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71285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针对现有3D打印系统,在密封箱体(1)中成型缸(3)的两侧分设A粉料缸(4)与B粉料缸(5),配合分别对应各粉料缸设计的刮刀系统,结合激光装置(2),实现两种粉料之间的交替3D打印,同时,在A粉料缸(4)、B粉料缸(5)分别与成型缸(3)之间的位置,再引入A料收集缸(6)、B料收集缸(7),通过刮刀系统中刮刀(12)将相应粉料缸中粉料刮向成型缸(3)中后,能够将多余的粉料刮至相应的粉料收集缸中,实现了多余粉料的回收,使得各层次3D打印后的粉料不产生混杂,可用于二次使用,汲取两种粉料的优点,有效提升成型材料的金属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属于3D打印系统

技术介绍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的快速成型技术,运用粉料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眼下3D打印技术多数停留在单种粉料成型的工艺条件下,在打印过程中不同的粉料实用于不同工艺参数,尤其是金属粉料在特定的工艺参数下才能有效地实现烧结成型,混合后的金属粉料工艺参数极难找寻,然而不同材料具备不同的金属性能,现有3D打印装置未能实现不同材料的同时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能够实现两种粉料之间的交替3D打印,同时3D打印后的粉料不产生混杂,可用于二次使用,能够汲取两种粉料的优点,有效提升成型材料的金属性能。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密封箱体、激光装置、A刮刀系统、B刮刀系统、成型缸、A粉料缸、B粉料缸、A料收集缸、B料收集缸,以及分别设置于各个缸内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其中,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各个缸分别以竖直姿态位于密封箱体的下方,A粉料缸、B料收集缸、成型缸、A料收集缸、B粉料缸依次沿直线排列分布、以其顶面敞开口竖直向上固定对接密封箱体的外底面,密封箱体底面上分别对应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口的位置、分别设置贯穿底面两侧的通孔,各通孔的口径分别与相对应位置所接缸的顶面敞开口的口径相适应,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口分别与密封箱体底面上相对应位置通孔相对接;各个缸内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由控制模块分别控制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的平台在对应缸内上下移动;密封箱体顶面在竖直方向上与成型缸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设置贯穿顶面两侧的通孔,激光装置位于密封箱体顶面上方,且激光装置的激光端对接密封箱体顶面上的通孔,控制模块与激光装置相连接、对其进行控制;A刮刀系统的结构与B刮刀系统的结构彼此相同,各刮刀系统分布均包括安装模块、安装板、滑轨、电控滑座、刮刀;A刮刀系统中的安装模块与B刮刀系统中的安装模块设置于密封箱体内壁、对应各个缸所排列直线的其中一侧,各刮刀系统中的安装板分别安装于对应安装模块上、面向各个缸的侧壁上;各刮刀系统中的滑轨分别以水平姿态设置于对应安装板上、面向各个缸的侧壁上,且各个滑轨方向均与各个缸所排直线方向相平行;各刮刀系统中的电控滑座分别活动设置于对应滑轨上,控制模块分别与各电控滑座相连接、分别对其进行控制,各电控滑座分别在控制模块控制下、在其所设滑轨上移动;A刮刀系统中电控滑座在其所设滑轨上的起始位置、位于A粉料缸背向其余各缸的一侧,B刮刀系统中电控滑座在其所设滑轨上的起始位置、位于B粉料缸背向其余各缸的一侧;各刮刀系统中刮刀的基座分别对接对应电控滑座上,各刮刀的刀片与密封箱体内底面相平行、并保持预设间距间隙,各刮刀分别随所连电控滑座的移动而移动,且各刮刀的刀片移动路径所在直线与各缸所排列直线相平行,以及各刮刀的刀片所在直线与其移动路径相垂直,A刮刀系统中刮刀的刀片移动区域覆盖A粉料缸、B料收集缸、成型缸、A料收集缸,B刮刀系统中刮刀的刀片移动区域覆盖B料收集缸、成型缸、A料收集缸、B粉料缸。