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阻尼减震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连接有下主体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下主体上套设有上主体,所述上主体内壁设有竖直设置的若干卡块;所述下主体端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上连接有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带动所述上主体沿所述下主体上下运动;所述下主体和上主体为中空结构,用于容纳避震弹簧,本减震器通过电机驱动齿轮转动,并通过滑动机构带动上主体沿着下主体上下活动,以调整内部的避震弹簧的松紧度,结构紧凑,且调节时随时有润滑,调节稳定性高。
A kind of damping shock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尼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机床领域,尤其涉及阻尼减震器。
技术介绍
通常,减震器设置在诸如汽车等的移动装置上,行驶时吸收和缓冲来自路面的震动或者冲击等来提高乘车感觉。这种减震器由活塞杆、活塞阀等构成,所述活塞杆以可进行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的方式设置在缸体内部,所述活塞阀以结合到所述活塞杆的状态配置在缸体内部,并产生阻尼力。另外,减震器具有以下特征:将阻尼力设定为较低时,吸收由路面的凹凸引起的震动以提高乘车感觉,相反,将阻尼力设定为较高时,由于车身的姿势变化被抑制而提高驾驶稳定性。现有技术中的阻尼减震器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9587020U的阻尼减震器,都是通过气压实现升降,然而气压控制易坏,且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阻尼减震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连接有下主体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下主体上套设有上主体,所述上主体内壁设有竖直设置的若干卡块;所述下主体端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上连接有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带动所述上主体沿所述下主体上下运动;所述下主体和上主体为中空结构,用于容纳避震弹簧;所述下主体外部设有外螺纹,侧壁连通有注油机构,所述注油机构用于向下主体、滑动机构之间注油辅助润滑。优选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导柱,所述导柱之间设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底板上且输出端向上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中心设有轴套,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有长齿轮,所述长齿轮的转轴连接于所述轴套内。优选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中心连接有升降环,所述升降环与所述上主体内壁啮合并沿所述上主体上下滑动,所述升降环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啮合。优选的,所述下主体和滑动机构端部设有封盖,所述封盖内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进油孔和出油孔连通。优选的,所述下主体侧壁设置竖直设置的第一进油通道。优选的,所述升降环包括位于外壁的卡齿部,所述升降环的截面上设有下陷环槽,所述下陷环槽内排列设置有若干走油孔,所述走油孔上连通有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所述第一分流道指向所述内螺纹,所述第二分流道指向所述卡齿部。优选的,所述出油孔与所述下陷环槽对应。优选的,所述卡齿部下部设有卡合环。优选的,所述第二齿轮的截面上环形排列有进油槽,所述进油槽上连通有分油槽,所述分油槽指向所述第二齿轮外壁。优选的,所述下主体的外壁上设有储污槽。本技术提出的阻尼减震器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减震器通过电机驱动齿轮转动,并通过滑动机构带动上主体沿着下主体上下活动,以调整内部的避震弹簧的松紧度,结构紧凑,且调节时随时有润滑,调节稳定性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升降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上主体的立体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升降环的立体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升降环的侧面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升降环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齿轮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底板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下主体俯视图;图10为本技术的润滑油走向图;其中,1、底板;2、下主体;3、升降驱动机构;4、上主体;5、卡块;6、避震弹簧;7、外螺纹;8、导柱;9、轴套;10、电机;11、长齿轮;12、第二齿轮;13、升降环;14、内螺纹;15、封盖;16、进油孔;17、出油孔;18、第一进油通道;19、卡齿部;20、下陷