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3547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电芯,每个所述电芯包括:电芯本体,在所述电芯本体上具有正极耳和负极耳;电芯壳体,所述电芯本体封装在所述电芯壳体内,在所述电芯壳体上设有电连接片,所述电连接片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在所述电芯壳体上设有极柱组件,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中的一个与所述极柱组件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芯模组,可以优化电芯结构、简化工艺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方便后续的装配及成组过程,结构简单,综合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芯模组。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圆柱电池的电芯通常采用单电极设计,软包电池的电芯通常采用引出双极耳的设计,而方形铝壳电池的电芯通常采用正负双极柱设计,相对于圆柱电池及软包电池,由方形铝壳电池来构成模组比较容易。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方形铝壳电池,正极柱和负极柱一般以组件形式存在,结构复杂,正极柱组件和负极柱组件占电芯壳体成本的比重较大,从而造成综合成本偏高;除此之外,方形铝壳电池内的多个电芯通常需要焊接到汇流排上以进行电连接,零部件较多、工艺过程繁琐,进一步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成本,结构稳定性也较差,并且,由于电芯壳体的厚度和盖板的厚度较薄,在焊接时不仅要保证强度,还要控制焊接温度,从而增加了技术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可以优化电芯结构、简化工艺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方便后续的装配及成组过程,结构简单,综合成本较低。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电芯,每个所述电芯包括:电芯本体,在所述电芯本体上具有正极耳和负极耳;电芯壳体,所述电芯本体封装在所述电芯壳体内,在所述电芯壳体上设有电连接片,所述电连接片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在所述电芯壳体上设有极柱组件,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中的一个与所述极柱组件相连。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利用单极柱的设计替代了双极柱的设计,对电芯结构进行了优化,减少了极柱组件的数量,从而降低了由装配工艺和原材料所带来的成本,综合成本较低;同时,通过设在电芯壳体上的电连接片实现多个电芯之间的电连接,省去了汇流排,从而缩减了工艺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方便后续的装配及成组过程,结构简单、成本更低。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汇流排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芯壳体包括:电芯箱体,所述电芯箱体的至少一端为敞开端;电芯盖板,所述电芯盖板与所述敞开端相连以封闭所述电芯箱体,所述极柱组件设在所述电芯盖板上,所述极柱组件和所述电芯盖板之间通过第一保险件相连以在所述电芯本体和所述电芯盖板发生短路时切断电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柱组件包括:极柱本体和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夹设在所述极柱本体和所述电芯盖板之间以隔开所述极柱本体和所述电芯盖板。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片连接在所述电芯盖板上,和/或所述电连接片连接在所述电芯箱体上。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电连接片上设有第二保险件适于切断所连接的两个所述电芯之间的短接电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连接片形成为柔性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箱体被构造成为两端开口的框体结构,所述电芯盖板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电芯盖板分别连接在所述电芯盖板的两端以封闭所述电芯箱体。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对所述电芯箱体通过挤压、液压或辊压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电芯箱体上设有爆破泄压部,在所述爆破泄压部上设有爆破撕裂线适于在所述电芯箱体内的压力达到预定压力时发生爆破撕裂,在所述爆破泄压部的外边缘设有爆破边界线,所述爆破撕裂线位于所述爆破边界线内。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爆破边界线形成为曲率半径大于2mm的曲线段。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另一个视角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又一个视角的爆炸图;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的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的立体图;图11为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的爆炸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本体的立体图;图13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芯本体的立体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箱体的立体图;图15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箱体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电芯10、电连接片11、电芯本体100、正极耳110、负极耳120、电芯壳体200、电芯箱体210、爆破撕裂线211、爆破边界线212、电芯盖板220、极柱组件300、极柱本体310、外极柱311、连接柱312、绝缘件320。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图1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电芯10,每个电芯10均包括电芯本体100和电芯壳体200。具体而言,在电芯本体100上具有正极耳110和负极耳120。例如,电芯本体100可以为方形件,正极耳110和负极耳120可以同时设置在电芯本体100的同一侧,正极耳110和负极耳120也可以也分别设置在电芯本体100的不同侧。电芯本体100封装在电芯壳体200内,在电芯壳体200上设有电连接片11,电连接片11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电芯10。其中,对于电连接片11的具体结构形式,本技术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可以理解,电连接片11可以为块状、板状、长条状或线状等形状,只要电连接片11可以连接相邻的两个电芯10即可。在电芯壳体200上设有极柱组件300,正极耳110和负极耳120中的一个与极柱组件300相连。例如,极柱组件300的一部分位于电芯壳体200内且与正极耳110或者负极耳120相连,极柱组件300的另一部分穿过电芯壳体200并从电芯壳体200内伸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芯模组,利用单极柱的设计替代了双极柱的设计,对电芯结构进行了优化,减少了极柱组件的数量,从而降低了由装配工艺和原材料所带来的成本,综合成本较低;同时,通过设在电芯壳体200上的电连接片11实现多个电芯10之间的电连接,省去了汇流排,从而缩减了工艺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方便后续的装配及成组过程,结构简单、成本更低。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卷绕或者叠片的方式来构成电芯本体100,在电芯本体100的外侧包覆有绝缘层(未示出)。例如,可以对电芯本体100进行包膜、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电芯(10),每个所述电芯(10)包括:/n电芯本体(100),在所述电芯本体(100)上具有正极耳(110)和负极耳(120);/n电芯壳体(200),所述电芯本体(100)封装在所述电芯壳体(200)内,在所述电芯壳体(200)上设有电连接片(11),所述电连接片(11)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10),在所述电芯壳体(200)上设有极柱组件(300),所述正极耳(110)和所述负极耳(120)中的一个与所述极柱组件(300)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多个依次叠置的电芯(10),每个所述电芯(10)包括:
电芯本体(100),在所述电芯本体(100)上具有正极耳(110)和负极耳(120);
电芯壳体(200),所述电芯本体(100)封装在所述电芯壳体(200)内,在所述电芯壳体(200)上设有电连接片(11),所述电连接片(11)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10),在所述电芯壳体(200)上设有极柱组件(300),所述正极耳(110)和所述负极耳(120)中的一个与所述极柱组件(300)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壳体(200)包括:
电芯箱体(210),所述电芯箱体(210)的至少一端为敞开端;
电芯盖板(220),所述电芯盖板(220)与所述敞开端相连以封闭所述电芯箱体(210),所述极柱组件(300)设在所述电芯盖板(220)上,所述极柱组件(300)和所述电芯盖板(220)之间通过第一保险件相连以在所述电芯本体(100)和所述电芯盖板发生短路时切断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组件(300)包括:极柱本体(310)和绝缘件(320),所述绝缘件(320)夹设在所述极柱本体(310)和所述电芯盖板(220)之间以隔开所述极柱本体(310)和所述电芯盖板(22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凡多郑慧苗唐丽娟张海建赵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