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及装置,属于混凝土输送装置领域,装置由“几”字型的转换管组成,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包括横管以及相对横管对称设置的“U”型管,所述“U”型管包括弧形管以及相对弧形管相对设置的“S”型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泵车输送口或立管下方的一段距离使用凸形接管来设置管路,因凸形设置能降低落差带来的冲击力,可有效缓解混凝土塌落度偏大和离析引起粗骨料堆积导致的堵管,使用横管的高度差与立管进行抵充对抗,减少了两边重力作用,石料堆积转折处出现堵塞的情况,并且防止立管内出现漏空进入空气,减缓混凝土容易凝结造成堵塞,把转折处设置为“U“型结构,同时两边设置为”S“型构造,有效的防止石料的堵塞。
A concrete pumping anti blocking method and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输送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当拖泵(车载泵)在向下输送混凝土时,落差>6米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被输送的混凝土受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使立管处上半部分管内的混凝土容易向下流空,使上半部分的管内留有空气,而下溜的混凝土粗骨料积压至立管下方,极易堵塞在立管下方的90°弯管和对接的平管处。为防止出现以上情况,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及装置,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及装置,解决现有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容易堵塞对接平管的技术问题。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所述方法为在拖泵或者车载泵输送混凝土时在向下立管与平管之间设置“几”字型的转换管,“几”字型的转换管防止立管上部平管内的混凝土流空,“几”字型的转换管用于抵消立管落差高度带来的冲击力,防止混凝土粗骨料堆积引起的堵管。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的一端设置在立管出来的2-3条平管处,另一端接在混凝土输出方向的平管处。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包括横管以及相对横管对称设置的“U”型管,所述“U”型管包括弧形管以及相对弧形管相对设置的“S”型管。所述“U”型管的宽度为1.1-1.2米,所述横管的长度为1-2米。所述“S”型管包括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所述第一弧形管与第二弧形管密封连接,且第一弧形管的弧形方形与第二弧形管的弧形方向相反方向设置,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的弧度相对,且小于弧形管的弧度。所述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连接扣连接,连接扣通过设置螺栓夹紧设置,第二弧形管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为方形支撑座,支撑座包括三根圆柱支撑杆和框型底座,所述框型底座设置为梯形框结构,其中两根圆柱支撑杆设置在梯形框结构的底边的两端,另一根设置在梯形框结构的顶边上。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装置,由“几”字型的转换管组成,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包括横管以及相对横管对称设置的“U”型管,所述“U”型管包括弧形管以及相对弧形管相对设置的“S”型管,所述“S”型管包括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所述第一弧形管与第二弧形管密封连接,且第一弧形管的弧形方形与第二弧形管的弧形方向相反方向设置,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的弧度相对,且小于弧形管的弧度。抗堵装置的第一弧形管和第二弧形管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连接扣连接,连接扣通过设置螺栓夹紧设置,第二弧形管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为方形支撑座,支撑座包括三根圆柱支撑杆和框型底座,所述框型底座设置为梯形框结构,其中两根圆柱支撑杆设置在梯形框结构的底边的两端,另一根设置在梯形框结构的顶边上。抗堵装置的“U”型管的宽度为1.1-1.2米,所述横管的长度为1-2米,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的一端设置在立管出来的2-3条平管处,另一端接在混凝土输出方向的平管处。抗堵装置的横管的竖直高度与立管的高度成正比,一般落差大于6米时,就需要安装该抗堵装置,随着落差的高度的增加,横管相对的竖直位置的高度增加,一般为基础为1米,随着立管每增加1米,横管的竖直高度增加0.01米。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在泵车输送口或立管下方的一段距离使用凸形接管来设置管路,因凸形设置能降低落差带来的冲击力,可有效缓解混凝土塌落度偏大和离析引起粗骨料堆积导致的堵管,使用横管的高度差与立管进行抵充对抗,减少了两边重力作用,石料堆积转折处出现堵塞的情况,并且防止立管内出现漏空进入空气,减缓混凝土容易凝结造成堵塞,同时把转折处设置为“U“型结构,同时两边设置为”S“型构造,可以有效的防止石料的堵塞,现有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容易堵塞对接平管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S”型管结构示意图。