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基础一体化构造,其包括基坑,所述基坑的墙面上设置有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包括基坑的墙壁上设置的柱墙,所述柱墙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自由端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坑上方跨设有若干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柱墙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下设置有立柱,所述支护结构上设置有地下结构,所述地下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护结构上的地下室底板,所述地下室底板上设置有地下室墙体,所述地下室墙体上设置有地下室顶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具有柱墙、支撑板、支撑架以及横梁的支护结构,在不影响支护结构和地下结构的连接稳定性下,简化了支护结构,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A foundation integrated structure of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基础一体化构造
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与地下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基础一体化构造。
技术介绍
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地下结构、基础各自独立施工,基坑支护结构只在基坑开挖阶段起保护基坑壁的作用,基坑回填后大量支护结构埋在土中,与地下结构和基础分离,浪费了支护结构的抗压、抗拔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7812457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基础一体化构造,其包括预制牛腿桩和外围水泥土桩组成的单排劲性复合桩支护桩墙,预制牛腿桩上设置有牛腿和反向牛腿,支护桩墙顶部和中部通过钢筋混凝土板与地下结构(顶板、地下一层板、地下二层板、底板等)连接,基坑内排支护桩墙的上部通过微膨胀水泥土与地下室外墙紧密结合,基坑内排支护桩墙的下部通过多排格栅状连续搭接水泥土桩与基础劲性复合桩相连。该技术使建筑基础利用了支护结构的抗压抗拔能力,可以减少基础抗压抗拔桩的数量。基础面积由原来的底板面积扩大为整个基坑的面积(增加了肥槽和支护结构的面积),从支护桩顶至桩底均采取措施与地下结构和基础可靠连接,协同承载,整体稳定性好,能减少建筑沉降。但上述方案仍存在一下问题,基坑内排支护桩墙的下部通过多排格栅状连续搭接水泥桩与基础劲性复合桩相连的工序需要进行多跟水泥桩的搭接安置,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基础一体化构造,通过设置具有柱墙、支撑板以及支撑架的支护结构,同时设置有跨设与基坑上方的横梁作为配合,在不影响支护结构和地下结构的连接稳定性下,简化了支护结构,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包括基坑,所述基坑的墙面上设置有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包括基坑的墙壁上设置的柱墙,所述柱墙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自由端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坑上方跨设有若干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柱墙固定连接,所述横梁下设置有立柱,所述支护结构上设置有地下结构,所述地下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护结构上的地下室底板,所述地下室底板上设置有地下室墙体,所述地下室墙体上设置有地下室顶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坑的支护结构被简化为由柱墙、支撑板、支撑架、横梁组成,位于基坑墙体上的柱墙为整个支护结构提供了骨架,支撑板和支撑架进一步对墙体作出支撑作用,且支撑板凳额设置也可以有效防止渗水现象发生,横梁的加固作用可以一方面可以使整个支护结构更加稳定,另一方面横梁的设置可以为地下结构提供支撑,在立柱和横梁的支持下,地下结构可以更加稳定的设置在支护结构上方。该方案大量减少了水泥桩的使用,减少了整个支护结构在施工时的人力物力投入,方便了施工工人进行施工作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架包括固定段、斜撑段和连杆,所述固定段与所述支撑板之间通过法兰盘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段呈阵列状设置有若干个,每一列所述固定段均由所述连杆连接,所述连杆上连接有斜撑段,所述斜撑段与所述基坑的地面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段可以在一块固定板上行实现多点支撑,加强了支撑效果,连杆的设置使每一列的固定段可以连接成一体并由一根作为斜撑段的柱体支撑,斜撑段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对支撑板进行支撑施力,增强了支撑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坑底面上设置有支撑墩,所述支撑墩与所述斜撑段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墩的设置为斜撑段提供了更好的固定连接点,更加牢固的固定可以为支撑板提供更加支持,进一步加强了支撑架的稳定性,从而加强了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柱与所述横梁接触端设置有辅助支撑柱,所述辅助支撑柱自由端与所述支撑墩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支撑柱的设置可以加强立柱对横梁的支撑结构强度,从而使横梁的能够承受更多的重量,且辅助支撑柱与地面的连接点在支撑墩上,稳固了辅助支撑柱与地面的连接点的强度,从而使得整体的横梁和立柱的承重结构更加稳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坑对应所述立柱位置设置有固定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坑的设置使支撑墩可以有较深的地下部分,加强了支撑墩的稳定性,从而为斜撑段和辅助支撑柱提供更稳定的支撑。