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培育用透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8356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35
育苗培育用透气装置,属于幼苗培育中的透气领域,包括培育腔,所述培育腔内部设有用于控制积水排出速率的控水结构,所述控水结构与所述培育腔的底端之间形成空腔,所述控水结构包括第一控水板和第二控水板,所述第一控水板和所述第二控水板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积水排出的通孔,所述第一控水板与所述培育腔的腔壁之间设置固定的连接方式,所述第二控水板连接有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二控水板转动,形成所述第一控水板与所述第二控水板上通孔发生交错改变所述第一控水板上通孔大小的结构,解决幼苗在浇灌过程中因积水导致的透气性差以及对水分吸收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育苗培育用透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育苗培育中的透气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育苗培育用透气装置。
技术介绍
幼苗在培育的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一定的水分,水量过少或者过多都会对幼苗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对幼苗的实际浇灌过程中往往会难以控制水量,幼苗生长的土壤锁水能力一般较差,在对幼苗浇灌的过程中,浇灌水量较少会无法满足幼苗培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浇灌水量过多,水会快速渗透至培育装置的底部,无法排出,水过多积存会影响幼苗根部的正常生长,有些培育装置在底部通过在底部设置排水孔实现对多余水分的排出,但是很多情况下,浇灌的水分在培育装置内部还未来得及被吸收就被排出,同时水经排水孔排出还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装置在保证幼苗浇灌过程中得到透气的同时并很好的对水分进行吸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育苗培育用透气装置,解决幼苗在浇灌过程中因积水导致的透气性差以及对水分吸收不充分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育苗培育用透气装置,包括培育腔,所述培育腔内部形成用于容纳土壤的空间,所述培育腔内部设有用于控制积水排出速率的控水结构,所述控水结构与所述培育腔的底端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积水的空腔,所述控水结构包括第一控水板和第二控水板,所述第一控水板和所述第二控水板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积水排出的通孔,所述第一控水板与所述培育腔的腔壁之间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控水板连接有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二控水板在所述培育腔内相对所述第一控水板发生转动,形成所述第一控水板与所述第二控水板上通孔发生交错改变所述第一控水板上通孔大小的结构。更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转动齿轮,所述第二控水板的边缘部分形成与所述转动齿轮相啮合的齿条状结构,所述培育腔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转动齿轮通过所述通孔在所述培育腔的外侧与所述第二控水板进行啮合,形成所述转动齿轮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控水板进行转动的结构。更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齿轮中间位置处形成圆形的通孔,所述转动齿轮通过其中间位置处的通孔套装在一圆柱形结构的连接轴上并形成可绕所述连接轴进行转动的结构,所述连接轴的上端延伸有连接杆,所述连接轴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培育腔的侧壁进行固定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轴与所述转动齿轮的连接处直径减小向内凹陷形成圆环状结构的防脱部,所述转动齿轮套接在所述防脱部内。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水板与所述第二控水板形成圆锥形结构,所述第一控水板与所述第二控水板之间相互贴合,所述第一控水板与所述第二控水板上的通孔在所述第一控水板、第二控水板上沿径向分布。更进一步地,所述培育腔的底端设有一储水腔,所述储水腔与所述空腔的内部进行连通,所述储水腔与所述培育腔的底部设置可拆卸的连接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所述第一控水板与所述第二控水板之间通过转动结构可以进行相对转动,且所述第一控水板与所述第二控水板之间进行相对转动时,实现对所述第一控水板上通孔的部分或完全遮盖,并对所述培育腔内水分流速的控制,实现所述培育腔内幼苗对水分的充分吸收并可以将多余水分排出,有效避免培育腔内出现积水,所述储水腔用于对多余的水分进行收集,有效防止多余水分流出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所述储水腔与所述空腔设置可拆卸的连接结构,所述储水腔内收集的水分可以进行二次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中第二控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培育腔1:所述培育腔1的内部形成圆柱形的空间,所述控水结构位于所述培育腔1的下端,所述培育腔1的上端填充有用于幼苗栽培的土壤。控水结构:所述控水结构包括第一控水板3和第二控水板4,所述第一控水板3与所述第二控水板4可以形成圆锥状结构,所述第一控水板3与所述第二控水板4的尖端朝下,所述第一控水板3与所述第二控水板4的中间位置处设置可转动的连接结构,形成所述第一控水板3可绕其与所述第二控水板4的连接处进行转动的结构,所述第一控水板3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第二控水板4中间位置处固定有一圆柱形结构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通过所述第一控水板3中间位置处的通孔套接在所述第一控水板3上,所述固定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控水板3、第二控水板4由所述固定杆上滑脱的挡片,所述挡片可以是与所述第一控水板3、第二控水板4相适配的圆锥形结构。