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水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8768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热水壶,包括壶盖、壶身、发热盘组件、温控器和底盖,发热盘组件固定连接在壶身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组包括底盘、导热铝板和连接在所述导热铝板底部的发热管,所述底盘的为不锈钢材料,所述底盘表面设有聚热区域和导热区域,所述聚热区域与所述发热管形状对应,所述聚热区域通过激光刻蚀加工形成下凹图案,所述下凹图案深度为0.01mm‑0.2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热水壶,提高加热效率,减少气泡产生,降低噪音,制作工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热水壶
本技术涉及液体加热
,尤其涉及一种电热水壶。
技术介绍
电水壶在煮水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噪音,在加热的过程中,主要是由于受热不均匀产生振动以及气泡破裂形成噪音,常规发热盘组件由不锈钢底盘、导热铝板和发热管焊接组成,焊接的工艺对发热盘组件制作影响较大,而且三者热传递效率有限,尤其是水温到达60度以上后,在发热管上方相应的导热区域容易聚集形成的气泡,其中,大气泡受热容易脱离底盘,而产生大量的小气泡及破裂形成的噪音非常大,市面大多是通过加热层涂覆疏水涂层或添加相应的结构进行降噪音处理,CN208988508U公开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在壶底上设置凸筋和凹槽,从而限定气泡的大小,再涂覆有疏水涂层,让凹槽内的气泡汇合成大气泡,减少小气泡在水中破裂,从而降低噪音,但这种方式并未有效提高发热管的加热效率,而且难以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创造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水壶,其加热效率高,噪音小,工艺简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热水壶,包括壶盖、壶身、发热盘组件、温控器和底盖,发热盘组件固定连接在壶身底部,所述发热盘组包括底盘、导热铝板和连接在所述导热铝板底部的发热管,所述底盘的为不锈钢材料,所述底盘表面设有聚热区域和导热区域,所述聚热区域与所述发热管形状对应,所述聚热区域通过激光刻蚀加工形成下凹图案,所述下凹图案深度为0.01mm-0.2mm。作为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改进,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所述下凹图案由孔径为0.2mm-1.5mm凹孔叠加而成。作为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改进,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所述下凹图案由0.2mm-1.5mm凹孔密布在所述聚热区域。作为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改进,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所述下凹图案由0.2mm-1.5mm凹孔密布在所述聚热区域和所述导热区域。作为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改进,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所述凹孔表面呈弧状。作为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改进,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所述下凹图案由环形槽组成,所述环形槽截面呈V形。作为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改进,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所述V形的夹角为100-110度。作为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改进,本技术电热水壶的所述下凹图案呈连续波浪状。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电热水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提高加热效率,减少气泡产生,降低噪音,制作工艺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热水壶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热水壶优选实施例的图1圆圈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热水壶优选实施例的聚热区域表面上设置有下凹图案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热水壶其他实施例(一)的聚热区域和导热区域上设置有下凹图案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电热水壶优选实施例(二)的聚热区域内的下凹图案经过凹孔叠加后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电热水壶优选实施例(二)的聚热区域内凹孔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电热水壶优选实施例(三)的聚热区域内的下凹图案呈环形槽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电热水壶优选实施例(三)的聚热区域内环形槽截面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电热水壶优选实施例(四)的聚热区域内的下凹图案呈波浪形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详细描述本技术电热水壶的优选实施例和其他实施例。