、鼠李糖、糖蜜等作为发酵底物,而能够以秸秆、地沟油等粗制碳源的较少。在微生物生产可降解塑料时会利用温性菌种,需要高温高压灭菌,而很少利用极端微生物进行可降解塑料的生产。盐单胞菌Halomonassp.ZY-1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在高盐高碱环境(60g/LNaCl,pH10)的条件下利用秸秆上清液和处理过的地沟油为碳源生产可降解塑料P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本专利技术提出了盐单胞菌Halomonas sp.ZY-1在开放、不灭菌条件下利用秸秆和地沟油合成生物可降解地膜的方法,其特征是,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合成步骤如下:/n步骤1:将秸秆粉碎成秸秆粉,经碱液处理得到秸秆上清液,添加地沟油使得秸杆上清液与地沟油体积比为35-40:1,配制MS培养基;/n步骤2: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配置秸秆上清液和地沟油为碳源的MS培养基,不灭菌直接接种盐单胞菌Halomonas sp.ZY-1,在开放不灭菌的SBR内控制发酵条件连续培养100-140h收集菌体细胞;/n步骤3:菌体细胞用氯仿-次氯酸钠法破壁提取胞内聚酯类物质,将聚酯类物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发明提出了盐单胞菌Halomonassp.ZY-1在开放、不灭菌条件下利用秸秆和地沟油合成生物可降解地膜的方法,其特征是,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合成步骤如下:
步骤1:将秸秆粉碎成秸秆粉,经碱液处理得到秸秆上清液,添加地沟油使得秸杆上清液与地沟油体积比为35-40:1,配制MS培养基;
步骤2: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配置秸秆上清液和地沟油为碳源的MS培养基,不灭菌直接接种盐单胞菌Halomonassp.ZY-1,在开放不灭菌的SBR内控制发酵条件连续培养100-140h收集菌体细胞;
步骤3:菌体细胞用氯仿-次氯酸钠法破壁提取胞内聚酯类物质,将聚酯类物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碳酸钙、二氧化钛按一定质量比混匀后熔融,挤粒吹塑成改性地膜材质;
步骤4:经材料学性质分析,地膜具有生物可降解性、韧性、透明度,能够作为合成农用地膜的材料。


2.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制备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盐单胞菌,其特征是,系统发育分析树显示盐单胞菌与Halomonas.elongata相似度为99%,命名为Halomonassp.ZY-1,Genebank登录号为MH428215,于2018年11月22日保存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No.16773。


3.权利要求1中步骤1所述秸秆上清液,其特征是,秸秆上清液获取方式如下:秸秆经粉碎机粉碎,过100-200目细筛获得秸秆粉,每1L的1-2mol/LNaOH溶液浸泡75-140g秸秆粉,高温高压处理2-4h,4000-6000r/min离心10min收集秸秆上清液,主要成分为纤维素2.5-6%、木糖15-30%、木质素16-25%、酸溶木质素1-5%。


4.权利要求1步骤1中所述地沟油,其特征是,地沟油成分为90-92%油酸、3-4%甘油三酯、2-3%植物油、2-3%动物油。


5.权利要求1步骤2中所述配置秸秆上清液和地沟油为碳源的MS培养基,其特征是,秸秆上清液750-800mL/L、地沟油17-20mL/L、酵母浸提物5-10g/L、Na2HPO4·12H2O10-15g/L、KH2PO41-2g/L、NH4Cl1-2g/L、MgSO40.1-1.5g/L、Fe(III)-NH4-Citrate0.05-0.1g/L、CaCl2·2H2O0.02-0.1g/L、ZnSO4·7H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莉刘成伟张杰赵敏徐启江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