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单元和背光模块;其中,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所述背光模块包括为主显示区提供光源的第一光源块和为所述功能附加区提供光源的第二光源块。通过在与电子元件相对的区域设置功能附加区,可以根据需求对功能附加区进行透明态和画面显示态的切换,可实现在不破坏屏幕完整性,又不引入新的机械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屏显示效果,同时对为功能附加区提供光照的第二光源块的位置进行设计,使得功能附加区在位于显示面板上任意位置时均具有良好的显示和透光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便携设备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高屏占比屏幕由于能给予用户更好视觉体验而成为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屏占比用于表示屏幕和手机前面板面积的相对比值,其反映了用户对于移动设备的视觉体验,如何实现100%的屏占比的显示效果是目前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但是对于手机等便携设备而言,除了显示屏幕以外,还需在前面板顶部位置放置一些电子元件如摄像头、闪光灯、光线传感器等,这些器件需要从面板正面采光,由于传统屏幕会对上述电子元件进行遮挡,目前行业内的普遍做法是将前面板做异形切割,裁剪掉部分屏幕以实现透光,以此保证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上述做法在破坏整块屏幕的完整性的同时,也始终无法做到100%屏占比的全面显示。另一种全面屏的解决方案是将电子元件如前置摄像头做到单独的机械模块上作为独立控制的部件,默认隐藏在机身内部,当用户有拍照、拍视频等需求的时候,摄像头会响应系统的指令自动弹出或手动滑出,即所谓“弹出式”或“滑盖式”设计。然而,受限于机械结构的因素,其摄像头弹出时间缓慢,其开启速度落后于传统意义的摄像头;其次由于机械结构受到装配工艺的影响,使得弹出功能模块与显示面板本体之间存在间隙,易受到外界粉末灰尘侵入,不能做到良好的防水防尘;再者弹出式设计其机械结构存在较高的故障率,滑盖式设计易于出现人为用力过大导致的排线损坏的问题,因此该方案仍影响了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因此,如何在不破坏屏幕完整性,又不引入新的机械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屏显示,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在不破坏屏幕完整性,又不引入新的机械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屏显示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单元,其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所述功能附加区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主显示区围绕;背光模块,其包括为主显示区提供光源的第一光源块和为所述功能附加区提供光源的第二光源块。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模块上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对应,所述第二光源块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通孔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源块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光源块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所述功能附加区位于所述显示单元的边缘处,所述第二光源块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侧部且靠近所述功能附加区。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模块包括背光板,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背光板上,所述第一光源块设置在所述背光板上靠近所述显示单元的边缘处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源块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源块包括灯板及设置在所述灯板上的至少一个光源。进一步的,所述灯板上设有多个光源,所述多个光源围绕所述第一通孔分布。进一步的,所述光源为LED或MiniLED灯珠。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源块包括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的环形光源。进一步的,所述功能附加区用于对应设置电子元件,且当电子元件不工作时,所述第二光源块为所述功能附加区提供光源,以使所述主显示区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均显示画面。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单元设置在所述背光模块上;所述显示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显示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背光模块之间的下偏光片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的上偏光片。进一步的,所述上偏光片与所述下偏光片上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对应的区域处均设置有第二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源块的光源包括RGB三色彩色光源、LED或MiniLED灯珠。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的显示面板。进一步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能附加区对应设置;当开启所述第二光源块时,所述电子元件不工作,所述功能附加区与所述主显示区均显示画面;当关闭所述第二光源块时,所述电子元件工作,所述功能附加区不显示画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与电子元件相对的区域设置功能附加区,可以根据需求对功能附加区进行透明态和画面显示态的切换,可实现在不破坏屏幕完整性,又不引入新的机械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屏显示效果,同时对为功能附加区提供光照的第二光源块的位置进行设计,使得功能附加区在位于显示面板上任意位置时均具有良好的显示和透光功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显示装置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显示装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第二背光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第二背光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四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四中第二背光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四中显示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四中显示装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四中显示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功能附加区呈圆形;图15为本技术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功能附加区呈矩形;图16为本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电子元件开启状态的显示效果俯视图;图17为本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电子元件关闭状态的显示效果俯视图。附图标记:10、显示单元;11、主显示区;12、功能附加区;13、第一基板;14、第二基板;15、液晶层;151、第一液晶层;152、第二液晶层;16、上偏光片;17、下偏光片;20、背光模块;21、第一背光区;22、第二背光区;221、透光区;222、光源区;223、透明照射区域;224、非透明照射区域;23、第一通孔;24、反射片;25、导光板;26、扩散片;27、背光板;30、电子元件;31、镜头;41、第一光源块;42、第二光源块;50、封装盖板;60、光学胶;70、第二通孔;80、分隔区;90、灯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n显示单元,其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所述功能附加区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主显示区围绕;/n背光模块,其包括为主显示区提供光源的第一光源块和为所述功能附加区提供光源的第二光源块。/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6 CN 2019102321207;20190327 CN 201910239505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单元,其包括主显示区和功能附加区,所述功能附加区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主显示区围绕;
背光模块,其包括为主显示区提供光源的第一光源块和为所述功能附加区提供光源的第二光源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上贯穿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功能附加区对应,所述第二光源块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通孔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块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光源块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加区位于所述显示单元的边缘处,所述第二光源块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侧部且靠近所述功能附加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背光板,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背光板上,所述第一光源块设置在所述背光板上靠近所述显示单元的边缘处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块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块包括灯板及设置在所述灯板上的至少一个光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上设有多个光源,所述多个光源围绕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新东,侯少军,王超,刘广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