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及其工作方式,包括机架、热风进入结构、间接蒸发冷却结构和冷风出风结构,所述热风进入结构和冷风出风结构分别设置在机架上两端,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结构设置在机架中间位于热风进入结构和冷风出风结构之间。纺织车间中的热风从热风进入结构进入,通过间接蒸发冷却结构的冷却作用后,被冷却的空气从冷风出风结构中被排到纺织车间中。各个结构协同合作,完成了对纺织车间降温的工作。
A folded plate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equipment for textile air conditioning and its working m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及其工作方式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体净化领域,具体是一种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及其工作方式。
技术介绍
纺织厂装机功率大,耗水耗电量较高,一般的纺织厂空调能耗占全厂总能耗的15~25%,因此纺织厂空调节能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很大的意义。目前的纺织空调存在以下不足:1)常规的机械制冷方式存在氯氟烃泄露的问题,导致臭氧层破坏,加剧了温室效应现象;2)为了降低空调能耗通常使用较大的回风比例,这就导致被污染空气不能被稀释,从而导致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出现,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及其工作方式,解决了纺织车间降温时候存在的问题。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及其工作方式,包括机架、热风进入结构、间接蒸发冷却结构和冷风出风结构,所述热风进入结构和冷风出风结构分别设置在机架上两端,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结构设置在机架中间位于热风进入结构和冷风出风结构之间。纺织车间中的热风从热风进入结构进入,通过间接蒸发冷却结构的冷却作用后,被冷却的空气从冷风出风结构中被排到纺织车间中。各个结构协同合作,完成了对纺织车间降温的工作。进一步的,所述热风进入结构包括第一进风口、风量调节阀和第一管道,所述第一进风口、风量调节阀和第一管道依次连接。风量调节阀根据间接蒸发冷却结构中的循环水量、进风温度等因素,对进风量进行调节,从而提高设备的冷却能力。进一步的,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结构包括第二进风口、冷却箱体、循环水泵冷却结构、换热折板结构、挡水板、第一变频风机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冷却箱体侧边靠下位置,所述循环水泵冷却结构设置在冷却箱体下方,所述换热折板结构设置在冷却箱体内部位于第二进风口上方,所述挡水板设置在冷却箱体内部位于换热折板结构上方,所述第一变频风机设置在冷却箱体上方且另一端和第一出风口连接。循环水泵冷却结构对换热折板结构进行冷却,从而对通过换热折板结构的热空气起到间接蒸发冷却作用,从而提高了整个设备的冷却速度和冷却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循环水泵冷却结构包括循环水池、循环水泵流量计和喷淋结构,所述循环水池、循环水泵流量计和喷淋结构依次连接。循环水的使用,在冷却的同时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损耗和成本。进一步的,所述喷淋结构包括喷淋主管道、第一喷淋支管、第二喷淋支管、第三喷淋支管、第四喷淋支管和喷淋嘴,所述第一喷淋支管、第二喷淋支管、第三喷淋支管并列设置在喷淋主管道上,所述喷淋嘴分别设置在第一喷淋支管、第二喷淋支管、第三喷淋支管、第四喷淋支管远离喷淋主管道的一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喷淋支管、第二喷淋支管、第三喷淋支管、第四喷淋支管等间隔设置,且第一喷淋支管和第三喷淋支管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喷淋支管和第四喷淋支管长度相同。根据换热折板组的具体形状,对喷淋支管进行交错设置,从而提高了冷却能力。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嘴为圆锥状出水喷淋嘴。因为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与喷淋水的流动方式是逆流,如果水滴太小,容易被风机带走,不但损失水量而且使风机受潮,从而降低设备冷却能力且加大零件损耗。故选择圆锥状出水喷淋嘴,均匀布水。进一步的,所述换热折板结构共有3组等间距设置的换热折板组,且换热折板组两端与冷却箱体密封设置。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纺织车间的热空气流动方向为水平方向;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通过换热板和热空气隔开,流动方向为竖直方向向上,喷淋水在冷却箱体内与其直接接触,两者间呈逆流方式。换热折板组两端与冷却箱体密封设置,不但避免水平流动的热空气和竖直流动的室外空气相互渗透,影响冷却效率,而且保证了纺织车间空气的质量。进一步的,所述冷风出风结构包括第二管道、第二变频风机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管道、第二变频风机和第二出口依次连接。