所述第一控水板3与所述培育腔1内部的侧壁进行密封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控水板4与所述培育腔1的内壁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所述第二控水板4的边缘处形成圆形的齿条状结构,所述培育腔1与所述第二控水板4相对应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可以是矩形结构,所述第二控水板4的齿条端通过所述通孔在所述培育腔1的连接有转动结构,形成所述转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二控水板4进行转动的结构,所述第二控水板4相对所述第一控水板3进行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控水板4部分或完全遮挡所述第一控水板3上的通孔,在对所述培育腔1内幼苗进行浇灌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所述第一控水板3上通孔的大小,实现对水分由所述培育腔1内流入所述空腔2或所述储水腔6内的速度的控制。在对幼苗进行浇灌的过程中,调节所述转动结构,使所述第二控水板4相对所述第一控水板3转动,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对所述第一控水板3上的通孔完全或部分遮挡,防止或降低水分由所述培育腔1内的流失速度,使培育腔1内的土壤对水分的充分吸收,进一步实现所述培育腔1内的幼苗对水分的充分吸收,当所述培育腔1内的水分被充分吸收后,再次转动所述转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二控水板4转动,调节至所述第二控水板4上通孔与所述第一控水板3上通孔相对应的状态,实现对所述培育腔1内多余水分的排出,所述培育腔1内多余的水分经所述第一控水板3和所述第二控水板4上的通孔排至所述空腔2并进一步积聚在所述储水腔6中。储水腔6:所述储水腔6可以是与所述培育腔1相适配的圆柱状结构,所述储水腔6与所述空腔2进行可拆卸连接,当所述储水腔6中的积水积聚到一定的量时,将所述储水腔6取下,所述储水腔6内积聚的水可以再次利用对幼苗的浇灌,所述储水腔6与所述空腔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所述空腔2的底端连通有一圆筒状结构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外部设有外螺纹,所述储水腔6的中间位置处形成与所述连接管相适配的圆孔,所述圆孔内设有与所述连接管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储水腔6通过所述圆孔、连接管与所述空腔2设置可拆卸的连接结构。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转动齿轮5,所述转动齿轮5的中间位置处形成圆形的通孔,所述转动齿轮5通过其中间位置处的通孔套装在一圆柱形结构的连接轴7上并形成可绕所述连接轴7进行转动的结构,所述连接轴7的上端延伸有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可以是圆柱状结构,所述连接轴7通过所述连接杆8与所述培育腔1的侧壁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8与所述培育腔1的侧壁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所述连接轴7与所述转动齿轮5的连接处直径减小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育苗培育用透气装置,包括培育腔(1),所述培育腔(1)内部形成用于容纳土壤的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腔(1)内部设有用于控制积水排出速率的控水结构,所述控水结构与所述培育腔(1)的底端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积水的空腔(2),所述控水结构包括第一控水板(3)和第二控水板(4),所述第一控水板(3)和所述第二控水板(4)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积水排出的通孔,所述第一控水板(3)与所述培育腔(1)的腔壁之间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控水板(4)连接有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二控水板(4)在所述培育腔(1)内相对所述第一控水板(3)发生转动,形成所述第一控水板(3)与所述第二控水板(4)上通孔发生交错改变所述第一控水板(3)上通孔大小的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育苗培育用透气装置,包括培育腔(1),所述培育腔(1)内部形成用于容纳土壤的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腔(1)内部设有用于控制积水排出速率的控水结构,所述控水结构与所述培育腔(1)的底端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积水的空腔(2),所述控水结构包括第一控水板(3)和第二控水板(4),所述第一控水板(3)和所述第二控水板(4)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积水排出的通孔,所述第一控水板(3)与所述培育腔(1)的腔壁之间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控水板(4)连接有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带动所述第二控水板(4)在所述培育腔(1)内相对所述第一控水板(3)发生转动,形成所述第一控水板(3)与所述第二控水板(4)上通孔发生交错改变所述第一控水板(3)上通孔大小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培育用透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转动齿轮(5),所述第二控水板(4)的边缘部分形成与所述转动齿轮(5)相啮合的齿条状结构,所述培育腔(1)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转动齿轮(5)通过所述通孔在所述培育腔(1)的外侧与所述第二控水板(4)进行啮合,形成所述转动齿轮(5)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控水板(4)进行转动的结构。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肖燕娄中华王院波王兰付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祥凯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