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雪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2479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雪铲,包括车架、铲雪板,还包括有转向盒,铲雪板固定连接于转向盒,车架转动连接于转向盒,车架与转向盒之间设置有转向定位结构,转向定位结构使车架相对转向盒水平转动并定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方案利用新机械结构,当车架相对转向盒转动一定角度后,采用定位柱与定位孔定位配合的方式实现定位,具有调节较方便、定位性较好的效果;采用在车架与转向盒之间设置油缸的方式,调节过程方便、准确,可在油缸活塞杆行程的任意角度进行定位;采用R形销轴插入限位孔的方式对定位柱进行限位,当需要将定位柱拆卸下来时,仅需将R形销轴抽离即可,拆卸和安装较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雪铲
本技术涉及铲雪用品
,特别涉及一种雪铲。
技术介绍
道路积雪给交通和人们的出行、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困扰,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目前,我国主要的除雪方式有融雪除雪、人工除雪、机械除雪。每种除雪方式都有一定的好处和限制,融雪除雪这种除雪方式适用于雪量较少的情况,但是面对机场跑道、道路等大面积的积雪,其除雪效果较差,有时人们也采用人工铲雪的方式除雪,但是人工清除的费用高且效率低,影响交通通行秩序及行车安全,所以现在人们逐渐倾向采用在四轮摩托上安装雪铲,边前进边铲雪的方式进行除雪。现有公开号为CN10814962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推雪铲,包括推板总成、前支架和铰接架,前支架上固定设有水平设置的连接轴,推板总成通过连接轴活动连接在前支架上,推板总成的背部与前支架之间连接有弹簧,前支架通过竖直设置的销轴铰接在铰接架上。在铲雪时,推板总成上下左右的角度可调,适应不同路况道路的除雪要求。但上述推雪铲存在以下缺点:由于推板总成、前支架和铰接架上均未设置定位机构,当推板总成上下左右的角度调节后无法对推板总成进行定位,在铲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推板总成随意转动的现象,调节角度无法很好地控制,存在方向定位较差的问题,从而会影响铲雪过程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雪铲,采用在转向盒与车架之间设置转向定位装置,具有定位性较好、角度调节较方便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雪铲,包括车架、铲雪板,还包括有转向盒,铲雪板固定连接于转向盒,车架转动连接于转向盒,车架与转向盒之间设置有转向定位结构,转向定位结构使车架相对转向盒水平转动并定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将车架安装于四轮摩托底盘上,然后调节转向定位结构,使铲雪板随转向盒相对车架进行水平方向的转动,当铲雪板的角度调节至适当时,通过转向定位结构将其定位,在调节过程中角度调节较方便而且定位性较好。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车架设置有上安装块和下安装块,上安装块开设有上安装孔,下安装块开设有与上安装孔同轴的下安装孔,转向定位结构包括定位柱和若干定位孔,定位柱穿过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若干定位孔开设于转向盒,定位柱与定位孔定位配合;定位柱上设置有弹性件及与弹性件抵挡配合的抵挡件,弹性件使定位柱始终具有插入定位孔的运动趋势,当定位柱脱离定位孔时,弹性件在抵挡件的作用下被压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车架与铲雪板的相对角度进行调节时,将定位柱向上拉动使定位柱的下端脱离定位孔,此时抵挡件对弹性件进行压缩,将车架相对转向盒转动,当调节至适当角度时,松开定位柱,在弹性件和抵挡件的配合作用下,弹性件驱动定位柱下端穿过下安装孔并插入至对应的定位孔内进行定位,如此,在调节过程中仅需控制定位柱即可实现角度调节和定位的作用。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弹性件设置为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套设于定位柱上,复位弹簧的一端抵于上安装块,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于抵挡件。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抵挡件设置为R形销轴,定位柱侧壁开设有限位孔,R形销轴的一端穿过限位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定位柱从车架上拆卸下来时,仅需将R形销轴抽离限位孔,即可将定位柱从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中抽出,拆卸和安装较方便。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调节定位结构包括油缸,转向盒设置有第一铰接块,车架设置有第二铰接块,油缸的缸体铰接于第一铰接块/第二铰接块,油缸的活塞杆对应铰接于第二铰接块/第一铰接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车架与铲雪板的相对角度进行调节时,控制油缸开启,当油缸的活塞杆伸出或缩回时,油缸的缸体相对第一铰接块/第二铰接块转动,油缸的活塞杆相对第二铰接轴块/第一铰接块转动,此过程中,油缸即可带动铲雪板的一侧靠近或远离车架,从而实现水平方向的角度调节,当油缸停止运动后即实现自动定位,调节过程方便、准确,可在油缸活塞杆行程的任意角度进行定位。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转向盒包括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上固定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侧板,下固定板的两侧固定连接于两块侧板;上固定板开设有上连通孔,下固定板开设有与上连通孔同轴的下连通孔,上连通孔与下连通孔内转动连接有连接轴,车架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于转向盒。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若干定位孔开设于下固定板,若干定位孔以下连通孔为圆心呈弧形排列。