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行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62995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行位结构,包括:A板、安装于A板下方的前模仁、B板、安装于B板上方的后模仁、小行位、大行位、斜导柱和铲基,所述小行位设于所述大行位上方,A板与B板扣合后,所述小行位、所述大行位与所述前模仁、所述后模仁间紧密配合,形成型腔;所述铲基锁紧于A板,所述铲基分别与所述小行位和所述大行位的尾部相抵顶;所述小行位上设有斜导柱穿过孔,所述大行位上设有斜导柱避空孔,所述斜导柱避空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斜导柱穿过孔的内径,所述斜导柱一端固定于所述前模仁上,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斜导柱穿过孔、所述斜导柱避空孔,容置于B板的避空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倒扣有夹角结构产品的生产难题,开模简单。

A secondary row structure of injection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行位结构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行位结构。
技术介绍
注塑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于结构倒扣且有夹角结构的产品,按传统模具工艺设计,一般分两次抽芯完成开模。但采用两次抽芯完成开模的模具结构复杂,在注塑生产过程中,模具开模顺序复杂,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撞模,导致产品合格率低,产品制造成本相应提高,难以达到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行位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行位结构,包括:A板、B板、安装于所述A板下方的前模仁、安装于所述B板上方的后模仁、小行位、大行位、斜导柱和铲基,所述小行位设于所述大行位上方,所述A板与所述B板扣合后,所述小行位、所述大行位与所述前模仁、所述后模仁间紧密配合,形成型腔;所述铲基锁紧于所述A板,所述铲基分别与所述小行位和所述大行位的尾部相抵顶;所述小行位上设有斜导柱穿过孔,所述大行位上设有斜导柱避空孔,所述斜导柱避空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斜导柱穿过孔的内径或者所述斜导柱避空孔为长条形孔或者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行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A板、B板、安装于所述A板下方的前模仁、安装于所述B板上方的后模仁、小行位、大行位、斜导柱和铲基,所述小行位设于所述大行位上方,所述A板与所述B板扣合后,所述小行位、所述大行位与所述前模仁、所述后模仁间紧密配合,形成型腔;所述铲基锁紧于所述A板,所述铲基分别与所述小行位和所述大行位的尾部相抵顶;所述小行位上设有斜导柱穿过孔,所述大行位上设有斜导柱避空孔,所述斜导柱避空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斜导柱穿过孔的内径或者所述斜导柱避空孔为长条形孔或者所述斜导柱避空孔的端面为椭圆形,所述斜导柱一端固定于所述前模仁上,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斜导柱穿过孔、所述斜导柱避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行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A板、B板、安装于所述A板下方的前模仁、安装于所述B板上方的后模仁、小行位、大行位、斜导柱和铲基,所述小行位设于所述大行位上方,所述A板与所述B板扣合后,所述小行位、所述大行位与所述前模仁、所述后模仁间紧密配合,形成型腔;所述铲基锁紧于所述A板,所述铲基分别与所述小行位和所述大行位的尾部相抵顶;所述小行位上设有斜导柱穿过孔,所述大行位上设有斜导柱避空孔,所述斜导柱避空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斜导柱穿过孔的内径或者所述斜导柱避空孔为长条形孔或者所述斜导柱避空孔的端面为椭圆形,所述斜导柱一端固定于所述前模仁上,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斜导柱穿过孔、所述斜导柱避空孔,容置于所述B板的避空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行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行位上设有第一T槽,所述小行位通过所述第一T槽套于所述大行位上;所述大行位上设有第二T槽,所述大行位通过所述第二T槽套于所述后模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成广周春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集美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