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钢构件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钢构连接节点装置。包括由H型钢构成的钢柱和钢梁,所述钢柱和钢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所述连接件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柱连接部、中梁连接部以及下柱连接部,其中,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呈平板状设置,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上均匀分布有栓接孔,所述中梁连接部包括上下设置与钢梁翼板相配合设置的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现有连接件的结构进行改进,将传统的固定式的插接结构改为装配式的结构设计,省去了传统插接对准的繁琐步骤,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Assembled steel structure connection nod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配式钢构连接节点装置
本技术属于钢构件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钢构连接节点装置。
技术介绍
钢结构由于其具有的轻质高强,材质均匀,施工安装便捷,建设周期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建筑和工业建筑等,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抗震性是钢结构建筑的优势之一,所以,对于钢结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尤其是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问题更为突出。采用装配式进行钢结构建筑的构件是未来的趋势,所谓的装配式是指,所有的焊接工序尽量在工厂中完成,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施工,尽量避免现场焊接施工。钢结构的梁柱节点是钢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梁柱节点不但要在钢梁和钢柱或型钢组合柱两种构件之间可靠传递弯矩、拉拔力和剪力。梁柱节点处一般采用焊接连接或全栓接,以上常用的连接方法和构造难以确保节点处具有可控的变形耗能能力。以焊接为例,由于焊缝本身的塑性变形能力较差,极易导致节点处变形不足,使节点处过早发生断裂破坏。为减少焊缝,装配式钢结构还常用全栓接节点。全栓接节点是将钢梁的上下翼缘用连接件(T形或L形)与钢柱相连,该节点的特点是现场无需焊接,全部使用高强螺栓连接。连接件与钢柱之间为刚性连接,但由于撬力作用,上部的连接件(T形或L形)与钢柱翼缘的连接螺栓容易受拉破坏,在钢梁受弯产生塑性前,连接件就与柱翼缘脱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根据板簧的弹性特点,设计了以板簧板为主的连接件,用于连接,使传统的刚性连接,改为弹性谈杰,进而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此类连接件的插入点特别多,导致施工较为麻烦,<br>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装配式钢结构连接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方便施工的装配式钢构连接节点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钢构连接节点装置,包括由H型钢构成的钢柱和钢梁,所述钢柱和钢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所述连接件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柱连接部、中梁连接部以及下柱连接部,其中,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呈平板状设置,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上均匀分布有栓接孔,所述中梁连接部包括上下设置与钢梁翼板相配合设置的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所述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均呈等腰梯形状设置,所述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之间呈水平状设置,所述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还设置有腹板连接件,所述腹板连接件包括与中梁连接部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以及设置在固定部两侧用于钢梁腹板插入的插接部,所述固定部上均匀分布有与中梁连接部连接的栓接孔,所述插接部均匀分布与钢梁腹板连接的栓接孔,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上还设置有连接角钢,所述连接角钢上均匀分布有与连接件和钢梁翼板连接的栓接孔,所述连接件为板簧板压折而成。作为优选,所述连接角钢包括与连接件连接的连接件连接部以及与钢梁翼板连接的翼板连接部,所述连接件连接部与翼板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与连接件连接部与翼板连接部倾斜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对现有连接件的结构进行改进,将传统的固定式的插接结构改为装配式的结构设计,省去了传统插接对准的繁琐步骤,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本技术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装配式钢构连接节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连接件与连接角钢、腹板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以上各图中,1、钢柱;2、钢梁;3、连接件;31、上柱连接部;32、中梁连接部;321、上弹性弯折凸起;322、下弹性弯折凸起;33、下柱连接部;4、腹板连接件;41、固定部;42、插接部;5、连接角钢;51、连接件连接部;52、翼板连接部;53、加强部;6、栓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旨在解决现有插接式连接件3施工不便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钢构连接节点装置,包括由H型钢构成的钢柱1和钢梁2,钢柱1和钢梁2之间通过连接件3连接固定,采用H型钢作为钢构建筑的梁和柱属于钢建筑的常用结构,故在本实施例中,不加详细描述,本实施例重点改进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3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柱连接部31、中梁连接部32以及下柱连接部33,其中,上柱连接部31和下柱连接部33呈平板状设置,其宽度和钢柱1的翼板的宽度相同或略小于翼板的宽度,上柱连接部31和下柱连接部33上均匀分布有栓接孔6,在中梁连接部32包括上下设置与钢梁2翼板相配合设置的上弹性弯折凸起321和下弹性弯折凸起322,上弹性弯折凸起321和下弹性弯折凸起322均呈等腰梯形状设置,上弹性弯折凸起321和下弹性弯折凸起322所对应的位置是钢梁2的翼板的位置,这样,当发生震动时,上弹性弯折凸起321和下弹性弯折凸起322会发生形变,进而解决了传统刚性连接所存在的问题,当然,连接件3为板簧板用压机压折而成。为了方便对钢梁2中间腹板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弹性弯折凸起321和下弹性弯折凸起322之间呈水平状设置,这样,在上弹性弯折凸起321和下弹性弯折凸起322之间就形成了凹槽状的结构设计,为此,在上弹性弯折凸起321和下弹性弯折凸起322还设置有腹板连接件4,腹板连接件4主要用途是将钢梁2的腹板与连接件3连接,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腹板连接件4包括与中梁连接部32固定连接的固定部41以及设置在固定部41两侧用于钢梁2腹板插入的插接部42,插接部42为两块对称设置的钢板构成,在两块钢板中间的缝隙用于插入腹板,在固定部41上均匀分布有与中梁连接部32连接的栓接孔6,此处的栓接孔6设置在钢板的外侧,通过这样的设置,将固定部41与中梁连接部32连接在一起,在此处需要说明的说,栓接孔6贯穿固定部41与中梁连接部32与钢柱1通过螺栓连接,这样,在施工的时候,利用此处的栓接孔6将连接件3和腹板连接件4固定在钢柱1上,由于只有一个插接孔,方便钢梁2的准确插入,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41的表面和上弹性弯折凸起321和下弹性弯折凸起322水平,但其宽度小于连接件3的宽度,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减少成本。为了使腹板连接件4固定的更为稳定,在本实施例中,插接部42均匀分布与钢梁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钢构连接节点装置,包括由H型钢构成的钢柱和钢梁,所述钢柱和钢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柱连接部、中梁连接部以及下柱连接部,其中,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呈平板状设置,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上均匀分布有栓接孔,所述中梁连接部包括上下设置与钢梁翼板相配合设置的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所述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均呈等腰梯形状设置,所述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之间呈水平状设置,所述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还设置有腹板连接件,所述腹板连接件包括与中梁连接部固定连接的固定部以及设置在固定部两侧用于钢梁腹板插入的插接部,所述固定部上均匀分布有与中梁连接部连接的栓接孔,所述插接部均匀分布与钢梁腹板连接的栓接孔,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上还设置有连接角钢,所述连接角钢上均匀分布有与连接件和钢梁翼板连接的栓接孔,所述连接件为板簧板压折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钢构连接节点装置,包括由H型钢构成的钢柱和钢梁,所述钢柱和钢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上柱连接部、中梁连接部以及下柱连接部,其中,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呈平板状设置,所述上柱连接部和下柱连接部上均匀分布有栓接孔,所述中梁连接部包括上下设置与钢梁翼板相配合设置的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所述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均呈等腰梯形状设置,所述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之间呈水平状设置,所述上弹性弯折凸起和下弹性弯折凸起还设置有腹板连接件,所述腹板连接件包括与中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俊友,杨光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聊城科创钢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