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聂永军专利>正文

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7309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交通运输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包括安全门本体、安装板、磁铁、固定板和铁片;还包括上固定柱、下固定柱、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上缓冲板、下缓冲板、上限位板、下限位板、第三弹簧、第四弹簧、上挂钩、下挂钩、上固定块、下固定块、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上挡杆、卡板和下挡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可减少安全门本体与安装板之间发生碰撞,减少安全门本体发生机械损伤,延长安全门本体使用寿命。

Anti collision device of bus cab safety d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
本技术涉及交通运输附属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是一种在打开公交驾驶室安全门时,对安全门进行保护,减少安全门发生碰撞,以对安全门起到保护作用的装置,其在交通运输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包括安全门本体、安装板、磁铁、固定板和铁片,安全门本体左侧壁与安装板右侧壁铰接,安全门本体上半区域前后方向设置有多组异形孔,安全门本体右侧壁与固定板左侧壁可拆卸连接,安全门本体右侧壁下半区域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磁铁左端与第一矩形凹槽内左侧壁连接,固定板左侧壁中央区域设置有第二矩形凹槽,铁片右端与第二矩形凹槽内右侧壁连接,磁铁右端与铁片左端吸引贴合;现有的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使用时,旋转安全门本体,使得磁铁与铁片分离,从而打开安全门本体,公交司机进入驾驶室,反向旋转安全门本体,使得磁铁右端与铁片左端吸引贴合,关闭安全门本体即可;现有的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使用中发现,在打开安全门本体时,若用力过大,会导致安全门本体与安装板之间发生碰撞,造成安全门本体机械损伤,降低安全门本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减少安全门本体与安装板之间发生碰撞,减少安全门本体发生机械损伤,延长安全门本体使用寿命的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本技术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包括安全门本体、安装板、磁铁、固定板和铁片,安全门本体左侧壁与安装板右侧壁铰接,安全门本体上半区域前后方向设置有多组异形孔,安全门本体右侧壁与固定板左侧壁可拆卸连接,安全门本体右侧壁下半区域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磁铁左端与第一矩形凹槽内左侧壁连接,固定板左侧壁中央区域设置有第二矩形凹槽,铁片右端与第二矩形凹槽内右侧壁连接,磁铁右端与铁片左端吸引贴合;还包括上固定柱、下固定柱、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上缓冲板、下缓冲板、上限位板、下限位板、第三弹簧、第四弹簧、上挂钩、下挂钩、上固定块、下固定块、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上挡杆、卡板和下挡杆,所述安装板内部设置有第一储存腔,安装板前面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储存腔相通,所述上固定柱后端和下固定柱后端分别与安装板内后壁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连接,所述上固定柱内部和下固定柱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储存腔和第三储存腔,上固定柱前端和下固定柱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分别与第二储存腔和第三储存腔相通,所述第一弹簧后端和第二弹簧后端分别与上固定柱内后壁和下固定柱内后壁连接,第一弹簧前端和第二弹簧前端分别与上缓冲板后面中央区域和下缓冲板后面中央区域连接,所述上限位板顶端和下限位板底端分别与第一开口内顶壁和内底壁铰接,所述第三弹簧顶端和第四弹簧顶端分别与上限位板前面上半区域和下限位板前面上半区域连接,所述上挂钩顶端和下挂钩顶端分别与第三弹簧底端和第四弹簧底端连接,所述上固定块底端和下固定块底端分别与安装板顶面中央区域和底面中央区域连接,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横向分别设置有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所述上连接板后面和下连接板后面分别与安装板前面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连接,所述上连接板纵向设置有第三圆孔,下连接板顶面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上挡杆底端穿过第三圆孔,上挡杆顶端与卡板底面前半区域连接,卡板底面与安装板顶面接触,所述下挡杆底端插入圆形凹槽。