第二变频风机对热空气的流动速度起到控制作用。进一步的,一种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的工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纺织车间里面的热空气在第二变频风机的控制下控制下从热空气进入结构的第一进风口进入到第一管道中;2)当热空气经过换热折板结构时候,室外的空气在第一变频风机的控制下,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冷却箱体内;3)循环水泵冷却结构开始工作,循环水池中的冷却水在循环水泵的控制下,到达喷淋结构的喷淋主管道中;4)第一喷淋支管、第二喷淋支管、第三喷淋支管、第四喷淋支管的喷淋嘴进行喷水;5)冷却水经过换热折板结构时候对换热折板组进行蒸发冷却;6)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带着吸收的热量从第二出风口排到空气中去;7)热空气沿着换热折板结构中的换热折板组构成的通道前进到达第二管道,通过换热折板组的间接蒸发冷却,冷却后的空气从第二出口排出到纺织车间中;8)各个结构循环工作,起到对纺织车间的降温冷却作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对纺织车间的热空气进行水平风机冷却和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双重冷却,提高了整体的冷却效率;2)冷却水和室外空气的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能耗;3)换热折板组之间通道间距大,便于清洗和维护;4)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环保无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间接蒸发冷却结构的主视图;图3为A向剖视图。图中:机架1、热空气进入结构2、第一进风口21、风量调节阀22、第一管道23、间接蒸发冷却结构3、第二进风口31、冷却箱体32、循环水泵冷却结构33、循环水池331、循环水泵332流量计333、喷淋结构334、喷淋主管道3341、第一喷淋支管3342、第二喷淋支管3343、第三喷淋支管3344、第四喷淋支管3345、喷淋嘴3346、换热折板结构34、换热折板组341、挡水板35、第一变频风机36、第一出风口37、冷风出风结构4、第二管道41、第二变频风机42和第二出口4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热空气进入结构(2)、间接蒸发冷却结构(3)和冷风出风结构(4),所述热空气进入结构(2)和冷风出风结构(4)分别设置在机架(1)上两端,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结构(3)设置在机架(1)中间位于热空气进入结构(2)和冷风出风结构(4)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热空气进入结构(2)、间接蒸发冷却结构(3)和冷风出风结构(4),所述热空气进入结构(2)和冷风出风结构(4)分别设置在机架(1)上两端,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结构(3)设置在机架(1)中间位于热空气进入结构(2)和冷风出风结构(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空气进入结构(2)包括第一进风口(21)、风量调节阀(22)和第一管道(23),所述第一进风口(21)、风量调节阀(22)和第一管道(23)依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蒸发冷却结构(3)包括第二进风口(31)、冷却箱体(32)、循环水泵冷却结构(33)、换热折板结构(34)、挡水板(35)、第一变频风机(36)和第一出风口(37),所述第二进风口(31)设置在冷却箱体(32)侧边靠下位置,所述循环水泵冷却结构(33)设置在冷却箱体(32)下方,所述换热折板结构(34)设置在冷却箱体(32)内部位于第二进风口(31)上方,所述挡水板(35)设置在冷却箱体(32)内部位于换热折板结构(34)上方,所述第一变频风机(36)设置在冷却箱体(32)上方且另一端和第一出风口(3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泵冷却结构(33)包括循环水池(331)、循环水泵(332)流量计(333)和喷淋结构(334),所述循环水池(331)、循环水泵(332)流量计(333)和喷淋结构(334)依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织空调用折板式间接蒸发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结构(334)包括喷淋主管道(3341)、第一喷淋支管(3342)、第二喷淋支管(3343)、第三喷淋支管(3344)、第四喷淋支管(3345)和喷淋嘴(3346),所述第一喷淋支管(3342)、第二喷淋支管(3343)、第三喷淋支管(3344)并列设置在喷淋主管道(3341)上,所述喷淋嘴(3346)分别设置在第一喷淋支管(3342)、第二喷淋支管(3343)、第三喷淋支管(3344)、第四喷淋支管(3345)远离喷淋主管道(3341)的一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东波,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申恒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