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现刚专利>正文

自动控制真空干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3576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控制真空干燥器,含有空气过滤器、电磁阀、加热器、冷凝器、真空泵、箱盖、干燥箱等;其中空气过滤器、电磁阀、加热器通过管道串联;加热器还通过三根管道分别与干燥箱的底部、侧壁对称位置相连;干燥箱的上部通过管道与真空泵和冷凝器串联;另在干燥箱的箱盖上装有组合传感器,组合传感器测出的电信号经控制电路处理后,输出控制电信号用以控制电磁阀、真空泵的通断及箱盖的启闭。(*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控制真空干燥器。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洗涤服务业的发展;各类洗涤物干燥器纷呈繁多。尤其是宾馆、招待所、医院等大型服务性单位因其服务种类的发展需要,对快速、大型干燥器需求更为迫切。在中国专利87105106.0中公开了一种闭式真空热风干燥器,该装置是由水冷凝器、低温冷凝器、真空密闭容器、空气过滤器、风机散热器、调节阀、真空设备和被干燥物组成;其原理是将挟带水份的热风从真空密闭容器流出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过水冷凝器和低温冷凝器,另一部分经过调节阀后再与通过水冷凝器和低温冷凝器的热风混合由风机驱动,经散热器返回真空器,其优点是热风可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其不足之处是干燥速度慢、干燥量少。目前大多数干燥均存在此缺点,且还对被干燥物限制较多,不能杀菌灭菌。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干燥速度快、不损害被干燥物、干燥温度范围广、被干燥物限制少、干燥量大、省功节能、消毒灭菌效果显著的自动控制真空干燥器。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一种自动控制真空干燥器,含有空气过滤器、电磁阀、加热器、冷凝器、真空泵、箱盖、干燥箱等;其中空气过滤器、电磁阀、加热器通过管道串联;加热器还通过三根管道分别与干燥箱的底部、侧壁对称位置相连;干燥箱的上部通过管道与真空泵和冷凝器串联;另在干燥箱的箱盖上装有组合传感器,组合传感器测出的温度、湿度、压力电信号经控制电路处理后,输出控制电信号用以控制电磁阀、真空泵的通断及箱盖的启闭。控制电路由湿度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压力检测电路、温度控制电路、信号控制电路及电源电路组成;其中湿度检测电路是由IC1、AD532、IC2及电阻R1—9、电容C1—C4、二极管D1、2组成的振荡电路产生低压交流信号,通过电阻R10与组合传感器上的湿度传感器H204C和热敏电阻Rt1串联,湿度传感器H204C和电阻Rt1及电阻R11、12、13接入IC3的“-”端;在IC5的输出端接有由二极管D3、电阻R14—17、电容C3、IC4组成的整流、滤波、钳位、放大电路;由该电路输出湿度检测电信号至A/D转换器的IN0脚;温度检测电路是由组合传感器上的温度传感器MIR100检测的1、2脚相联后与集成块MAC4050的10脚GND串联,MIR100的3脚与MAC4050的3脚Vin串联;并在MAC4050的11、12脚之间串联有热敏电阻Rt2,由MAC4050的20脚输出温度检测电信号至A/D转换器的IN1脚;压力检测电路是由电源电路产生的电压经由二极管D4、电阻R18及稳压管D21和IC3组成的低电流恒流源电路产生的低电流至组合传感器上的压力传感器P3000S102A的输入端,P3000S102A输出的压力电信号经由IC7、IC8及电阻R22—26组成的差动放大电路后,输出压力测量电信号至A/D转换的IN2脚;湿度、温度、压力测量电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后电信号输入至8031单片机中,并经8031处理后由其P10、P11、P12脚分别经三个与非门反相后输出继电器控制信号JDQ、电磁阀控制信号DCF及真空泵电机控制信号DNJ;其中JDQ电信号经光控晶体管T11耦合至三极管T8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三极管T7的基极分别与三极管T8的集电极及电阻R49、晶体管T11串联,在三极管T7的集电极与T8的射电极之间串联有继电器J1,继电器J1与箱盖相联; DCF电信号经光控晶体管T12耦合至三极管T10基极和集电极之间,三极管T9的基极分别与三极管T10的集电极及电阻R53、晶体管T12串联,在三极管T9的集电极与T10的射电极之间串联继电器J2,继电器J2与电磁阀相联DNJ电信号输入至MOC3011的2脚,经光电耦合后输入至双向可控硅SCR2,双向可控硅SCR2的输出信号与真空泵的电机电源相联;温度控制电路是由交流电信号经由电阻R27、电容C7滤波后,再与稳压管D22、D25相联输出低压交流信号,至三极管T1、T2及电阻R30、R31组成的双稳态触发电路,由三极管T1、T2的基极电信号与双向可控硅SCR1相联,双向可控硅SCR1与加热器的电阻R28相联;电源电路是交流信号与变压器B1相联变压后,在其付边输出电信号经二极管D7—D10桥式整流后,再与两片稳压管μA723相联稳压后,稳压管μA4723的10脚与射极跟随器T3的基极相联,在其射电极输出12V直流信号,12V电信号至稳压管7805稳压后,在其0端输出5V直流信号。