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梁下表面设置为拱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梁下表面拱形设置更加有利于承重,加强了横梁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了横梁的承重能力,使得横梁可以承重更多的重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梁与所述柱墙之间设置有加强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梁的设置使得横梁与柱墙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更加稳定,防止了横梁与柱墙连接端脆弱导致横梁与柱墙脱离的情况发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地下室底板与所述地下室顶板之间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托梁和反向托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托梁与反向托梁的设置为地下结构中地下室顶板和地下室底板的设置提供了支撑。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通过设置具有柱墙、支撑板以及支撑架的支护结构,同时设置有跨设与基坑上方的横梁作为配合,在不影响支护结构和地下结构的连接稳定性下,简化了支护结构,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横梁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坑;2、支护结构;21、柱墙;22、支撑板;23、支撑架;231、固定段;232、斜撑段;233、连杆;3、横梁;4、立柱;5、地下结构;51、地下室底板;52、地下室外墙;53、地下室顶壁;6、法兰盘;7、支撑墩;8、辅助支撑柱;9、固定坑;10、加强梁;11、托梁;12、反向托梁;13、支撑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基础一体化构造,包括基坑1,基坑1的墙面上设置有支护结构2,支护结构2包括基坑1的墙壁上设置的柱墙21,柱墙21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板22,支撑板22上设置有支撑架23,基坑1的地面上设置有固定坑9,固定坑9中设置有支撑墩7,支撑架23自由端与支撑墩7固定连接,基坑1上方跨设有若干横梁3,横梁3与柱墙21定连接,横梁3下设置有立柱4,为了加强立柱4横梁3的承重结构,在立柱4与横梁3连接端设置有辅助支撑柱8,且辅助支撑柱8的自由端与支撑墩7固定连接。参照图2,支撑架23包括固定段231、斜撑段232和连杆233,固定段231与支撑板22之间通过法兰盘6固定连接,固定段231呈阵列状设置有若干个,每一列固定段231均由所述连杆233连接,连杆233上连接有斜撑段232,斜撑段232与位于基坑1地面的支撑墩7固定连接,且斜撑段232和辅助支撑柱8与支撑墩7的连接端相互抵接。参照图3,为了加强横梁3与柱墙21的连接结构,防止柱墙21与横梁3脱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基础一体化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1),所述基坑(1)的墙面上设置有支护结构(2),所述支护结构(2)包括基坑(1)的墙壁上设置的柱墙(21),所述柱墙(21)上设置有支撑板(22),所述支撑板(22)上设置有支撑架(23),所述支撑架(23)自由端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坑(1)上方跨设有若干横梁(3),所述横梁(3)与所述柱墙(21)固定连接,所述横梁(3)下设置有立柱(4),所述支护结构(2)上设置有地下结构(5),所述地下结构(5)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护结构(2)上的地下室底板(51),所述地下室底板(51)上设置有地下室墙体,所述地下室墙体上设置有地下室顶壁(5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基础一体化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1),所述基坑(1)的墙面上设置有支护结构(2),所述支护结构(2)包括基坑(1)的墙壁上设置的柱墙(21),所述柱墙(21)上设置有支撑板(22),所述支撑板(22)上设置有支撑架(23),所述支撑架(23)自由端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坑(1)上方跨设有若干横梁(3),所述横梁(3)与所述柱墙(21)固定连接,所述横梁(3)下设置有立柱(4),所述支护结构(2)上设置有地下结构(5),所述地下结构(5)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护结构(2)上的地下室底板(51),所述地下室底板(51)上设置有地下室墙体,所述地下室墙体上设置有地下室顶壁(5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基础一体化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3)包括固定段(231)、斜撑段(232)和连杆(233),所述固定段(231)与所述支撑板(22)之间通过法兰盘(6)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段(231)呈阵列状设置有若干个,每一列所述固定段(231)均由所述连杆(233)连接,所述连杆(233)上连接有斜撑段(232),所述斜撑段(232)与所述基坑(1)的地面固定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昊,李军,景天祥,王刚,宋涛,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建工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