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74887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分散液制备,硅油乳液制备,自修复超疏水织物制备。该方法整理工序简单,生产周期短,原料廉价,能快速大批量制备超疏水织物,且所使用的原料不含有氟,对人体和环境友好;制备得到的超疏水织物具有优异的超疏水性、自修复效果、耐洗涤性和耐酸耐碱性。

Preparation of self repairing superhydrophobic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能性织物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超疏水织物由于能在自清洁、抗腐蚀、油水分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去研究它。实现织物的超疏水性两个决定因素是低表面能物质和足够的粗糙度,查阅文献可知,现在有很多方法来制造超疏水表面,如浸渍法、喷涂法、化学沉积法、激光刻蚀法等,但所制备的超疏水表面现主要有这几大问题,原料中含有氟,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制备工艺复杂和制备设备昂贵,最重要的问题是超疏水表面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是低表面能物质容易遭到破坏,没有很好的耐久性,无法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专利CN201711364381.6采用盐酸多巴胺和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制备得到仿生聚多巴胺溶液,借助聚多巴胺的高黏附性,即充当双面胶的角色,将聚碳酸酯牢固地粘附在织物表面,由于聚碳酸酯在对二甲苯中能够发生溶胀,从而在织物棉布构筑较好的粗糙结构,之后采用低表面能物质十八胺和十二硫醇对织物表面进行修饰,制备得到温度响应型自修复超疏水织物,但此方法中制备的过程中使用了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有机溶剂二甲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的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超疏水织物耐久性差以及原料含有氟、使用有毒的有机溶剂等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将织物浸渍于硅油乳液中,取出烘干后浸渍于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分散液中,取出后预烘,焙烘获得;所述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的壳为二氧化硅,核为低表面能物质;所述低表面能物质为植物油。所述织物为普通织物。所述织物包括棉织物、涤纶、锦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硅油包括羟基硅油、氨基硅油、氢基硅油中的一种。所述植物油包括大豆油、向日葵油、亚麻油中的一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低表面能物质和溶剂混合,搅拌,形成水包油稳定体系,滴加硅酸四乙酯和催化剂,水解缩合反应,加入硼酸改性,离心、烘干,得到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其中低表面能物质为植物油;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中壳核质量比为1:1~4:1;(2)将步骤(1)中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分散于溶剂中,搅拌,得到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分散液,其中分散液中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的质量百分比为0.5%~1%;(3)将乳化剂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滴加硅油,继续搅拌,得到硅油乳液,其中硅油与乳化剂的质量比为1:1~5:1,硅油乳液中硅油的质量百分比为0.2%~1%;(4)将织物浸渍于步骤(3)中硅油乳液中,取出烘干,然后再浸渍于步骤(2)中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分散液中,取出后预烘,焙烘,得到自修复超疏水织物。所述步骤(1)中溶剂为:体积比为1:1~2:1的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所述步骤(1)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所述步骤(1)中催化剂为氨水。所述步骤(1)中搅拌为:室温搅拌20min~40min,室温搅拌速度为300~500rpm。所述步骤(1)中水解缩合反应为:氨水催化硅酸四乙酯在水包油的界面上水解缩合。所述步骤(1)中水解缩合反应温度为20℃~40℃,时间为5h~7h,搅拌速度为500~900rpm。所述步骤(1)中改性时间为1h~2h。所述步骤(2)中溶剂为乙醇。所述步骤(2)中搅拌温度为室温,搅拌时间为1h~2h,搅拌速度为500~700rpm。所述步骤(3)中乳化剂包括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吐温-80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步骤(3)中继续搅拌温度为室温,继续搅拌时间为0.5h~1h,搅拌速度为100~300rpm。所述步骤(4)中浸渍和再浸渍时间为3~5min,浴比为1:30~1:50。所述步骤(4)烘干温度为60℃~80℃,烘干时间为30~50min。所述步骤(4)中预烘温度为30℃~50℃,预烘时间为10~30min。所述步骤(4)中焙烘温度为140℃~160℃,焙烘时间为3~5min。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将低表面能物质存储在二氧化硅壳中,并且将硅油整理在织物的无定形区,经过磨损后,当织物表面的低表面能物质被破坏后,特别是整理在织物上的壳核结构遭到破坏,壳核结构中的低表面能物质流出,硅油和壳核结构共同发挥作用,经受热处理,疏水链段迁移到织物表面,织物恢复超疏水性能。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整理工序简单,生产周期短,原料廉价,能快速大批量制备超疏水织物。(2)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原料不含有氟,对人体和环境友好。(3)本专利技术中微纳粒子经过改性处理后,与硅油形成交联网络,使织物具有更好的耐久性。(4)本专利技术整理的织物具有优异的超疏水效果,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5)本专利技术超疏水织物如果遭到摩擦破坏失去超疏水性后,经过热处理后,壳核结构中的低表面能物质经过热迁移到织物的表面,能使织物恢复超疏水的效果,即本专利技术中超疏水织物具有优异的自修复的效果,失去超疏水效果后,能经热处理恢复超疏水效果,恢复周期高达17次。(6)本专利技术的超疏水织物具有优异的耐洗涤性,耐酸耐碱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超疏水整理织物表面电镜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参比原织物表面电镜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超疏水整理织物表面润湿性与摩擦次数关系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超疏水整理织物摩擦-加热恢复的自修复周期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超疏水整理织物耐水洗周期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超疏水整理织物经过强酸强碱处理后的接触角测试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和实施例7中超疏水整理织物自修复周期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采用的测试标准:(1)耐摩擦性测试:根据GB/T3920-2008《纺织品色牢度实验耐摩擦色牢度》对织物进行耐磨擦性能测试。(2)耐洗涤性测试:根据GB/T3921-2008《纺织品色牢度实验耐皂洗色牢度》对织物进行耐洗涤性能测试。(3)织物表面接触角测试:采用的是德国Kruss-DSA30型接触角与表面张力仪来测试整理前后织物的表面接触角,每次去5uL的蒸馏水滴加在织物表面,测试时同一块样品上随机取三个点去测试,最终结果取其平均值。(4)织物表面滚动角测试:将被测样品固定在滚动角测试仪上,用微型注射器滴加10uL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通过将织物浸渍于硅油乳液中,取出烘干后再浸渍于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分散液中,取出后预烘,焙烘获得;/n所述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的壳为二氧化硅,核为低表面能物质;所述低表面能物质为植物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通过将织物浸渍于硅油乳液中,取出烘干后再浸渍于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分散液中,取出后预烘,焙烘获得;
所述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的壳为二氧化硅,核为低表面能物质;所述低表面能物质为植物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疏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包括棉织物、涤纶、锦纶中的一种或几种;硅油包括羟基硅油、氨基硅油、氢基硅油中的一种;植物油包括大豆油、向日葵油、亚麻油中的一种。


3.一种自修复超疏水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低表面能物质和溶剂混合,搅拌,形成水包油稳定体系,滴加硅酸四乙酯和催化剂,水解缩合反应,加入硼酸改性,离心、烘干,得到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其中低表面能物质为植物油;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中壳核质量比为1:1~4:1;
(2)将步骤(1)中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分散于溶剂中,搅拌,得到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分散液,其中分散液中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纳米球的质量百分比为0.5%~1%;
(3)将乳化剂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滴加硅油,继续搅拌,得到硅油乳液,其中硅油与乳化剂的质量比为1:1~5:1,硅油乳液中硅油的质量百分比为0.2%~1%;
(4)将织物浸渍于步骤(3)中硅油乳液中,取出烘干,然后再浸渍于步骤(2)中具有壳核结构的二氧化硅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亚萍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