图中编号:1、“S”型管;1.1、第一弧形管;1.2、第二弧形管;1.3、连接扣;1.4、支撑座;2、弧形管;3、横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方面。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所述方法为在拖泵或者车载泵输送混凝土时在向下立管与平管之间设置“几”字型的转换管,“几”字型的转换管防止立管上部平管内的混凝土流空,“几”字型的转换管用于抵消立管落差高度带来的冲击力,防止混凝土粗骨料堆积引起的堵管。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的一端设置在立管出来的2-3条平管处,另一端接在拖泵或者车载泵的输出口的平管处。通过设置为“几”字型,使得中间凸起的部位向两边提供重力的压力抵消,可以有效的防止转折处的上端出现漏空的情况。如图1-2所示,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包括横管3以及相对横管3对称设置的“U”型管,所述“U”型管包括弧形管2以及相对弧形管2相对设置的“S”型管。所述“U”型管的宽度为1.1-1.2米,所述横管3的长度为1-2米。所述“S”型管包括第一弧形管1.1和第二弧形管1.1,所述第一弧形管1.1与第二弧形管1.1密封连接,且第一弧形管1.1的弧形方形与第二弧形管1.1的弧形方向相反方向设置,第一弧形管1.1和第二弧形管1.1的弧度相对,且小于弧形管2的弧度。所述第一弧形管1.1和第二弧形管1.1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连接扣1.3连接,连接扣1.3通过设置螺栓夹紧设置,第二弧形管1.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1.4,所述支撑座1.4设置为方形支撑座,支撑座1.4包括三根圆柱支撑杆和框型底座,所述框型底座设置为梯形框结构,其中两根圆柱支撑杆设置在梯形框结构的底边的两端,另一根设置在梯形框结构的顶边上。如图1-2所示,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装置,由“几”字型的转换管组成,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包括横管3以及相对横管3对称设置的“U”型管,所述“U”型管包括弧形管2以及相对弧形管2相对设置的“S”型管,所述“S”型管包括第一弧形管1.1和第二弧形管1.1,所述第一弧形管1.1与第二弧形管1.1密封连接,且第一弧形管1.1的弧形方形与第二弧形管1.1的弧形方向相反方向设置,第一弧形管1.1和第二弧形管1.1的弧度相对,且小于弧形管2的弧度。第一弧形管1.1和第二弧形管1.1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连接扣1.3连接,连接扣1.3通过设置螺栓夹紧设置,第二弧形管1.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1.4,所述支撑座1.4设置为方形支撑座,支撑座1.4包括三根圆柱支撑杆和框型底座,所述框型底座设置为梯形框结构,其中两根圆柱支撑杆设置在梯形框结构的底边的两端,另一根设置在梯形框结构的顶边上。所述“U”型管的宽度为1.1-1.2米,所述横管3的长度为1-2米,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的一端设置在立管出来的2-3条平管处,另一端接在拖泵或者车载泵的输出口的平管处。所述横管3的竖直高度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在拖泵或者车载泵输送混凝土时在向下立管与平管之间设置“几”字型的转换管,“几”字型的转换管防止立管上部平管内的混凝土流空,“几”字型的转换管用于抵消立管落差高度带来的冲击力,防止混凝土粗骨料堆积引起的堵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在拖泵或者车载泵输送混凝土时在向下立管与平管之间设置“几”字型的转换管,“几”字型的转换管防止立管上部平管内的混凝土流空,“几”字型的转换管用于抵消立管落差高度带来的冲击力,防止混凝土粗骨料堆积引起的堵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的一端设置在向下立管出来的2-3条平管处,另一端接在混凝土输出方向的平管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几”字型的转换管包括横管(3)以及相对横管(3)对称设置的“U”型管,所述“U”型管包括弧形管(2)以及相对弧形管(2)相对设置的“S”型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管的宽度为1.1-1.2米,所述横管(3)的长度为1-2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型管包括第一弧形管(1.1)和第二弧形管(1.1),所述第一弧形管(1.1)与第二弧形管(1.1)密封连接,且第一弧形管(1.1)的弧形方形与第二弧形管(1.1)的弧形方向相反方向设置,第一弧形管(1.1)和第二弧形管(1.1)的弧度相对,且小于弧形管(2)的弧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混凝土泵送抗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管(1.1)和第二弧形管(1.1)通过设置可拆卸的连接扣(1.3)连接,连接扣(1.3)通过设置螺栓夹紧设置,第二弧形管(1.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1.4),所述支撑座(1.4)设置为方形支撑座,支撑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水平,罗海培,唐惠琴,黄燕玲,胡健科,邓井华,申隐杰,蓝兴,甘新宏,覃世永,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腾宁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