本技术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一挡块、第二挡块、第三挡块和第四挡块,上固定柱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下固定柱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分别设置有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二储存腔内顶壁和内底壁分别设置有第一矩形开口和第二矩形开口,第三储存腔内顶壁和内底壁分别设置有第三矩形开口和第四矩形开口,第一矩形开口和第二矩形开口分别与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相通,第三矩形开口和第四矩形开口分别与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相通,所述第一连接杆前端和第二连接杆前端分别与上缓冲板后面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连接,第三连接杆前端和第四连接杆前端分别与下缓冲板后面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连接,第一连接杆后端和第二连接杆后端分别与第一连杆前面下半区域和第二连杆前面下半区域连接,第三连接杆后端和第四连接杆后端分别与第三连杆前面下半区域和第四连杆前面下半区域连接,第一连杆顶端和第二连杆顶端分别插入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并与第一挡块底端和第二挡块顶端连接,第三连杆顶端和第四连杆底端分别插入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并与第三挡块底端和第四挡块顶端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还包括多组上滚轴、多组上滚轮、多组下滚轴和多组下滚轮,所述多组上滚轴后端分别穿过多组上滚轮中央区域,多组下滚轴后端分别穿过多组下滚轮中央区域,多组上滚轴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二空腔内前壁和内后壁连接,多组下滚轴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四空腔内前壁和内后壁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还包括上橡胶垫和下橡胶垫,所述上橡胶垫后面和下橡胶垫后面分别与上限位板前面和下限位板前面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还包括上把手和下把手,所述上把手后端和下把手后端分别与上限位板前面下半区域和下限位板前面上半区域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所述上把手纵向和下把手纵向分别设置有第一矩形孔和第二矩形孔。本技术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还包括拉板,所述拉板后端与安全门本体前面下半区域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所述拉板横向设置有第三矩形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旋转安全门本体,使得磁铁与铁片分离,从而打开安全门本体,公交司机进入驾驶室,反向旋转安全门本体,使得磁铁右端与铁片左端吸引贴合,关闭安全门本体即可,在打开安全门本体前,将上挡杆和下挡杆分别自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内抽出,旋转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拉动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使得上挂钩和下挂钩分别穿过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并钩在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上,此时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均处于较大拉伸状态,从而将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拉住并使得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处于水平打开状态,由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均处于较大压缩状态,当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处于水平打开状态时,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不再对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具有遮挡作用,故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分别在第一弹簧的弹性力和第二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向前移动,当打开安全门本体时,若力气较大导致安全门本体的打开程度较大,安全门本体会与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接触并向后推动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使得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分别对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向后的挤压力,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并对上缓冲板和下缓冲板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对安全门本体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安全门本体直接与安装板发生碰撞而造成安全门本体发生机械损伤,延长安全门本体的使用寿命,当公交车不使用时,将上挂钩和下挂钩分别自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上取下,向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包括安全门本体(1)、安装板(2)、磁铁(3)、固定板(4)和铁片(5),安全门本体(1)左侧壁与安装板(2)右侧壁铰接,安全门本体(1)上半区域前后方向设置有多