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8010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避雷器,包括绝缘外壳和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的芯体,芯体包括第一电阻单元和放电组件,第一电阻单元和放电组件沿轴向层叠布置,放电组件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二电阻单元和放电单元,第二电阻单元和放电单元沿轴向间隔布置,放电单元具有放电间隙,放电间隙在正常运行电压和暂时过电压下不放电,在瞬态过电压下放电。该避雷器,在正常运行电压和暂时过电压下,电压由第一电阻单元和第二电阻单元共同承担,因而荷电率低、可靠性高;在瞬态过电压下,放电间隙被击穿放电,与之并联的第二电阻单元短路,因而残压低;另外,该避雷器结构紧凑,便于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雷器
本技术涉及电力系统的过电压保护产品
,特别是涉及一种避雷器。
技术介绍
避雷器是电力系统常用的过电压保护产品,其用于保护电力系统的电器设备免受过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的损害。避雷器的残压是指在操作冲击电流或者雷电冲击电流下流过避雷器的压降,它是影响避雷器保护性能的重要指标。降低避雷器的残压能够提升避雷器的保护性能。目前主要通过提高避雷器的荷电率、增大避雷器的电阻片的尺寸等方法来降低避雷器的残压,这些方法会降低避雷器的可靠性、增大避雷器的结构尺寸。有鉴于此,如何在降低避雷器的残压的同时避免对避雷器可靠性和结构尺寸的影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避雷器,所述避雷器包括绝缘外壳和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的芯体,所述芯体包括第一电阻单元和放电组件,所述第一电阻单元和所述放电组件沿轴向层叠布置,所述放电组件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二电阻单元和放电单元,所述第二电阻单元和所述放电单元沿轴向间隔布置,所述放电单元具有放电间隙,所述放电间隙在正常运行电压和暂时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器包括绝缘外壳(2)和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2)内的芯体(1),所述芯体(1)包括第一电阻单元(11)和放电组件(12),所述第一电阻单元(11)和所述放电组件(12)沿轴向层叠布置,所述放电组件(12)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二电阻单元(121)和放电单元(122),所述第二电阻单元(121)和所述放电单元(122)沿轴向间隔布置,所述放电单元(122)具有放电间隙(1221),所述放电间隙(1221)在正常运行电压和暂时过电压下不放电,在瞬态过电压下放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雷器包括绝缘外壳(2)和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2)内的芯体(1),所述芯体(1)包括第一电阻单元(11)和放电组件(12),所述第一电阻单元(11)和所述放电组件(12)沿轴向层叠布置,所述放电组件(12)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二电阻单元(121)和放电单元(122),所述第二电阻单元(121)和所述放电单元(122)沿轴向间隔布置,所述放电单元(122)具有放电间隙(1221),所述放电间隙(1221)在正常运行电压和暂时过电压下不放电,在瞬态过电压下放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单元(122)还具有第一放电极(1222)、第二放电极(1223)和支撑管(1224);所述第一放电极(1222)与所述第二放电极(1223)沿轴向间隔布置,所述支撑管(1224)支撑在两者之间,三者共同围合成所述放电间隙(1221);所述第一放电极(1222)位于所述第二放电极(1223)上方,所述第二电阻单元(121)位于所述第二放电极(1223)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组件(12)还具有第一导电带(123)和第二导电带(124),所述第一导电带(12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放电极(1222)的上端面接触、下端与所述第二电阻单元(121)的上端面接触,所述第二导电带(12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放电极(1223)的下端面接触、下端与所述第二电阻单元(121)的下端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极(1222)和所述第二放电极(1223)相距最近的位置均设有第一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计谋张一鸣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电避雷器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