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3295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显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光源为蓝光光源;导光件,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光源设于导光件的入光面一侧;红色转换层,包括红色转换材料,设于导光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位于光源的光路上;以及绿色转换层,包括绿色转换材料,设于导光件的出光面一侧;利用蓝光光源依次激发红色转换材料和绿色转换材料,利用蓝光、红光和绿光合成白光,白光具有高的色域,因而,该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中,可以使得显示装置具有高的色彩还原能力,显示画面具有高的对比度;基于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具有高的色彩还原能力,显示画面具有高的对比度,画面显示效果佳,用户体验效果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显示产品大多使用白光作为背光源,白光经过折射后从液晶面板出射。然而,目前的光源所发出的白光的色域低,导致显示画面的对比度低,显示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显示产品的背光源的色域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为蓝光光源;导光件,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入光面一侧;红色转换层,包括红色转换材料,设于所述导光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位于所述光源的光路上;以及绿色转换层,包括绿色转换材料,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出光面一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件为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相接,所述红色转换层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入光面上和/或与其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和/或与其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红色转换材料分设于各所述第一凹槽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呈阵列式分布,或者,所述第一凹槽呈条状且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依次并排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件为扩散板,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相对设置,所述红色转换层设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上设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红色转换材料分设于各所述第二凹槽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二凹槽呈阵列式分布,或者,所述第二凹槽呈条状且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依次并排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出光面一侧的光学膜片组,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多个光学功能膜片;所述绿色转换层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出光面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之间,或者,所述绿色转换层设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光学功能膜片之间,或者,所述绿色转换层嵌入任一所述光学功能膜片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至少三个所述光学功能膜片,三个所述光学功能膜片分别为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下扩散片、棱镜片和上扩散片;所述绿色转换层嵌入所述棱镜片内。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上述各实施例所说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绿色转换层的出光侧。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背光模组利用蓝光光源依次激发红色转换材料和绿色转换材料,利用蓝光、红光和绿光合成白光,白光具有高的色域,因而,该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中,可以使得显示装置具有高的色彩还原能力,显示画面具有高的对比度;基于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具有高的色彩还原能力,显示画面具有高的对比度,画面显示效果佳,用户体验效果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光转换关系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及其对应的光路示意图;图4是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图。图中标记的含义为:100-背光模组,1-光源,2-导光件,21-导光板,210-第一凹槽,22-扩散板,220-第二凹槽,3-红色转换层,30-红色转换材料,4-绿色转换层,5-光学膜片组,51-下扩散片,52-棱镜片,521-基层,5210-透明基材,522-微结构层,53-上扩散片,6-反射片,7-反射罩;200-显示装置,90-显示面板,91-前框,910-开口,92-后壳,93-胶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为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本技术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其包括至少一个光源1、导光件2、红色转换层3,以及绿色转换层4。其中,光源1为蓝光光源,用于发出蓝光(B),导光件2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光源1设于导光件2的入光面一侧,红色转换层3包括红色转换材料30,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5,红色转换层3设于导光件2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位于光源1的光路上,也即,红色转换材料30设置于导光件2的能够被光源1的蓝光照射到的表面上,红色转换材料30在蓝光的激发下能够将部分蓝光转换为红光(R),在导光件2的出光面之前,得到红光(R)和蓝光(B)的混合光;绿色转换层4包括绿色转换材料,其设于导光件2的出光面一侧,绿色转换材料在蓝光的激发下能够将部分蓝光转换为绿光(G),最终,得到由蓝光(B)、红光(R)和绿光(G)混合形成的白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用光源1发出的蓝光依次激发红色转换材料30和绿色转换材料,利用蓝光、红光和绿光合成白光,如此,白光具有高的色域,因而,该背光模组100应用于显示装置200(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7)中可以使得显示装置200具有高的色彩还原能力,显示画面具有高的对比度。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可以是侧入式背光模组。如图2和图3所示,导光件2为导光板21,导光板21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相接,光源1设于导光板21的侧面。红色转换层3可设于导光板21的入光面上,光源1发出的蓝光先照射到红色转换层3上,然后蓝光和红光同时进入导光板21内部;或者,红色转换层3设置在导光板21的与其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上,此时,该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反射片6,如图2所示,反射片6设于导光板21的与其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一侧,进入导光板21内部的蓝光在导光板21内反射、折射后从底面出射,并在反射片6的反射作用下重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为蓝光光源;/n导光件,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入光面一侧;/n红色转换层,包括红色转换材料,设于所述导光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位于所述光源的光路上;以及/n绿色转换层,包括绿色转换材料,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出光面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为蓝光光源;
导光件,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入光面一侧;
红色转换层,包括红色转换材料,设于所述导光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位于所述光源的光路上;以及
绿色转换层,包括绿色转换材料,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出光面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为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相接,所述红色转换层设于所述导光件的入光面上和/或与其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和/或与其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红色转换材料分设于各所述第一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呈阵列式分布,或者,所述第一凹槽呈条状且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依次并排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为扩散板,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和出光面相对设置,所述红色转换层设于所述扩散板的入光面上。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智勇何东洋蒋旭光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