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476159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公开了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内核为多孔硅材料,外壳为无定型碳层,无定型碳层表面直接生长有碳纳米管,相邻的碳纳米管间相互缠绕形成导电网络。制备方法包括:将表面带有电负性基团的多孔硅、Ni

A porous silicon @ amorphous carbon /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
,尤其涉及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具有比容量高、使用寿命长、环保等优点,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家用电器、电动汽车等。然而,目前使用的石墨负极由于其较低的理论容量的限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硅(Si)具有极高的理论容量(~4200mAhg-1)、较低的锂化电位和丰富的资源,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替代物。然而,硅负极的商业化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嵌入/脱出锂的过程中,硅负极总是会经历较大的体积膨胀,从而导致较差的循环性能。其次,硅负极的整体导电能力比较差,导致了较差的倍率性能。近些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硅进行了优化,主要包括对硅本身结构的设计以及与其它材料进行复合。在这之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是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它兼备了二者的优点,具有非常优异的整体性能。在所有的碳类材料中,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一维管状结构,较高的机械强度,优异的导电性和形成高效导电网络的能力,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Bie等人(Y.Bie,J.Yu,J.Yang,W.Lu,Y.NuliandJ.Wang,Porousmicrosphericalsiliconcompositeanodematerialforlithiumionbattery,Electrochim.Acta178(2015)65-73.)利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对硅和碳纳米管进行了混合,得到了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但是这种混合方式只是简单的机械混合,硅和碳纳米管之间的联系并不牢固。刘洪兵(锂离子电池多孔硅/碳纳米管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研究了多孔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具体过程为:(1)负载催化剂:将多孔硅和九水合硝酸铁分散在无水乙醇中,经超声分散使其均匀分散,然后搅拌干燥除去无水乙醇,使硝酸铁存在于多孔硅基体的表面或者孔内,得到负载有硝酸铁的多孔硅。(2)化学气相沉积:将负载有硝酸铁的多孔硅置于马弗炉中,依次通入氩气、氢气,升温至550℃将催化剂前驱体还原为Fe催化剂;关闭氢气,升温至750℃,同时通入乙炔和氢气,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在多孔硅基体表面生长碳纳米管。该制备工艺通过气相沉积法在多孔硅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但该工艺只是简单的将催化剂前驱体-硝酸镍与多孔硅机械混合在一起,催化剂前驱体未完全附着在多孔硅上,因此在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产生的碳纳米管不是原位生长在多孔硅上,最终产物相当于仅仅只是将多孔硅与碳纳米管机械混合在一起,无法达到碳纳米管与多孔硅共同构建导电网络的目的。因此,该工艺制备的材料组装的锂离子电池仅四十个循环,充电容量就由1529mAh/g降到885.4mAh/g,容量保持率仅为57.9%。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使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内核为多孔硅材料,外壳为无定型碳层,所述无定型碳层表面直接生长有碳纳米管,相邻的所述碳纳米管间相互缠绕形成导电网络。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新型形貌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内核为多孔硅材料,外壳为碳层,且碳层表面生长有碳纳米管,碳纳米管一端连接复合材料,一端悬空。在制备成极片时,碳纳米管悬空一端与邻近颗粒的碳层或者碳纳米管接触,在整体极片上形成由碳壳与碳纳米管所构成的导电网络。该极片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同时多孔硅由于其内部孔隙可以容纳硅嵌锂时的体积膨胀,因此可以获得优异的锂电性能。优选地:所述多孔硅材料为由纳米级一次颗粒所组成的微米级二次颗粒,所述纳米级一次颗粒的粒径为80~300nm,所述微米级二次颗粒的粒径为12~25μm;所述无定型碳层的厚度为1~15nm;所述碳纳米管的直径为2~15nm。