环槽;21、走油孔;22、第一分流道;23、第二分流道;24、卡合环;25、进油槽;26、分油槽;27、储污槽;28、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阻尼减震器,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连接有下主体2和升降驱动机构3,所述下主体2上套设有上主体4,所述上主体4内壁设有竖直设置的若干卡块5;滑动机构能够沿着卡块5竖直滑动,具体的说:所述下主体2端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12,所述第二齿轮12中心连接有升降环13,所述升降环13与所述上主体4内壁啮合并沿所述上主体4上下滑动,所述升降环13内壁设有内螺纹14,所述内螺纹14与所述外螺纹7啮合,所述滑动机构上连接有升降驱动机构3,如图2所示,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导柱,所述导柱之间设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底板上且输出端向上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中心设有轴套,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有长齿轮,所述长齿轮的转轴连接于所述轴套9内,长齿轮能够在定位杆上转动,所述长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啮合,当上主体4和第二齿轮12升降时,第二齿轮12能够沿着长齿轮11上下活动。通过该种方式,防止电机10在驱动时,齿轮的重量加上电机10的重量在移动过的时候产生惯性,会对第二齿轮12造成冲击,有极大的噪音且大齿轮极易损坏,所述升降驱动机构3带动所述上主体4沿所述下主体2上下运动;所述下主体2和上主体4为中空结构,用于容纳避震弹簧6;本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升降驱动机构3上的电机10驱动长齿轮11转动,驱动第二齿轮12转动,第二齿轮12与升降环13固定,第二齿轮12转动时,第二齿轮12和升降环13一起沿着本主体转动,此时,由于所述升降环13包括位于外壁的卡齿部19,与升降环13的卡块5是啮合的,升降环13和上主体4之间只有上下滑动,并该整体沿着下主体2转动上升或者下降,当下降时,此时的避震弹簧6被压紧,而反之上升时,避震弹簧6调松。要说明的是,由于下主体2内是用于容纳避震弹簧6的,当上主体4不断下降或者上升过程中,上主体4是不断转动的,避震弹簧6在上主体4端部时相对转动的,故在上主体4顶部设置轴承28。上述结构中,由于本装置的驱动都是通过机械的螺纹和齿轮实现的,所以在驱动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结构之间连接润滑度,给油时仅在升降环13与上主体14连接时才注油,如图3-图7所示,所述下主体2外部设有外螺纹7,侧壁连通有注油机构,所述注油机构用于向下主体2、滑动机构之间注油辅助润滑,所述下主体2和滑动机构端部设有封盖15,所述封盖15内设有进油孔16和出油孔17,所述进油孔16和出油孔17连通,所述出油孔17与所述下陷环槽20对应,所述下主体2侧壁设置竖直设置的第一进油通道18,所述升降环13的截面上设有下陷环槽20,所述下陷环槽20内排列设置有若干走油孔21,下陷环槽内圈和外圈均设有密封圈,所述走油孔21上连通有第一分流道22和第二分流道23,所述第一分流道22指向所述内螺纹14,所述第二分流道23指向所述卡齿部19,注油过程时,通过下主体2侧壁的第一进油通道18连接油泵,通过第一进油通道18进入至上封盖15的进油孔16并连通至出油孔17,出油孔17与升降环13的下陷环槽20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连接有下主体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下主体上套设有上主体,所述上主体内壁设有竖直设置的若干卡块;/n所述下主体端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上连接有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带动所述上主体沿所述下主体上下运动;所述下主体和上主体为中空结构,用于容纳避震弹簧;/n所述下主体外部设有外螺纹,侧壁连通有注油机构,所述注油机构用于向下主体、滑动机构之间注油辅助润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连接有下主体和升降驱动机构,所述下主体上套设有上主体,所述上主体内壁设有竖直设置的若干卡块;
所述下主体端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上连接有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带动所述上主体沿所述下主体上下运动;所述下主体和上主体为中空结构,用于容纳避震弹簧;
所述下主体外部设有外螺纹,侧壁连通有注油机构,所述注油机构用于向下主体、滑动机构之间注油辅助润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导柱,所述导柱之间设有电机,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底板上且输出端向上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中心设有轴套,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有长齿轮,所述长齿轮的转轴连接于所述轴套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中心连接有升降环,所述升降环与所述上主体内壁啮合并沿所述上主体上下滑动,所述升降环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正伟,
申请(专利权)人:梁正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