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619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0:3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涉及电子设备领域。这种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包括:介质基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包围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差分信号传输线,设置于第一表面的第一区域;第一导电层,设置于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导电层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以及连接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的第三地电极;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间隔设置于差分信号传输线的两侧,第三地电极间隔设置于差分信号传输线的一端。这种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可以降低信号对于差分信号传输线由于不匹配而造成的共模噪声的敏感度,从而提升信号质量。

Differential coplanar waveguide transmission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越来越大,光器件封装中对差分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高频信号线路中,差分共面波导使用广泛。共面波导属于一种传输线结构,用于与其他微波有源或无源器件连接,构成电路。共面波导包括中心导带和两侧与地连接的地极,中心导带用于设置信号线供信号传输,如果信号线为差分信号线(驱动端发送两个等值反相的信号,接收端通过比较两个电压的差值确定逻辑状态是0还是1,而承载差分信号的两条信号线即差分信号线),那么对应的共面波导结构为差分波导结构。在差分共面波导结构中,由于差分信号线中的承载正信号的线和承载负信号的线由于设计和工艺等原因不能良好匹配,生成较大的共模噪声(共模噪声又称线路对地的噪声,即两条信号线对地的噪声),继而影响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传输的信号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以解决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传输的信号共模噪声大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包括:介质基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包围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差分信号传输线,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第一区域;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地电极和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三地电极;所述第一地电极和所述第二地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差分信号传输线的两侧,所述第三地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差分信号传输线的一端。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进一步地,所述差分信号传输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一地电极靠近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设置,所述第二地电极靠近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设置,所述第三地电极与所述第一传输线和所述第二传输线均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地电极的间距、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地电极的间距、所述第一地电极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间距、所述第二地电极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的间距均相等。进一步地,所述介质基片上具有过孔,所述过孔位穿过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表面,所述过孔内具有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介质基片具有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面,所述侧面具有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均为片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均为镀金层。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差分信号传输线靠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端,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目标电子设备的目标信号线。进一步地,所述目标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一导线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线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导线中的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二信号线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导线中的另外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于所述目标电子设备的目标地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第一导电层上的第一地电极、第二地电极以及第三地电极形成U形,以在第一表面从三个方向包围差分信号传输线,形成了连接地线的地包围结构,利用地包围结构可以降低信号对于差分信号传输线由于不匹配而造成的共模噪声的敏感度,从而提升信号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分共面波导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第四地电极的差分共面波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分共面波导结构中第二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结构和过孔间隙配合的差分共面波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结构和过孔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的差分共面波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电结构设置于介质基片侧面的差分共面波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差分共面波导结构在差分信号传输线匹配和不匹配情况下回波损耗仿真测试曲线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差分共面波导结构;110-介质基片;111-过孔;120-差分信号传输线;121-第一信号传输线;122-第二信号传输线;130-第一导电层;131-第一地电极;132-第二地电极;133-第三地电极;134-第四地电极;141-第一导线;142-第二导线;150-第二导电层;161-第一导电结构;162-第二导电结构;200-电子设备;210-目标信号线;211-第一信号线;212-第二信号线;220-目标地线。具体实施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申请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差分共面波导结构100,包括介质基片110、差分信号传输线120以及第一导电层130。介质基片1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具体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可以指的是图1中介质基片110的顶面,相应的,第二表面即为图1中介质基片110的底面。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也可以为介质基片110上其他的相对的两个面。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包围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这里,第二区域包围第一区域可以为第二区域从四个方向包围第一区域,也可以为第二区域从三个方向包围第一区域,具体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区域形成U形,从三个方向包围第一区域。差分信号传输线120设置于第一表面的第一区域。具体的,差分信号传输线120贴合于第一表面,介质基片110为差分信号传输线120的信号传递提供载体。第一导电层130设置于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第一导电层130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其特征在于,包括:/n介质基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包围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n差分信号传输线,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第一区域;/n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第二区域;/n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地电极和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三地电极;所述第一地电极和所述第二地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差分信号传输线的两侧,所述第三地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差分信号传输线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介质基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区域和包围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
差分信号传输线,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第一区域;
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地电极和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三地电极;所述第一地电极和所述第二地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差分信号传输线的两侧,所述第三地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差分信号传输线的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并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分信号传输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信号传输线和第二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一地电极靠近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设置,所述第二地电极靠近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设置,所述第三地电极与所述第一传输线和所述第二传输线均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地电极的间距、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地电极的间距、所述第一地电极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间距、所述第二地电极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的间距均相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分共面波导传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片上具有过孔,所述过孔位穿过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区域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小平宁静刘成刚肖清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