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臭纤维,其在聚酯材料中借由添加改性的消臭粉体及分散剂,进行混炼造粒与纺丝而制得,其纤维细度可介于1‑10dpf,其纤维消臭效果满足以下条件:氨气与醋酸100ppm下,根据ISO17299标准测试,两小时内可减少70%以上,且洗涤处理0次及10次后消臭效果均为70%以上,可作为户外运动服饰、家饰织品、鞋材等用纱线,可提升衣物消臭效果与增加织品穿着者的舒适性与快意感。
Deodorizing fi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消臭纤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种纤维,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多次水洗后,还是具有消臭性的消臭纤维。
技术介绍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纺织品的选择,高度重视使用上的舒适性,包含吸湿快干、蓄热保温、凉爽触感与抗菌消臭,许多机能性纤维因市场需求,逐步被开发出来,由于户外运动需求,日渐具增,运动后衣物的异味消除为消费者要求项目中极为重要一环。除此之外,人体产生的体味,消费者也希望能通过纺织品的机能来克服。消臭纤维的现有技术,是将活性碳类材料,例如竹炭、椰壳碳等多孔性材料,添加于纤维中,将臭味吸附于纤维表面,达到除臭的效果。消臭材料原理是利用多孔性的材料达到吸附效果,但因多孔性材料吸附会饱和,较佳方式,为化学反应的中和效果,利用材料的化学反应,将气味中和,通过水洗方式,使消臭材料恢复功能。过去这种消臭纤维在中国专利公报CN102822411A中提及以聚酯纤维浸渍于羟基酸水溶液中,经热处理后,可耐水洗涤并兼具消臭效果。类似的作法在中国专利公报CN103343456A,将织物浸渍二氧化钛水溶液中,以UV照射后,再经热处理,使二氧化钛具有光催化剂特性,使织物具有抗菌、除臭等特性。中国专利公报CN1756870A将消臭微粒(0.1-1.5μm)以黏结剂用树脂与纤维结合后,热处理后干燥,水洗涤后,因黏结剂关系,可能造成织品手感较差,另外其在以后的加工处理,都可能造成水洗后消臭效果降低。中国专利公报CN102978727A,陈述以抗菌剂制作母粒,纺丝后的纤维织物,再经抗菌剂的后整理加工,增加抗菌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性消臭粉体,消臭粉体经改性后,可均匀分散于树脂中,其能有效帮助改性消臭粉体均匀分布于纤维中,此粉体为热稳定性佳的无机粉体,选自Al、Ti、Zn、Si、Fe、Zr元素氧化物及其复合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此粉体粒径≦1μm以下。本专利技术的改性消臭粉体,含有添加量相对于改性消臭粉体为0.1-20wt%的硅烷偶合剂或酞酸酯改性剂,优选为含有添加量相对于改性消臭粉体为1-10wt%的3-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硬脂酰钛酸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臭母粒,基于消臭母粒的总重量,包含50-95wt%的热塑性(高分子)树脂、1-30wt%的改性消臭粉体及0.01-5wt%的抗氧化剂,且所述改性消臭粉体经过改性后,可以均匀分散于树脂中,提高所述改性消臭粉体与树脂的结合性;所述消臭母粒的压升值小于或等于0.5bar/g,经纺丝制得的消臭纤维,于水洗前后,消臭效果大于70%,都具有良好的消臭效果(>70%)。本专利技术的抗氧化剂,可为受阻酚型或亚磷酸酯型抗氧化剂,优选为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臭纤维,特别是关于一种在低浓度条件下,可以呈现消臭效果的消臭纤维,即两小时内臭味可消除70%以上。本专利技术的消臭纤维,于水洗前后,具有良好的消臭效果(>70%)。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消臭粉体,为一种热稳定性佳的无机粉体,选自Al、Ti、Zn、Si、Fe或Zr元素氧化物或其复合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此粉体粒径≦1μm以下,经由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即以硅烷偶合剂或酞酸酯等改性剂进行粉体表面改性,添加量为粉体重量的0.1-20wt%,优选为1-10wt%。本专利技术的硅烷偶合剂,选自乙烯基硅氯仿、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γ-(2-氮丙环)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氮丙环)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β(氮丙环)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氮丙环)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苯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氢硫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二-(3-[三乙氧基硅烷基]-丙基)-四硫化物(TESPT)或二-(3-[三乙氧基硅烷基]-丙基)-二硫化物;优选为3-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本专利技术的钛酸酯,选自异硬脂钛酸酯、硬脂酰钛酸酯、油醇钛酸酯或焦磷酸钛酸酯;优选为硬脂酰钛酸酯。