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597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炉体上壳以及炉体下壳,所述炉体上壳连接在炉体下壳前端,所述炉体下壳前侧面设置有控制电路板、电磁加热盘以及吸风扇,所述电磁加热盘以及吸风扇均通过导线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炉体下壳后端面四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支座外侧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L型支腿,所述L型支腿环形侧面套接有夹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支座以及L型支腿共同与外部桌面相接触,提高了对炉体上壳以及炉体下壳的支撑稳定性,且通过对L型支腿进行转动,实现了对炉体上壳以及炉体下壳的高度进行调节,也便于对L型支腿进行握持来对本装置进行携带。

An induction coo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磁炉
本技术是一种电磁炉,属于电磁炉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现有的电磁炉一般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通过电磁炉的底面对电磁炉进行支撑,导致了其支撑面积一定,且不具有调节支撑高度的目的,使用局限性高,因此,需要一种电磁炉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炉,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通过支座以及L型支腿的共同作用,扩大了支撑范围,进而提高了支撑稳定性,且便于对L型支腿进行转动,进而对电磁炉的支撑高度进行调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磁炉,包括炉体上壳以及炉体下壳,所述炉体上壳连接在炉体下壳前端,所述炉体下壳前侧面设置有控制电路板、电磁加热盘以及吸风扇,所述电磁加热盘以及吸风扇均通过导线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盘位于控制电路板下侧,所述吸风扇位于电磁加热盘下侧,所述炉体下壳后端面四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支座外侧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L型支腿,所述L型支腿环形侧面套接有夹板,且夹板位于炉体下壳左右两侧面。进一步地,所述炉体下壳前端面四角位置均一体加工有定位孔,所述炉体下壳通过定位孔以及螺钉与炉体上壳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炉体下壳前下方加工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部卡接有吸风扇。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左侧面以及上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散热翅片,所述炉体下壳前上方加工有散热口。进一步地,所述L型支腿环形侧面加工有外螺纹,所述夹板内部加工有内螺纹孔内,所述夹板通过内螺纹孔与L型支腿上的外螺纹啮合连接,且夹板环形侧面以及外侧面均加工有V型防滑纹。进一步地,所述夹板外观呈圆形结构,所述支座后侧面到L型支腿中轴线的距离大于夹板的半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电磁炉,通过支座以及L型支腿共同与外部桌面相接触,从而扩大了与桌面的支撑范围,进而提高了对炉体上壳以及炉体下壳的支撑稳定性,且便于对L型支腿进行转动,且对夹板进行转动,实现了夹紧对炉体下壳进行夹紧,进而对L型支腿进行固定,实现了对炉体上壳以及炉体下壳的高度进行调节,且便于对L型支腿进行握持来对本装置进行携带,也便于将外部电源线缠绕在L型支腿上,方便整理。通过散热口以及出风口,实现了通风散热的目的,通过定位孔则便于将炉体上壳与炉体下壳进行定位对齐。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电磁炉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电磁炉的后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电磁炉中炉体上壳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电磁炉中炉体下壳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电磁炉中L型支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炉体上壳、2-炉体下壳、3-出风口、4-定位孔、5-控制电路板、6-散热口、7-散热翅片、8-L型支腿、9-吸风扇、10-电磁加热盘、11-夹板、12-支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磁炉,包括炉体上壳1以及炉体下壳2,炉体上壳1连接在炉体下壳2前端,炉体下壳2前侧面设置有控制电路板5、电磁加热盘10以及吸风扇9,电磁加热盘10以及吸风扇9均通过导线与控制电路板5电性连接,电磁加热盘10位于控制电路板5下侧,吸风扇9位于电磁加热盘10下侧,炉体下壳2后端面四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支座12,支座12外侧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L型支腿8,L型支腿8环形侧面套接有夹板11,且夹板11位于炉体下壳2左右两侧面,将控制电路板5、电磁加热盘10以及吸风扇9固定在炉体下壳2上,随后将炉体上壳1与炉体下壳2通过定位孔4进行对齐,且通过外部螺栓穿过定位孔4,将炉体下壳2与炉体上壳1固定在一起,然后通过支座12与L型支腿8共同与桌面相接触,扩大了与桌面的支撑面积,进而提高了对炉体上壳1以及炉体下壳2的支撑稳定性,且便于对L型支腿8进行向下转动,实现了L型支腿8外部朝下,进而通过L型支腿8对炉体下壳2进行支撑,实现了炉体下壳2与炉体上壳1的高度进行调节的目的,然后对夹板11进行转动,夹板11转动并在螺纹作用下沿着L型支腿8向内移动,从而实现夹板11与炉体下壳2左右两侧相接触,进而对L型支腿8的转动角度进行夹紧固定,实现了对L型支腿8的转动角度进行控制,且便于对L型支腿8进行握持,从而方便对本装置进行携带,也便于将外部电源缠绕在L型支腿8上,实现了方便对外部电源进行整理的目的,使用功能性广。炉体下壳2前端面四角位置均一体加工有定位孔4,炉体下壳2通过定位孔4以及螺钉与炉体上壳1固定连接,便于通过定位孔4对炉体下壳2以及炉体上壳1进行定位对齐。炉体下壳2前下方加工有出风口3,出风口3内部卡接有吸风扇9,通过吸风扇9对炉体下壳2内部的热风进行吸出,并通过出风口3排出,实现了散热的目的。控制电路板5左侧面以及上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散热翅片7,炉体下壳2前上方加工有散热口6,实现了空气的流通,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L型支腿8环形侧面加工有外螺纹,夹板11内部加工有内螺纹孔内,夹板11通过内螺纹孔与L型支腿8上的外螺纹啮合连接,且夹板11环形侧面以及外侧面均加工有V型防滑纹,提高了夹板11与炉体下壳2左右两侧的夹紧稳定性。夹板11外观呈圆形结构,支座12后侧面到L型支腿8中轴线的距离大于夹板11的半径,避免了夹板11与桌面相接触,方便夹板11的转动以及移动。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炉,包括炉体上壳以及炉体下壳,所述炉体上壳连接在炉体下壳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下壳前侧面设置有控制电路板、电磁加热盘以及吸风扇,所述电磁加热盘以及吸风扇均通过导线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盘位于控制电路板下侧,所述吸风扇位于电磁加热盘下侧,所述炉体下壳后端面四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支座外侧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L型支腿,所述L型支腿环形侧面套接有夹板,且夹板位于炉体下壳左右两侧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炉,包括炉体上壳以及炉体下壳,所述炉体上壳连接在炉体下壳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下壳前侧面设置有控制电路板、电磁加热盘以及吸风扇,所述电磁加热盘以及吸风扇均通过导线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盘位于控制电路板下侧,所述吸风扇位于电磁加热盘下侧,所述炉体下壳后端面四角位置均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支座外侧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L型支腿,所述L型支腿环形侧面套接有夹板,且夹板位于炉体下壳左右两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下壳前端面四角位置均一体加工有定位孔,所述炉体下壳通过定位孔以及螺钉与炉体上壳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慧厨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