参考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包括壶盖1、壶身2、发热盘组件4、温控器7和底盖8,一般还设有手柄3及设置在手柄3上的打开壶盖1的按键31,发热盘组件4固定连接在壶身2底部,发热盘组件4包括由不锈钢材料的底盘51、焊接在底盘51下方的导热铝板52和连接在导热铝板52下部的发热管6,底盘51表面设有聚热区域54和导热区域55,聚热区域54与发热管6形状对应,聚热区域54面积大于发热管6与导热铝板52的贴合面积,底盘51表面通过激光刻蚀加工形成有下凹图案,下凹图案深度为0.01mm-0.2mm,下凹图案由众多凹孔53阵列形成,凹孔53的孔径为0.2mm-1.5mm,凹孔53深度为0.01mm-0.2mm。由于一般不锈钢材质的底盘51厚度为0.4-0.9mm,采用激光刻蚀工艺对底盘51表面处理的精准度和效率较大,具体地,通过功率10-100W为激光刻蚀设备对聚热区域54表面进行处理,凹孔53的孔径和深度也易于调整,下凹图案的形状也容易控制。在发热管6加热时,底盘51上表面对应的聚热区域54形成众多凹孔53阵列构成的下凹图案,进一步增大了底盘51与水的导热面积,可提高热传递效率,降低热传递过程中振动产生的噪音;同时通过激光刻蚀的凹孔53可减少小气泡产生,由于众多凹孔53的设置,聚热区域54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导热面,使得大多数的小气泡在形成阶段容易聚集在凹孔53表面,受热膨胀后更易汇集形成少数量较大的气泡,最后脱离下凹图案表面,上升至露出水面,减少气泡破裂,具有消音效果。当然,凹孔53的表面可以设置呈弧状,便于聚热区域54表面形成连续凹凸不平的导热面,由于加热过程中,局部受热不均,热对流效果不明显,受热剧烈区域容易汽化产生气泡,而表面连续呈弧状凹孔53,增加导热面积,加快聚热区域54表面的水汽热对流效应,减少小气泡产生。参考图4,作为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一),本技术电热水壶的导热区域55与聚热区域54呈同心圆布置且紧贴聚热区域54的内侧,导热区域55和聚热区域54通过激光刻蚀加工形成有下凹图案,使得下凹图案面积更大,形成广阔凹凸不平的导热面,增大热传递效应,下凹图案表面热对流更为明显,减少气泡数量及破裂,进一步减少噪音产生。参考图5和图6,作为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二),本技术电热水壶的聚热区域内的下凹图案由凹孔53叠加形成,凹孔53通过至少二次激光刻蚀形成,具体地,利用功率30-100W为激光刻蚀设备对聚热区域54表面进行处理,通过脉冲激光冲击底盘51的聚热区域表面,形成较浅的凹孔53,然后,重复对凹孔53位置或周边进行激光刻蚀处理,使得凹孔53进行叠加,达到深度为0.01-0.2mm,形成不规则的凹凸表面,一方面,增大了导热面积;另一方面,加快聚热区域表面的热对流,由于凹孔53叠加形成不规则的凹凸表面,使得加热过程中,水汽更容易形成扩散,小气泡难以形成,即便是少量的小气泡,也容易受热对流影响,与邻近的气泡汇集成大气泡,由于不规则的凹凸表面增大了导热面积,大气泡热受热更迅速,也更易与聚热表面分离,因此,在加快热传递的同时,有效的减少气泡数量及噪音的产生。参考图7和图8,作为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三),本技术电热水壶的聚热区域54内的下凹图案呈环形槽56,环形槽56在聚热区域56内呈同心圆状,便于加工处理。具体地,环形槽56的截面呈V形,其中V形夹角α为100-120度,同样通过激光刻蚀设备对聚热区域表面进行处理,刻蚀层的槽宽逐渐减小,形成V形的环形槽56,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热水壶,包括壶盖、壶身、发热盘组件、温控器和底盖, 发热盘组件固定连接在壶身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组包括底盘、导热铝板和连接在所述导热铝板底部的发热管,所述底盘的为不锈钢材料,所述底盘表面设有聚热区域和导热区域,所述聚热区域与所述发热管形状对应,所述聚热区域通过激光刻蚀加工形成下凹图案,所述下凹图案深度为0.01mm-0.2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热水壶,包括壶盖、壶身、发热盘组件、温控器和底盖,发热盘组件固定连接在壶身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组包括底盘、导热铝板和连接在所述导热铝板底部的发热管,所述底盘的为不锈钢材料,所述底盘表面设有聚热区域和导热区域,所述聚热区域与所述发热管形状对应,所述聚热区域通过激光刻蚀加工形成下凹图案,所述下凹图案深度为0.01mm-0.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图案由孔径为0.2mm-1.5mm凹孔叠加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图案由0.2mm-1.5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忠钟业武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