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所述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多孔硅、Ni2+的可溶性盐、弱碱性物质与水混合得到反应液,控制反应液的pH值为弱碱性,反应完全后得到中间产物A;所述多孔硅表面带有电负性基团;(2)将步骤(1)制备的中间产物A在含氢气的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经还原后得到中间产物B;(3)将步骤(2)制备的中间产物B在含碳源气体的气氛下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再经后处理得到所述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制备方法,以表面带有电负性基团的多孔硅为原料,利用其表面的电负性基团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带有正电的Ni2+吸附在多孔硅的表面,经沉淀反应在多孔硅的外表面形成Ni(OH)2纳米颗粒;再经氢气热还原,将多孔硅外表面沉淀的Ni(OH)2纳米颗粒还原为Ni纳米颗粒;最后经化学气相沉积(CVD)法,以Ni纳米颗粒为催化剂,在多孔硅外表面同时实现了碳纳米管的原位生长和包碳,制备得到了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步骤(1)中:优选地,所述多孔硅的制备:以Mg2Si为原料,在空气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再经酸洗、固液分离得到。优选该工艺,制备的多孔硅表面带有-OH、-COOH等带有电负性的活性基团,而无需再经过表面活化处理。若采用现有的其它制备工艺,如镁热还原法制备的多孔硅,还需增加一步表面活化处理。所述Ni2+的可溶性盐选自常见的种类,如硝酸镍、硫酸镍、氯化镍等等,也包括上述盐的水合物,如六水合硝酸镍等等。经试验发现,本专利技术中,多孔硅与Ni2+的含量控制尤为重要,当Ni2+的含量过大,经沉淀反应后会在多孔硅表面形成连续的Ni(OH)2层,再经后续氢气还原和CVD碳包覆过程中,碳纳米管生长于镍层表面,经酸洗后碳纳米管容易与多孔硅分离,无法达到建立导电网络的目的,因而无法获得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优选地,将所述多孔硅、Ni2+的可溶性盐的摩尔比控制为1:0.25~4,并控制反应液中,Ni2+的可溶性盐的浓度为0.05~0.8mol/L。进一步优选:多孔硅、Ni2+的可溶性盐的摩尔比为1:0.25~2;反应液中,Ni2+的可溶性盐的浓度为0.05~0.4mol/L。经试验发现,该浓度下,制备得到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兼具优异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所述弱碱性物质的加入用于调控所述反应液的pH值,通过控制所述多孔硅、Ni2+的可溶性盐与弱碱性物质的摩尔比为1:0.25~4:1~4,以及反应液中,Ni2+的可溶性盐的浓度为0.05~0.8mol/L;使其保持在弱碱性的条件下。优选的弱碱性物质为尿素、氨水、三乙胺、吡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多孔硅与弱碱性物质的摩尔比为1:2.25~2.75。经试验发现,优选的加入量可以控制反应液在更合适的pH值下,此时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n具有核壳结构,内核为多孔硅材料,外壳为无定型碳层,所述无定型碳层表面直接生长有碳纳米管,相邻的所述碳纳米管间相互缠绕形成导电网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具有核壳结构,内核为多孔硅材料,外壳为无定型碳层,所述无定型碳层表面直接生长有碳纳米管,相邻的所述碳纳米管间相互缠绕形成导电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硅材料为由纳米级一次颗粒所组成的微米级二次颗粒,所述纳米级一次颗粒的粒径为80~300nm,所述微米级二次颗粒的粒径为12~25μm;
所述无定型碳层的厚度为1~15nm;
所述碳纳米管的直径为2~15nm。


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将多孔硅、Ni2+的可溶性盐、弱碱性物质与水混合得到反应液,控制反应液的pH值为弱碱性,反应完全后得到中间产物A;
所述多孔硅表面带有电负性基团;
(2)将步骤(1)制备的中间产物A在含氢气的气氛下进行热处理,经还原后得到中间产物B;
(3)将步骤(2)制备的中间产物B在含碳源气体的气氛下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再经后处理得到所述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
所述多孔硅的制备:以Mg2Si为原料,在空气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再经酸洗、固液分离得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硅@无定型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扬帆杜宁张亚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锂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