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昌国专利>正文

食用菌生产节能多用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4233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食用菌生产、粮食烘干和禽类孵化的节能多用灶,炉灶内有进风钢管,灶池底下和池墙内有热风通道及保温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钢材、水泥制品或普通砖垒砌制成。由于以干热空气传导取代了传统的蒸汽湿热传导,用于菌种,栽培料消毒等,经实践节煤65-90%,且投资小,易推广。(*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气通道式节能多用灶,主要用于食用菌的原种、栽培种、栽培料的消毒灭菌,菌种恒温培养,生料栽培保温发酵和食用菌烘干;还能用于粮食烘干和禽类孵化等。它由在池墙底部的炉灶、环状灶池、带调节板的烟囱组成。现有食用菌生产中消毒一般采用高压锅(高压灭菌)或普通锅灶(常压灭菌),食用菌烘干采用烘干机或自然晒干。其不足之处都是设备投资大,用途单一,耗能多、热损耗大,蒸汽湿热消毒易产生消毒失误。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利用干热空气传递的通道式节能多用灶。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一种用于食用菌生产、粮食烘干和禽类孵化的节能多用灶,可用钢材或水泥制品或普通砖垒砌制成。它由在池墙底部的炉灶、环状灶池、带调节板的烟囱组成,其特征在于1.环状灶池的池底下面有池底弧形热气通道、池墙内有池墙热气通道和保温层。2.带有通风口的灰槽门的炉灶内壁两侧,装有通向环状灶池的进风钢管,炉灶后部设有能与灰槽相通的积尘池。3.环状灶池中央设有经池墙倒下通道、池底直通道能与池墙热气通道相通的回旋余热囱。如上所述的多用灶的池墙内的热气通道沿池墙回旋上升。如上所述的多用灶的保温材料为草木灰。本技术经设计人生产实践证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节能显著,传热面积大,保温性能强,比常规耗煤节省65-90%。2.投资少,易于推广。修建砖结构只需材料费50-200元(视容量大小而定)。3.一灶多用,利用率高。除作菌种、栽培料消毒,菌种恒温培养、生料栽培保温发酵外,还可用于食用菌和粮食烘干以及禽类孵化等。4.操作方便、省力省工,温度易控制,不需专人昼夜值班,且使用寿命长,一般不需维修。5.性能优良。由于以干热空气传递消毒取代了传统的蒸汽湿热消毒,经此多用灶消毒的原料,从未发现过杂菌。附图图面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多用灶的平面结构图。A-A线以下部分旋转180度后与A-A线以上部分完全一样。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附图中的箭头表示热气流向。附图中(1)灰槽(11)池墙(2)灰槽门(12)调节板(3)通风口(13)烟囱(4)炉灶(有a、b两个)(14)池墙倒下通道(5)炉排(15)池底直通道(6)炉灶内堂(16)迴旋余热囱(7)进风钢管(17)余热囱底层通道(8)池墙热气通道(18)池底弧形热气通道(9)保温层(19)积尘池(10)灶池(20)除尘挡板本技术可用钢材或水泥制品制作,为降低成本,适于广大农民应用,采用砖结构,完全能达到同样效果。当灶池装料在500公斤以下时,可不设迴旋余热囱,只设一个炉灶。经炉灶加热的空气先经池底弧形热气通道,而后沿环绕的池墙热气通道由底层升到顶层,再经烟囱排出。当灶池装料在500公斤以上时,应采用迴旋余热囱结构。附图为装干料为750公千的双炉灶砖结构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详述1.在室内地面按图1划线,在中心线A-A两侧各修建一个设有灰槽(1)、灰槽门(2)、通风口(3)、炉排(5)、积尘池(19)、除尘挡板(20)的炉灶(4a、4b),炉灶内壁两侧设有通向灶池(10)内的进风钢管(7)两根并使炉灶内堂(6)顶面与池底弧形热气通道(18)顶面平齐。在灰槽门(2)外挖出便于上下的操作坑。2.按划好的线挖出灶池(10)底部,垫一层草木灰,砌好池墙(11)底层、池底直通道(15)、池底弧形热气通道(18),且使灶池(10)底面与室内地平面平齐。3.依次砌好各层池墙热气通道(8)、池墙倒下通道(14)和迴旋余热囱(16),填实保温层(9)的草木灰。4.灶池内外用水泥砂浆抹平整。5.经炉灶(4)加热的空气先通过图1中A-A线以上的通道,后经池墙倒下通道(14),池底直通道(15)进入迴旋余热囱(16);经炉灶(4)加热的空气先通过图1中A-A线以下的通道,后经另一池墙倒下通道、池底直通道进入迴旋余热囱(16),两股热气在迴旋余热囱底层通道(17)内汇合后,沿其通道经带调节板(12)的烟囱(13)排出。砌建的各通道应确保热气能沿图中箭头方向流通。灶池底部、池墙内和迴旋余热囱中央的保温层材料可为草木灰、煤渣或石棉等。本实施例灶池直径2.5米,深1米,使用时灶池顶加封闭盖。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食用菌生产、粮食烘干和禽类孵化的节能多用灶。可用钢材或水泥制品或普通砖垒砌制成。它由在池墙(11)底部的炉灶(4)、环状灶池(10)、带调节板(12)的烟囱(13)组成,其特征在于①环状灶池的池底下面有池底弧形热气通道(18)、池墙内有池墙热气通道(8)和保温层(9);②带有通风口(3)的灰槽门(2)的炉灶内壁两侧。装有通向环状灶池的进风钢管(7)。炉灶后部设有能与灰槽(1)相通的积尘池(19);③环状灶池中央设有经池墙倒下通道(14)池底直通道(15)能与池墙热气通道相通的迴旋余热囱(16)。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灶,其特征在于池墙内的热气通道沿池墙迴旋上升。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灶,其特征在于保温层材料为草木灰。专利摘要一种用于食用菌生产、粮食烘干和禽类孵化的节能多用灶,炉灶内有进风钢管,灶池底下和池墙内有热风通道及保温层。本技术可用钢材、水泥制品或普通砖垒砌制成。由于以干热空气传导取代了传统的蒸汽湿热传导,用于菌种,栽培料消毒等,经实践节煤65-90%,且投资小,易推广。文档编号F24B1/00GK2039000SQ8820577公开日1989年6月7日 申请日期1988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1988年5月14日专利技术者廖昌国 申请人:廖昌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食用菌生产、粮食烘干和禽类孵化的节能多用灶。可用钢材或水泥制品或普通砖垒砌制成。它由在池墙(11)底部的炉灶(4)、环状灶池(10)、带调节板(12)的烟囱(13)组成,其特征在于:①环状灶池的池底下面有池底弧形热气通道(18) 、池墙内有池墙热气通道(8)和保温层(9);②带有通风口(3)的灰槽门(2)的炉灶内壁两侧。装有通向环状灶池的进风钢管(7)。炉灶后部设有能与灰槽(1)相通的积尘池(19);③环状灶池中央设有经池墙倒下通道(14)池底直通道(15) 能与池墙热气通道相通的回旋余热囱(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昌国
申请(专利权)人:廖昌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