组异形孔,安全门本体(1)右侧壁与固定板(4)左侧壁可拆卸连接,安全门本体(1)右侧壁下半区域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磁铁(3)左端与第一矩形凹槽内左侧壁连接,固定板(4)左侧壁中央区域设置有第二矩形凹槽,铁片(5)右端与第二矩形凹槽内右侧壁连接,磁铁(3)右端与铁片(5)左端吸引贴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固定柱(6)、下固定柱、第一弹簧(7)、第二弹簧(8)、上缓冲板(9)、下缓冲板、上限位板(10)、下限位板、第三弹簧(11)、第四弹簧(12)、上挂钩(13)、下挂钩、上固定块(14)、下固定块、上连接板(15)、下连接板、上挡杆(16)、卡板(17)和下挡杆,所述安装板(2)内部设置有第一储存腔,安装板(2)前面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储存腔相通,所述上固定柱(6)后端和下固定柱后端分别与安装板(2)内后壁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连接,所述上固定柱(6)内部和下固定柱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储存腔和第三储存腔,上固定柱(6)前端和下固定柱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分别与第二储存腔和第三储存腔相通,所述第一弹簧(7)后端和第二弹簧(8)后端分别与上固定柱(6)内后壁和下固定柱内后壁连接,第一弹簧(7)前端和第二弹簧(8)前端分别与上缓冲板(9)后面中央区域和下缓冲板后面中央区域连接,所述上限位板(10)顶端和下限位板底端分别与第一开口内顶壁和内底壁铰接,所述第三弹簧(11)顶端和第四弹簧(12)顶端分别与上限位板(10)前面上半区域和下限位板前面上半区域连接,所述上挂钩(13)顶端和下挂钩顶端分别与第三弹簧(11)底端和第四弹簧(12)底端连接,所述上固定块(14)底端和下固定块底端分别与安装板(2)顶面中央区域和底面中央区域连接,上固定块(14)和下固定块横向分别设置有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所述上连接板(15)后面和下连接板后面分别与安装板(2)前面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连接,所述上连接板(15)纵向设置有第三圆孔,下连接板顶面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上挡杆(16)底端穿过第三圆孔,上挡杆(16)顶端与卡板(17)底面前半区域连接,卡板(17)底面与安装板(2)顶面接触,所述下挡杆底端插入圆形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包括安全门本体(1)、安装板(2)、磁铁(3)、固定板(4)和铁片(5),安全门本体(1)左侧壁与安装板(2)右侧壁铰接,安全门本体(1)上半区域前后方向设置有多组异形孔,安全门本体(1)右侧壁与固定板(4)左侧壁可拆卸连接,安全门本体(1)右侧壁下半区域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磁铁(3)左端与第一矩形凹槽内左侧壁连接,固定板(4)左侧壁中央区域设置有第二矩形凹槽,铁片(5)右端与第二矩形凹槽内右侧壁连接,磁铁(3)右端与铁片(5)左端吸引贴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固定柱(6)、下固定柱、第一弹簧(7)、第二弹簧(8)、上缓冲板(9)、下缓冲板、上限位板(10)、下限位板、第三弹簧(11)、第四弹簧(12)、上挂钩(13)、下挂钩、上固定块(14)、下固定块、上连接板(15)、下连接板、上挡杆(16)、卡板(17)和下挡杆,所述安装板(2)内部设置有第一储存腔,安装板(2)前面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储存腔相通,所述上固定柱(6)后端和下固定柱后端分别与安装板(2)内后壁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连接,所述上固定柱(6)内部和下固定柱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储存腔和第三储存腔,上固定柱(6)前端和下固定柱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分别与第二储存腔和第三储存腔相通,所述第一弹簧(7)后端和第二弹簧(8)后端分别与上固定柱(6)内后壁和下固定柱内后壁连接,第一弹簧(7)前端和第二弹簧(8)前端分别与上缓冲板(9)后面中央区域和下缓冲板后面中央区域连接,所述上限位板(10)顶端和下限位板底端分别与第一开口内顶壁和内底壁铰接,所述第三弹簧(11)顶端和第四弹簧(12)顶端分别与上限位板(10)前面上半区域和下限位板前面上半区域连接,所述上挂钩(13)顶端和下挂钩顶端分别与第三弹簧(11)底端和第四弹簧(12)底端连接,所述上固定块(14)底端和下固定块底端分别与安装板(2)顶面中央区域和底面中央区域连接,上固定块(14)和下固定块横向分别设置有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所述上连接板(15)后面和下连接板后面分别与安装板(2)前面上半区域和下半区域连接,所述上连接板(15)纵向设置有第三圆孔,下连接板顶面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上挡杆(16)底端穿过第三圆孔,上挡杆(16)顶端与卡板(17)底面前半区域连接,卡板(17)底面与安装板(2)顶面接触,所述下挡杆底端插入圆形凹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交驾驶室安全门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杆(18),第二连接杆(19)、第三连接杆(20)、第四连接杆(21)、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第四连杆(25)、第一挡块(26)、第二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聂永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