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8811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为筒状结构。所述模具本体的外表面为成型表面,所述模具本体由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拼接而成;所述第一成型件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一成型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使用时,将碳纤维材料缠绕在模具本体的外表面,成型后,沿模具本体的轴向拉动第一成型件的第一端,由于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一成型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因此,这种结构便于第一成型件与第二成型件脱离,减小第一成型件与已成型的管状结构之间的摩擦力,便于脱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
技术介绍
发射筒是一种大型筒状设备,传统的发射筒多用金属制成。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发射筒。在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发射筒时,通常是将片状的碳纤维原材料缠绕在模具的表面,经过加温加压后,碳纤维固化,此时进行脱模即可。现有技术中,模具的设计不合理,使得在脱模时,模具与已成型的发射筒内表面产生摩擦,既不利于脱模,又容易对模具和发射筒的表面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脱模不便问题,提供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为筒状结构。所述模具本体的外表面为成型表面,所述模具本体由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拼接而成;所述第一成型件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一成型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成型件上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成型件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卡块,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卡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一端设有连接杆,所述接头另一端用于与所述模具本体相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模具本体内部形成定位环,所述接头上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定位环适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板的边缘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上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用于与所述定位环抵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凸块上还设有对中面,所述对中面与所述抵接面相连,所述对中面由所述定位板的边缘向所述定位板的中心处延伸。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模具本体中设有脱模连接件,所述脱模连接板上设有脱模连接口。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将碳纤维材料缠绕在模具本体的外表面,在成型后,沿模具本体的轴向拉动第一成型件的第一端,由于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一成型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因此,在拉动过程中,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之间会产生空隙,从而便于第一成型件与第二成型件的脱离,减小第一成型件与已成型的管状结构之间的摩擦力,便于脱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状结构成型内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状结构成像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管状结构成像装置的内部在隐藏部分环状加强筋之后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图标:1-管状结构成型内模;11-模具本体;12-接头;111-第一成型件;112-第二成型件;113-脱模连接件;114-径向加强筋;115-环向加强筋;116-定位环;1111-第一连接部;1121-第二连接部;1112-卡块;1122-卡槽;1113-第一端;1114-第二端;121-连接杆;122-端板;123-接头加强板;124-定位板;125-凸块;1251-抵接面;1252-对中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1。该管状结构成型内模1包括模具本体11和接头12。模具本体11为筒状结构。模具本体11的外表面为成型表面。模具本体11由第一成型件111和第二成型件112拼接而成。第一成型件111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111,第二成型件112上设有第二连接部1121。第一连接部1111与第二连接部1121相连。具体的,第一连接部1111设于第一成型件111边缘,第二连接部1121设于第二成型件112边缘。第一连接部1111上设有卡块1112,第二连接部1121上设有卡槽1122。卡块1112与所述卡槽1122适配。进一步的,卡块1112上靠近第一成型件111或第二成型件112端部的位置为楔形结构。第一连接部1111上还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部1121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孔。卡块1112与卡槽1122配合时,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位置一一对应。第一成型件111上具有第一端1113和第二端1114,沿所述第一端1113指向所述第二端1114的方向,所述第一成型件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第一成型件111和第二成型件112的内部设有多个环向加强筋115。多个环向加强筋115沿第一成型件111和第二成型件112的轴向方向分布。进一步的,第一成型件111上的环向加强筋115一端与第一成型件111一侧的第一连接部1111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成型件111另一侧的第一连接部1111相连。第二成型件112上的环状加强筋一端与第二成型件112一侧的第二连接部112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成型件112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部1121相连。第一成型件111上的环状加强筋与第二成型件112上的环状加强筋拼接形成环状结构。模具本体11中还设有径向加强筋114,所述径向加强筋114沿模具本体11的径向方向延伸。模具本体11中设有脱模连接件113,脱模连接件113上设有脱模连接口。具体的,脱模连接件113为板状结构,脱模连接件113上设有多个尺寸不同的脱模连接口。多个脱模连接口沿模具本体11的轴向方向分布。进一步的,第一成型件111上设有两个脱模连接件113,第一成型件111上的脱模连接件113靠近于第一成型件111的第一端1113设置。第二成型件112上设有两个脱模连接件113,第二成型件112上的脱模连接件113设于第二成型件112上远离第一成型件111第一端1113的位置。接头1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接头12与模具本体11一端相连,另一个接头12与模具本体11另一端相连。具体的,接头12一端设有连接杆121,接头12上设有用于与模具本体11的端面相连的端板122,接头12另一端用于与模具本体11内部相连。在模具本体11内部形成定位环116,接头12上远离所述连接杆121的一端设有定位板124,定位板124与定位环116适配。定位板124的边缘设有凸块125。在本实施例中,凸块125的数量为四个。凸块125上具有抵接面1251和对中面1252。抵接面1251用于与定位环116抵接,对中面1252与抵接面1251相连,对中面1252由定位板124的边缘向定位板124的中部延伸,对中面1252使得凸块125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为筒状结构;/n所述模具本体的外表面为成型表面,所述模具本体由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拼接而成;/n所述第一成型件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一成型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为筒状结构;
所述模具本体的外表面为成型表面,所述模具本体由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拼接而成;
所述第一成型件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一成型件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型件上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成型件上设有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卡块,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结构成型内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一端设有连接杆,接头上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雨任德林孙松强纪俊成周超高超刘圆圆王旭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联科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