本专利技术的消臭粉体的改性流程,包含以下步骤:将消臭粉体放置于搅拌槽中,以250rpm转速进行搅拌,搅拌叶片采用门型叶片,相对消臭粉体重量,取1-10wt%的改性剂3-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异丙醇溶剂,以改性剂/异丙醇=1/6体积比稀释溶解,逐步滴加于消臭粉体中,叶片搅拌速率调至1000rpm,滴加速率为1ml/min,滴加完成后,将搅拌槽体升温至120℃搅拌2小时,使异丙醇挥发,获得改性消臭粉体。本专利技术的消臭母粒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基于消臭母粒的总重量,取所述改消臭粉体1-30wt%、热塑性高分子50-95wt%和抗氧化剂0.01-5wt%为原料,其中,所述热塑性高分子可选自聚酯粉或聚酯颗粒,且所述聚酯粉或颗粒的特性黏度(IV)为0.2-2.0,优选为0.8。上述原料均匀混合为混合粉体后,以双螺杆押出机进行混练;在混练温度180-280℃下,以及转速为250rpm的条件下,热塑性高分子(或称树脂)呈熔融状,此刻,藉所述消臭粉体上的改性剂的末端基与树脂兼容性极佳,使得所述消臭粉体得以非常均匀地分散于树脂基材中,经过水冷却后,干燥切粒,再于140℃温度下进行干燥4-6小时后,制得本专利技术的消臭母粒。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改性消臭粉体为无机材料,其表面进行改性后,粉体可以提高分散性完全均匀分散于树脂中。所以,本专利技术的消臭母粒,纺丝过程无压升现象,纺况良好,且可长时间进行纺丝生产。本专利技术的抗氧化剂,可选自受阻酚型抗氧化剂(HinderedPhenolAntioxidants)或亚磷酸酯型抗氧化剂(PhosphiteAntioxidants)。所述亚磷酸酯型抗氧化剂可选自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甲酯、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乙酯、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丙酯、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丁酯、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戊酯、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己酯、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庚酯、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辛酯、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双(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乙酯锰化物、双(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苄基)膦酸二乙酯镁化物、双(3,5-二-第三丁基-4-羟基苄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消臭纤维,其是以消臭母粒进行融熔纺丝制得,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消臭母粒的总重量,所述消臭母粒包含以下成分且各成分的总和为100wt%:/na)50-95wt%的热塑性高分子,其是选自于特性黏度为0.2-2.0的聚酯粉或聚酯颗粒;/nb)1-30wt%的改性消臭粉体,其是选自于以硅烷偶合剂或酞酸酯改性剂进行粉体表面改性的铝、钛、锌、硅、铁、锆元素氧化物及其复合氧化物中的一种以上,且所述改性消臭粉体粒径≦1μm;/nc)0.01-5wt%的抗氧化剂;/n且所述消臭纤维满足以下条件:/n在浓度为100ppm的氨气与醋酸下,根据ISO17299测试,2小时内可减少70%以上,且洗涤处理0次及10次后消臭效果均为70%以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5 TW 1071470051.一种消臭纤维,其是以消臭母粒进行融熔纺丝制得,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消臭母粒的总重量,所述消臭母粒包含以下成分且各成分的总和为100wt%:
a)50-95wt%的热塑性高分子,其是选自于特性黏度为0.2-2.0的聚酯粉或聚酯颗粒;
b)1-30wt%的改性消臭粉体,其是选自于以硅烷偶合剂或酞酸酯改性剂进行粉体表面改性的铝、钛、锌、硅、铁、锆元素氧化物及其复合氧化物中的一种以上,且所述改性消臭粉体粒径≦1μm;
c)0.01-5wt%的抗氧化剂;
且所述消臭纤维满足以下条件:
在浓度为100ppm的氨气与醋酸下,根据ISO17299测试,2小时内可减少70%以上,且洗涤处理0次及10次后消臭效果均为7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臭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臭母粒的压升值小于或等于0.5bar/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臭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臭纤维的纤维细度介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德超,苏崇智,赖佳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