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及隔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71787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及隔热系统,所述隔热系统包括钣金和隔热顶篷,隔热顶篷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靠汽车室内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层,所述基材层靠汽车室外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二加强层的与所述基材层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具有隔热功能且不透气的镀铝无纺布层,所述第一加强层的所述基材层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有面料层,所述钣金和隔热顶篷之间具有空气层,所述钣金、隔热顶篷和空气层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系统。上述汽车用隔热系统将车外热量阻隔至顶篷与钣金间的空气层中,同时镀铝无纺布层具有隔断空气作用,大幅度减少了传导至乘客舱中的热量。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保温隔热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及隔热系统
本技术属于汽车内饰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及隔热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顶篷安装于汽车顶部,可以起到隔热、隔音与美化的作用。在越来越追求高性能、环保型、节能型的时代,汽车的内饰与汽车的外形一样,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一个重要因素。汽车顶篷的隔热性是指在夏季阻隔外部的热量,防止车内温度过高,在冬季保持车内温度,阻止车内温度散发过快。近几年来,人们对汽车顶篷的隔热性能提升的要求尤为突出,尤其是针对电动汽车,因为在电动汽车行驶中,70%的电池能量用于汽车行驶中,30%用于电器空调。提高其隔热性能则将降低空调能耗,以使电池能量更多地用于汽车行驶中,增加其续航里程。同时也改善了乘客舱内人体感受,提升了驾乘舒适性。因此,在人们对汽车内饰件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提高汽车顶篷的隔热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用隔热顶篷隔热性能差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隔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用隔热顶篷隔热性能差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其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靠汽车室内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层,所述基材层靠汽车室外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二加强层的与所述基材层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具有隔热功能且不透气的镀铝无纺布层,所述第一加强层的所述基材层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有面料层。特别地,所述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均通过胶黏剂设置于基材层上。特别地,所述基材层采用PU半硬泡板,厚度为8㎜~10㎜,每立方米的重量为22㎏~32㎏。特别地,所述镀铝无纺布层通过胶黏剂直接粘接于第二加强层上,所述面料层通过胶黏剂粘接于第一加强层上。特别地,所述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均采用玻纤板,所述第一加强层每平方米的重量为70g~200g,所述第二加强层每平方米的重量为100g~200g。特别地,所述面料层通过胶黏剂设置于第一加强层上,且所述面料层的厚度为1㎜~3㎜,每平方米的重量为200g~300g。特别地,所述面料层与第一加强层之间通过胶黏剂还设置有无纺布层。一种汽车用隔热系统,其包括钣金和隔热顶篷,所述隔热顶篷采用上述结构的汽车用隔热顶篷,所述隔热顶篷设置于所述钣金的汽车室内侧且其镀铝无纺布层朝上,所述钣金和隔热顶篷之间具有空气层,所述钣金、隔热顶篷和空气层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系统。特别地,所述空气层的高度为6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汽车用隔热顶篷及隔热系统在靠汽车室外的一侧设置有镀铝无纺布层,将车外热量阻隔至顶篷与钣金间的空气层中,顶篷与钣金及其空气层形成一个密闭隔热系统,热量储存在此系统中,同时镀铝无纺布层具有隔断空气作用,大幅度减少了传导至乘客舱中的热量。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和保温隔热效果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用隔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汽车用隔热系统的隔热顶篷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汽车用隔热系统的隔热顶篷的剖面图。图中:1、汽车钣金;2、隔热顶篷;20、基材层;21、第一加强层;22、第二加强层;23、粘接层;24、镀铝无纺布层;25、面料层;26、无纺布层;3、空气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该隔热顶篷为湿法一步法顶篷结构,其包括基材层20,基材层20采用PU半硬泡板,厚度为8㎜~10㎜,优选8㎜、9㎜和10㎜;每立方米的重量为22㎏~32㎏,优选22㎏、26㎏、30㎏和32㎏;基材层20靠汽车室内侧的表面上通过粘接层23设置有第一加强层21,第一加强层21采用玻纤板,其每平方米的重量为70g~200g,优选70g、100g、130g、160g和200g;基材层20靠汽车室外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加强层22,第二加强层22采用玻纤板,第二加强层22每平方米的重量为100g~200g,优选100g、150g和200g;第二加强层22的与所述基材层20相反一侧的表面通过粘接层23设置有具有隔热功能且不透气的镀铝无纺布层23,第一加强层21的所述基材层20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有面料层25,面料层25通过粘接层23设置于第一加强层21上,且面料层25的厚度为1㎜~3㎜,每平方米的重量为200g~300g。上述粘接层23的胶黏剂采用MDI胶、PUR胶、水性胶或溶剂胶的任一种。采用上述隔热顶篷的汽车用隔热系统,包括汽车钣金1和隔热顶篷2,隔热顶篷2设置于汽车钣金1的汽车室内侧且其镀铝无纺布层24朝上,汽车钣金1和隔热顶篷2之间形成有空气层3,空气层3的高度为60㎜,汽车钣金1、隔热顶篷2和空气层3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系统。镀铝无纺布层24将车外热量阻隔至隔热顶篷2与汽车钣金1间的空气层3中,隔热顶篷2与汽车钣金1及其空气层3形成一个密闭隔热系统,热量储存在此系统中,同时镀铝无纺布层24具有隔断空气作用,大幅度减少了传导至乘客舱中的热量。请参阅图3所示,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汽车用隔热系统的隔热顶篷的剖面图。本实施例中,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该隔热顶篷为湿法两步法顶篷结构,其在结构上与湿法一步法顶篷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面料层25与第一加强层21之间通过粘接层23还设置有无纺布层26,粘接层23的胶黏剂采用MDI胶、PUR胶、水性胶或溶剂胶的任一种。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技术不受上述事例限制,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其包括基材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靠汽车室内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层,所述基材层靠汽车室外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二加强层的与所述基材层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具有隔热功能且不透气的镀铝无纺布层,所述第一加强层的所述基材层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有面料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隔热顶篷,其包括基材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靠汽车室内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层,所述基材层靠汽车室外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二加强层的与所述基材层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具有隔热功能且不透气的镀铝无纺布层,所述第一加强层的所述基材层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有面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隔热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均通过胶黏剂设置于基材层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隔热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采用PU半硬泡板,厚度为8㎜~10㎜,每立方米的重量为22㎏~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隔热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铝无纺布层通过胶黏剂直接粘接于第二加强层上,所述面料层通过胶黏剂粘接于第一加强层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隔热顶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奇曾凤夏旭晨井口正博久保田笃严振诒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吉兴汽车声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