另控制电路中的温度检测电路的集成块MAC4050的27、28脚上设有调节电位器W2;在压力检测电路中设有运算器IC6及电阻R19—21用于零点调整;在温度控制电路中的三极管T1、T2的基极之间设有调节电位器W1。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的气流从加热器中进入干燥箱时,是分三个方向同时进入;根据热力学原理,气流在干燥箱中可形成流速高于664米/流的涡流气流;由于涡流具有速度反比特性,即越靠近中心处速度越高,可使被干燥物内部静压进一步降低,可使温度不平衡的部位而达到饱和压强而迅速沸腾,沸腾的液体内部压强高于液面以外的压强,使水分达到过热状态,并迅速汽化,从而加快了干燥速度。2、本技术因在干燥箱内形成涡流,涡流对被干燥物有磨擦作用,为降低对被干燥物的磨损,在干燥箱内的托盘和托盘支架之间放有轴承转盘,从而可使被干燥的跟随气流旋转,而不致损害被干燥物。3、本技术利用湿度、温度、压力模拟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后输入至8031单片机中,经运算处理输出JDQ、DCF、DNJ三路控制信号,分别用以控制箱盖继电器、电磁阀、真空泵电机的通、断;从而对整个干燥过程实现全自动控制,简化操作过程。4、本技术的干燥过程是使水份汽化,由于细菌胞体内水分也以液态存在,当被干燥物水分汽化时,细菌胞体内的水分同时汽化并蒸干,从而破坏了细菌的生存环境,而达到良好的消毒灭菌效果,且不需单独消毒而损坏被干燥物,并避免了单独消毒而带来的毒副作用。5、本技术采用红外传感器测被干燥物的温度,可被干燥器的干燥温度范围广、省功节能,并可减少对被干燥物的限制。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1—空气过滤器 2—电磁阀 3—加热器 4-托盘支架5—轴承转盘6—托盘7—冷凝器 8—真空泵9—箱盖10—组合传感器11—干燥箱图2是本技术的控制电路图本技术还将结合附图1、2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参照图1、一种自动控制真空干燥器,含有空气过滤器(1)、电磁阀(2)、加热器(3)、冷凝器(7)、真空泵(8)、箱盖(9)、干燥箱(11)等;其中空气过滤器(1)、电磁阀(2)、加热器(3)通过管道串联;加热器(3)还通过三根管道分别与干燥箱(11)的底部、侧壁对称位置相连;干燥箱(11)的上部通过管道与真空泵(8)和冷凝器(7)串联,其中冷凝器(7)是采用美国专利中公开的冷凝热管技术;另在干燥箱(11)的箱盖(9)上装有组合传感器(10),组合传感器(10)测出的温度、湿度、压力电信号经控制电器处理后,输出控制电信号用以控制电磁阀(2)、真空泵(8)的通断及箱盖(9)的启闭。参照图2,控制电路是由湿度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压力检测电路、温度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控制真空干燥器,含有空气过滤器(1)、电磁阀(2)、加热器(3)、冷凝器(7)、真空泵(8)、箱盖(9)、干燥箱(11)等;其特征是空气过滤器(1)、电磁阀(2)、加热器(3)通过管道串联;其中加热器(3)还通过三根管道分别与干燥箱(11)的底部、侧壁对称位置相连;干燥箱(11)的上部通过管道与真空泵(8)和冷凝器(7)串联;另在干燥箱(11)的箱盖(9)上装有组合传感器(10),组合传感器(10)测出的温度、湿度、压力电信号经控制电路处理后,输出控制电信号用以控制电磁阀(2)、真空泵(8)的通断及箱盖(9)的启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控制真空干燥器,其特征是控制电路由湿度检测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压力检测电路、信号控制电路、温度控制电路及电源电路组成;其中湿度检测电路是由IC1、AD532、IC2及电阻R1—9、电容C1—C4、二极管D1、2组成的振荡电路产生低压交流信号,通过电阻R10与组合传感器(10)上的湿度传感器H204C和热敏电阻Rt1串联,湿度传感器H204C和电阻Rt1及电阻R11、12、13接入IC3的“-”端;在IC3的输出端接有由二极管D3、电阻R14—17、电容C5、IC4组成的整流、滤波、钳位、放大电路;由该电路输出湿度检测电信号至A/D转换器的IN0脚;温度检测电路是由组合传感器(10)上的温度传感器MIR100的1、2脚相联后与集成块MAC4050的10脚GND串联,MIR100的3脚与MAC4050的3脚Vin串联;并在MAC4050的11、12脚之间串联有热敏电阻Rt2,由MAC4050的20脚输出温度检测电信号至A/D转换器的IN1脚;压力检测电路是由电源电路产生的电压经由二极管D4、电阻R18及稳压管D21和IC3组成的低电流恒流源电路产生的低电流至组合传感器(10)上的压力传感器P3000S102A的输入端,P3000S102A输出的压力电信号经由IC7、IC8及电阻R22—26组成的差动放大电路后,输出压力测量电信号至A/D转换的IN2脚;湿度、温度、压力测量电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后电信号输入至8031单片机中,并经8031处理后由其P10、P11、P12脚分别经三个与非门反相后输出继电器控制信号JDQ、电磁阀控制信号DCF及真空泵电机控制信号DNJ;其中JDQ电信号经光控晶体管T11耦合至三极管T8的基极和集电极之间,三极管T7的基极分别与三极管T8的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现刚
申请(专利权)人:崔现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