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侧板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有折弯块,折弯块远离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鱼眼螺栓;铲雪板上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与鱼眼螺栓之间设置有拉簧,连接板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设置有紧固螺栓,侧板开设有贯穿孔,紧固螺栓穿过贯穿孔后与螺母配合将连接板固定连接于侧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下端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于侧板,连接板的上端通过拉簧进行固定,如此形成三角结构,稳定性较高。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侧板设置有偏心块,偏心块与连接板相抵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偏心块可对铲雪板的俯仰角度进行调节。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车架上靠近铲雪板的一端设置有U形挂钩,铲雪板的下边缘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下端设置有垫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U形挂钩上连接绳索并将绳索与四轮摩托的底座相连,在行进过程中不需要铲雪时,可通过拉动绳索将铲雪板提起,使其远离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铲雪板的磨损,此外,垫块也可减小铲雪板的磨损。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当车架相对转向盒转动一定角度后,采用定位柱与定位孔定位配合的方式实现定位,具有调节较方便、定位性较好的效果;2.采用在车架与转向盒之间设置油缸的方式,调节过程方便、准确,可在油缸活塞杆行程的任意角度进行定位;3.采用R形销轴插入限位孔的方式对定位柱进行限位,当需要将定位柱拆卸下来时,仅需将R形销轴抽离即可,拆卸和安装较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关系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各部分结构处于分离状态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其中铲雪板未示出。图3是实施例一的转向盒的整体结构关系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的转向盒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关系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关系示意图。图中:1、车架;11、上安装块;111、上安装孔;12、下安装块;121、下安装孔;13、第二铰接块;2、转向盒;21、上固定板;211、上连通孔;22、下固定板;221、下连通孔;222、定位孔;23、侧板;231、折弯块;232、贯穿孔;233、第一铰接块;24、连接轴;3、铲雪板;31、连接板;311、第一连接孔;312、第二连接孔;32、支撑杆;321、垫块;4、定位柱;41、横杆;42、复位弹簧;43、限位孔;44、R形销轴;5、鱼眼螺栓;51、拉簧;6、紧固螺栓;7、圆套;8、偏心块;9、U形挂钩;10、油缸。具体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雪铲,包括车架(1)、铲雪板(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转向盒(2),所述铲雪板(3)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盒(2),所述车架(1)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盒(2),所述车架(1)与所述转向盒(2)之间设置有转向定位结构,所述转向定位结构使所述车架(1)相对所述转向盒(2)水平转动并定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雪铲,包括车架(1)、铲雪板(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转向盒(2),所述铲雪板(3)固定连接于所述转向盒(2),所述车架(1)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向盒(2),所述车架(1)与所述转向盒(2)之间设置有转向定位结构,所述转向定位结构使所述车架(1)相对所述转向盒(2)水平转动并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雪铲,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设置有上安装块(11)和下安装块(12),所述上安装块(11)开设有上安装孔(111),所述下安装块(12)开设有与所述上安装孔(111)同轴的下安装孔(121),所述转向定位结构包括定位柱(4)和若干定位孔(222),所述定位柱(4)穿过所述上安装孔(111)和所述下安装孔(121),若干所述定位孔(222)开设于所述转向盒(2),所述定位柱(4)与所述定位孔(222)定位配合;所述定位柱(4)上设置有弹性件及与所述弹性件抵挡配合的抵挡件,所述弹性件使所述定位柱(4)始终具有插入所述定位孔(222)的运动趋势,当所述定位柱(4)脱离所述定位孔(222)时,所述弹性件在所述抵挡件的作用下被压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雪铲,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设置为复位弹簧(42),所述复位弹簧(42)套设于所述定位柱(4)上,所述复位弹簧(42)的一端抵于所述上安装块(11),所述复位弹簧(42)的另一端抵于所述抵挡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雪铲,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件设置为R形销轴(44),所述定位柱(4)侧壁开设有限位孔(43),所述R形销轴(44)的一端穿过所述限位孔(4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雪铲,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定位结构包括油缸(10),所述转向盒(2)设置有第一铰接块(233),所述车架(1)设置有第二铰接块(13),所述油缸(10)的缸体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块(233)/第二铰接块(13),所述油缸(10)的活塞杆对应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翀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顺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