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架和作业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7303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臂架和作业设备。臂架包括:顶板;底板,与顶板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第一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顶板相互贴合拼接,第一侧板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底板相互贴合拼接;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三弯折部,第三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顶板相互贴合拼接,第二侧板与第三弯折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四弯折部,第四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底板相互贴合拼接,适于限定出框架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顶板、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拼接出臂架,更适合批量化生产,且相比整体成型的模具,采用多种简单模具,变更成本低。

Boom and work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臂架和作业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业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臂架和作业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业设备,如泵车、消防车等,其臂架大多主要以钢结构为主,但高强钢结构的臂架重量太大。而轻量化臂架大多采用模具整体成型制成,导致使用的模具较为复杂,造价高,前期工艺验证投入太大。另外,通过模具一体成型制成的臂架,如果对臂架进行结构优化,还需要重新调整模具,不利于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臂架。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设备。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臂架,具有框架结构,臂架包括:顶板;底板,与顶板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其中,第一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顶板相互贴合拼接,第一侧板与第一弯折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底板相互贴合拼接;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三弯折部,第三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顶板相互贴合拼接,第二侧板与第三弯折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四弯折部,第四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底板相互贴合拼接,适于限定出框架结构。在该技术方案中,顶板、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为厚度均匀的板体结构,等厚度的顶板和底板,充分发挥的底板和顶板的抗压和抗拉性能。其中,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均按照臂架的结构特点加工出相应的安装孔,用于安装轴套和安装油缸等,底板的形状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远离顶板的一侧相适配。由于顶板为平板,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分别与第一侧板的本体和第二侧板的本体形成夹角,夹角为90°,因此,第一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都能够与顶板相互贴合。而第二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为了能够与底板相互贴合,以实现连接结构的牢固性,因此,第二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能够配合底板的板面的形状。因此,将顶板、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互拼接,从而组装出臂架,拼接结构牢固,简单,适于不同材料的结合运用,易于实现,因此,相比整体结构的臂架,降低了制作臂架的模具的成本,同时提高了臂架的生产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分别与第一侧板一体成型设置;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分别与第二侧板一体成型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侧板的两端分别进行弯折,从而形成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提高了第一侧板的成型效率。同样地,第二侧板的两端分别进行弯折,从而形成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提高了第二侧板的成型效率。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臂架的生产效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臂架还包括:第一筋板,设于第一侧板上,且位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之间;第二筋板,设于第二侧板上,且位于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之间。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筋板与第一侧板一体结构设置,第二筋板与第二侧板也一体结构设置,不仅能够增强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结构强度,还可以简化结构,简化加工工艺。上述技术方案中,臂架还包括:中部本体;第一连接部,设于中部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二连接部,设于中部本体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其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中部本体由顶板、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合限定而成。在该技术方案中,臂架的长度较长,其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中部本体由顶板、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合限定而成框架结构,中部本体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远离顶板的一端设有油缸安装座,油缸安装座包括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边上的两个油缸安装孔,两个油缸安装孔相对设置。第一板本体在第一连接部与顶板的端部连接处向远离第二连接部的方向且向远离顶板的方向延伸出耳板结构,因此,位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板本体远离顶板的一侧呈弧形,位于第一连接部的底板也呈弧形,那么,位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二弯折部则也呈弧形。同样地,由于第二连接部也具有耳板结构,因此,位于第二连接部的第一板本体远离顶板的一侧呈弧形,位于第二连接部的底板也呈弧形,那么,位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弯折部则也呈弧形。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底板可以为平板结构,因此,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二弯折部也为平板结构,以与底板相互贴合,通过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实现第一侧板与顶板和底板的相互拼接,简化了拼接结构,易于实现,能够提高臂架的拼接效率。第二板本体在第一连接部与顶板的端部连接处向远离第二连接部的方向且向远离顶板的方向延伸出耳板结构,因此,位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二板本体远离顶板的一侧呈弧形,位于第一连接部的底板呈弧形,那么,位于第一连接部的第四弯折部则也呈弧形。同样地,由于第二连接部也具有耳板结构,因此,位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板本体远离顶板的一侧呈弧形,位于第二连接部的底板也呈弧形,那么,位于第二连接部的第四弯折部则也呈弧形。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底板可以为平板结构,因此,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四弯折部也为平板结构,以与底板相互贴合,通过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实现第二侧板与顶板和底板的相互拼接,简化了拼接结构,易于实现,能够提高臂架的拼接效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顶板和底板分别为碳纤维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为铝合金板。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铝合金的重量较钢板的重量轻,因此,通过碳纤维板和铝合金板拼接组装出的臂架,既减轻了重量,又保证了臂架的抗压性能,且相比纯碳纤维材质制成的臂架,降低了原材料成本。通过采用铝合金与碳纤维板材的组合方式,也极大降低了制作的臂架的模具的成本,同时,较整体一体制成的碳纤维臂架,也提高了臂架的成型效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钢护板,设于第一连接部的顶部,第一钢护板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连接;第二钢护板,设于第一连接部的底部,第二钢护板与底板相互贴合固定;第三钢护板,设于第二连接部的顶部,第三钢护板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连接;第四钢护板,设于第二连接部的底部,第四钢护板与底板相互贴合固定。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需要承载铰接时转动连接产生的挤压力及重力,因此,为了增强第一连接部的结构强度,第一连接部的倾斜部分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钢护板,第一连接部的倾斜部分的底部设有第二钢护板,第二钢护板与底板具有相同的弧度,以使第二钢护板与底板在第一连接部的部分相互贴合。同样地,为了增强第二连接部的结构强度,第二连接部的倾斜部分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钢护板,第二连接部的倾斜部分的底部设有第四钢护板,第四钢护板与底板具有相同的弧度,以使第四钢护板与底板在第二连接部的部分相互贴合。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还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并排设置;其中,第一板体的厚度大于第二板体的厚度,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在相对的两侧分别与两个第一板体通过摩擦焊连接,以拼接成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板体位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的两端的端部,也就是,第一板体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因此,第一板体的厚度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臂架,具有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臂架包括:/n顶板;/n底板,与所述顶板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n第一侧板;/n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n其中,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顶板相互贴合拼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底板相互贴合拼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顶板相互贴合拼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三弯折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底板相互贴合拼接,适于限定出所述框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臂架,具有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臂架包括:
顶板;
底板,与所述顶板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
第一侧板;
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互间隔并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顶板相互贴合拼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底板相互贴合拼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顶板相互贴合拼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三弯折部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底板相互贴合拼接,适于限定出所述框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臂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一体成型设置;
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臂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筋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
第二筋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三弯折部和所述第四弯折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臂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部本体;
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中部本体长度方向的一端;
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中部本体长度方向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中部本体由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围合限定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臂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为碳纤维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世惠郭汐李江波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