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回流吸痰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177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回流吸痰管,包括导管接头和吸痰导引软管,所述导管接头与吸痰导引软管连通并可拆卸连接;所述导管接头包括缓冲腔体、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进液管和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负压球囊,所述进液管内设有自吸痰导引软管流通至缓冲腔体内的第一单向阀,所述负压球囊的远离缓冲腔体的一侧设有排气导管,所述排气导管内设有自负压球囊流通至排气导管外的第二单向阀,所述导管接头水平放置时,所述进液管的出口位置低于负压球囊的入口位置,且所述缓冲腔体的下方设有一漏斗状的积液口,所述积液口的下方连接一积液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但能够防止吸痰管中的痰液回流,而且能够对痰液进行集中收集,不会感染操作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回流吸痰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防回流吸痰管。
技术介绍
吸痰术指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气管切开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适应昏迷病人、痰液特别多有窒息可能、需气管内给药,注入造影剂或稀释痰液的病人。禁忌症为颅底骨折病人禁用鼻导管吸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不能主动吐痰,病人吐痰时往往需要吸痰,还有肺部感染的病人,吐痰时也需要吸痰,吸痰时一般使用吸痰管,吸痰管有一管,管的外壁光滑,上部有接头和开关,吸痰管插入至气管后,使用负压吸痰。在医疗器械
中,为辅助病人排痰,临床上大量使用吸痰管,通过负压将痰吸出,而传统的负压调节方式是通过手指按压负压调节开孔,控制负压调节开孔大小来调节负压压力,压负压调节开孔直接开放吸痰操作时痰液可能沾染操作者,不利于卫生,而且在操作时带着医用手套不易握持吸痰管操作。并且压负压调节开孔为直接开放结构不利于无菌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回流吸痰管,不但能够防止吸痰管中的痰液回流,而且能够对痰液进行集中收集,不会感染操作者。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回流吸痰管,包括导管接头和吸痰导引软管,所述导管接头与吸痰导引软管连通并可拆卸连接;所述导管接头包括缓冲腔体、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进液管和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负压球囊,所述进液管内设有自吸痰导引软管流通至缓冲腔体内的第一单向阀,所述负压球囊的远离缓冲腔体的一侧设有排气导管,所述排气导管内设有自负压球囊流通至排气导管外的第二单向阀,所述导管接头水平放置时,所述进液管的出口位置低于负压球囊的入口位置,且所述缓冲腔体的下方设有一漏斗状的积液口,所述积液口的下方连接一积液瓶。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管接头与吸痰导引软管经螺纹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缓冲腔体为一圆柱形腔体。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液管为一7字形进液管。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压球囊为椭圆形球囊,所述负压球囊的外表面上设有防滑条纹。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积液瓶与积液口下方螺纹连接。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通过设置缓冲腔体,并在缓冲腔体前的进液管设置第一单向阀,和在缓冲腔体后的负压球囊后方设置第二单向阀,实现整个吸痰管的单向导通,从而能够有效痰液回流,提高吸痰效果;2.本技术在缓冲腔体的下方设置漏斗状的积液口,并在积液口的下方连接积液瓶,从而能够使得痰液从进液管进入缓冲腔体后流入积液瓶中,因此痰液不会流出感染操作者;3.本技术的进液管的出口位置低于负压球囊的入口位置,能够有效防止因吸力过大而使痰液溅入负压球囊中,避免弄脏负压球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吸痰导引软管;2、缓冲腔体;3、进液管;4、负压球囊;5、第一单向阀;6、排气导管;7、第二单向阀;8、积液口;9、积液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所示,一种防回流吸痰管,包括导管接头和吸痰导引软管1,所述导管接头与吸痰导引软管连通并可拆卸连接;所述导管接头包括缓冲腔体2、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进液管3和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负压球囊4,所述进液管内设有自吸痰导引软管流通至缓冲腔体内的第一单向阀5,所述负压球囊的远离缓冲腔体的一侧设有排气导管6,所述排气导管内设有自负压球囊流通至排气导管外的第二单向阀7,所述导管接头水平放置时,所述进液管的出口位置低于负压球囊的入口位置,且所述缓冲腔体的下方设有一漏斗状的积液口8,所述积液口的下方连接一积液瓶9。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管接头与吸痰导引软管经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腔体为一圆柱形腔体。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为一7字形进液管。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球囊为椭圆形球囊,所述负压球囊的外表面上设有防滑条纹。本实施例中,所述积液瓶与积液口下方螺纹连接。本技术中的螺纹连接处均设置有带有内螺纹或外螺纹的塑料件,所述塑料件嵌设在对应的管体中。本技术在使用时,所述导管接头需水平放置,因此将进液管设置为7字形,便于吸痰导引软管的自然下垂和贴近使用。进一步地,本技术的进液管可以想缓冲腔体内延伸一小段并向下弯曲至将痰液导入积液口中,使其更顺畅直接地流入积液瓶中。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上述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上述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回流吸痰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接头和吸痰导引软管,所述导管接头与吸痰导引软管连通并可拆卸连接;/n所述导管接头包括缓冲腔体、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进液管和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负压球囊,所述进液管内设有自吸痰导引软管流通至缓冲腔体内的第一单向阀,所述负压球囊的远离缓冲腔体的一侧设有排气导管,所述排气导管内设有自负压球囊流通至排气导管外的第二单向阀,所述导管接头水平放置时,所述进液管的出口位置低于负压球囊的入口位置,且所述缓冲腔体的下方设有一漏斗状的积液口,所述积液口的下方连接一积液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回流吸痰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接头和吸痰导引软管,所述导管接头与吸痰导引软管连通并可拆卸连接;
所述导管接头包括缓冲腔体、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进液管和连通至缓冲腔体内的负压球囊,所述进液管内设有自吸痰导引软管流通至缓冲腔体内的第一单向阀,所述负压球囊的远离缓冲腔体的一侧设有排气导管,所述排气导管内设有自负压球囊流通至排气导管外的第二单向阀,所述导管接头水平放置时,所述进液管的出口位置低于负压球囊的入口位置,且所述缓冲腔体的下方设有一漏斗状的积液口,所述积液口的下方连接一积液瓶。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斐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正杨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