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6118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0:2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背部设有用于安装光学传感器的电子元件区,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以及与所述显示区相邻设置的透光区,所述透光区与所述电子元件区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透光区,且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所述显示区相邻接;所述第二显示模组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区;每个像素区设有自发光的微型发光单元,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微型发光单元间隔设置。本申请可以在为电子元件区提供透光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显示功能。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中小尺寸显示领域,全面屏技术成为当前的重点研发方向,换言之,如何通过相关技术的开发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屏占比最大化,乃是当前的研发重点。第一代全面屏技术主要集中于屏幕尺寸比例由16:9变化为18+:9,第二代全面屏则是进一步地压缩屏幕上下左右的边界,甚至采用柔性折叠技术最大化可视面积,而近期全面屏的另一个动向则是如何将显示终端的指纹识别、摄像头、面部识别、距离传感等光学传感器件进一步地融合进显示屏的有效显示区(ActiveArea;AA区),使得显示屏从单纯的显示界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感知、交互界面。在全面屏手机设计中,正面的屏占比已经接近100%,没有位置放置上述光学传感器件,为了将光学传感器件放在屏下,就需要在光学传感器件正上方制造一个满足光学传感器件所需要的透过率的开孔,以便实现光学传感器件的正常功能,即所谓的“盲孔技术”,但这种盲孔技术,开口的区域并未保留其显示功能,如此难免造成画面的缺失。因此,以上的设计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背部设有用于安装光学传感器的电子元件区,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以及与所述显示区相邻设置的透光区,所述透光区与所述电子元件区对应设置;/n所述第二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透光区,且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所述显示区相邻接;所述第二显示模组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区;每个像素区设有自发光的微型发光单元,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微型发光单元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模组和第二显示模组;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背部设有用于安装光学传感器的电子元件区,所述第一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以及与所述显示区相邻设置的透光区,所述透光区与所述电子元件区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显示模组设置在所述透光区,且与所述第一显示模组的所述显示区相邻接;所述第二显示模组包括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区;每个像素区设有自发光的微型发光单元,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微型发光单元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模组与所述电子元件区之间设置有生长基板;所述生长基板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投影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透光区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方向上的投影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
每个所述像素区的所述微型发光单元形成于所述生长基板远离所述电子元件区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像素区包括多种颜色的子像素区,所述微型发光单元包括与所述多种颜色的子像素区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子微型发光单元;
所述多个子微型发光单元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子微型发光单元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生长基板上的微型发光二极管和量子点色转换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种颜色的子像素区包括红色子像素区、绿色子像素区和蓝色子像素区;
所述红色子像素区对应的所述量子点色转换单元为红色量子点色转换单元;所述绿色子像素区对应的所述量子点色转换单元为绿色量子点色转换单元;所述蓝色子像素区对应的所述量子点色转换单元为蓝色量子点色转换单元;
所述微型发光二极管包括蓝色微型发光二极管和紫色微型发光二极管中的任意一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桂洋查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