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结构彼此相同的A吸附系统和B吸附系统,各吸附系统分别均包括吸附装置、清除管路、XY双轴二维机床;各吸附系统中的XY双轴二维机床分别设置于密封箱体内壁、对应各个缸所排列直线背向各刮刀系统中安装模块的另一侧,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XY双轴二维机床相连接、对其进行控制,实现各XY双轴二维机床上移动端的移动控制;各吸附系统的吸附装置均设置于所述密封箱体的外部,各吸附系统中清除管路的其中一端分别对接对应吸附装置的吸入口,各清除管路的另一端分别穿过密封箱体顶面、置于密封箱体内部,定义各清除管路上位于密封箱体内部的端部为吸附口,各清除管路上的吸附口分别对接于对应XY双轴二维机床的移动端,各清除管路上的吸附口与密封箱体内底面保持预设间距间隙,且各清除管路上的吸附口随其所连XY双轴二维机床上移动端的移动而移动,A吸附系统中清除管路上吸附口的移动区域覆盖A粉料缸、B料收集缸、成型缸、A料收集缸,B吸附系统中清除管路上吸附口的移动区域覆盖B料收集缸、成型缸、A料收集缸、B粉料缸。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吸气净化装置和至少一根吸气管道,所述密封箱体内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贯穿内外空间的排气孔,排气孔的数量与吸气管道的数量相等,且各根吸气管道分别与各个排气孔彼此一一对应;吸气净化装置置于密封箱体的外部,各根吸气管道上的其中一端对接于吸气净化装置上的进气口,各根吸气管道的另一端分别对接密封箱体上对应的排气孔,所述控制模块与吸气净化装置相连接、对其进行控制,吸气净化装置工作,经其所连各根吸气管道对密封箱体内部进行吸气操作。本技术所述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所设计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针对现有3D打印系统,在密封箱体中成型缸的两侧分设A粉料缸与B粉料缸,配合分别对应各粉料缸设计的刮刀系统,结合激光装置,实现两种粉料之间的交替3D打印,同时,在A粉料缸、B粉料缸分别与成型缸之间的位置,再引入A料收集缸、B料收集缸,通过刮刀系统中刮刀将相应粉料缸中粉料刮向成型缸中后,能够将多余的粉料刮至相应的粉料收集缸中,实现了多余粉料的回收,使得各层次3D打印后的粉料不产生混杂,可用于二次使用,汲取两种粉料的优点,有效提升成型材料的金属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设计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设计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设计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其中,0.控制模块,1.密封箱体,2.激光装置,3.成型缸,4.A粉料缸,5.B粉料缸,6.A料收集缸,7.B料收集缸,8.安装模块,9.安装板,10.滑轨,11.电控滑座,12.刮刀,13.吸附装置,14.清除管路,15.XY双轴二维机床,16.吸附口,17.吸气净化装置,18.吸气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实际应用当中,具体包括控制模块0、密封箱体1、激光装置2、A刮刀系统、B刮刀系统、A吸附系统、B吸附系统、吸气净化装置17、至少一根吸气管道18、成型缸3、A粉料缸4、B粉料缸5、A料收集缸6、B料收集缸7,以及分别设置于各个缸内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其中,如图1至图3所示,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各个缸分别以竖直姿态位于密封箱体1的下方,A粉料缸4、B料收集缸7、成型缸3、A料收集缸6、B粉料缸5依次沿直线排列分布、以其顶面敞开口竖直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0)、密封箱体(1)、激光装置(2)、A刮刀系统、B刮刀系统、成型缸(3)、A粉料缸(4)、B粉料缸(5)、A料收集缸(6)、B料收集缸(7),以及分别设置于各个缸内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n其中,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各个缸分别以竖直姿态位于密封箱体(1)的下方,A粉料缸(4)、B料收集缸(7)、成型缸(3)、A料收集缸(6)、B粉料缸(5)依次沿直线排列分布、以其顶面敞开口竖直向上固定对接密封箱体(1)的外底面,密封箱体(1)底面上分别对应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口的位置、分别设置贯穿底面两侧的通孔,各通孔的口径分别与相对应位置所接缸的顶面敞开口的口径相适应,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口分别与密封箱体(1)底面上相对应位置通孔相对接;各个缸内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分别与控制模块(0)相连接,由控制模块(0)分别控制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的平台在对应缸内上下移动;/n密封箱体(1)顶面在竖直方向上与成型缸(3)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设置贯穿顶面两侧的通孔,激光装置(2)位于密封箱体(1)顶面上方,且激光装置(2)的激光端对接密封箱体(1)顶面上的通孔,控制模块(0)与激光装置(2)相连接、对其进行控制;/nA刮刀系统的结构与B刮刀系统的结构彼此相同,各刮刀系统分布均包括安装模块(8)、安装板(9)、滑轨(10)、电控滑座(11)、刮刀(12);A刮刀系统中的安装模块(8)与B刮刀系统中的安装模块(8)设置于密封箱体(1)内壁、对应各个缸所排列直线的其中一侧,各刮刀系统中的安装板(9)分别安装于对应安装模块(8)上、面向各个缸的侧壁上;各刮刀系统中的滑轨(10)分别以水平姿态设置于对应安装板(9)上、面向各个缸的侧壁上,且各个滑轨(10)方向均与各个缸所排直线方向相平行;各刮刀系统中的电控滑座(11)分别活动设置于对应滑轨(10)上,控制模块(0)分别与各电控滑座(11)相连接、分别对其进行控制,各电控滑座(11)分别在控制模块(0)控制下、在其所设滑轨(10)上移动;A刮刀系统中电控滑座(11)在其所设滑轨(10)上的起始位置、位于A粉料缸(4)背向其余各缸的一侧,B刮刀系统中电控滑座(11)在其所设滑轨(10)上的起始位置、位于B粉料缸(5)背向其余各缸的一侧;各刮刀系统中刮刀(12)的基座分别对接对应电控滑座(11)上,各刮刀(12)的刀片与密封箱体(1)内底面相平行、并保持预设间距间隙,各刮刀(12)分别随所连电控滑座(11)的移动而移动,且各刮刀(12)的刀片移动路径所在直线与各缸所排列直线相平行,以及各刮刀(12)的刀片所在直线与其移动路径相垂直,A刮刀系统中刮刀(12)的刀片移动区域覆盖A粉料缸(4)、B料收集缸(7)、成型缸(3)、A料收集缸(6),B刮刀系统中刮刀(12)的刀片移动区域覆盖B料收集缸(7)、成型缸(3)、A料收集缸(6)、B粉料缸(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3D打印的双粉料混合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0)、密封箱体(1)、激光装置(2)、A刮刀系统、B刮刀系统、成型缸(3)、A粉料缸(4)、B粉料缸(5)、A料收集缸(6)、B料收集缸(7),以及分别设置于各个缸内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
其中,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各个缸分别以竖直姿态位于密封箱体(1)的下方,A粉料缸(4)、B料收集缸(7)、成型缸(3)、A料收集缸(6)、B粉料缸(5)依次沿直线排列分布、以其顶面敞开口竖直向上固定对接密封箱体(1)的外底面,密封箱体(1)底面上分别对应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口的位置、分别设置贯穿底面两侧的通孔,各通孔的口径分别与相对应位置所接缸的顶面敞开口的口径相适应,各个缸的顶面敞开口分别与密封箱体(1)底面上相对应位置通孔相对接;各个缸内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分别与控制模块(0)相连接,由控制模块(0)分别控制各电控升降平台装置的平台在对应缸内上下移动;
密封箱体(1)顶面在竖直方向上与成型缸(3)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设置贯穿顶面两侧的通孔,激光装置(2)位于密封箱体(1)顶面上方,且激光装置(2)的激光端对接密封箱体(1)顶面上的通孔,控制模块(0)与激光装置(2)相连接、对其进行控制;
A刮刀系统的结构与B刮刀系统的结构彼此相同,各刮刀系统分布均包括安装模块(8)、安装板(9)、滑轨(10)、电控滑座(11)、刮刀(12);A刮刀系统中的安装模块(8)与B刮刀系统中的安装模块(8)设置于密封箱体(1)内壁、对应各个缸所排列直线的其中一侧,各刮刀系统中的安装板(9)分别安装于对应安装模块(8)上、面向各个缸的侧壁上;各刮刀系统中的滑轨(10)分别以水平姿态设置于对应安装板(9)上、面向各个缸的侧壁上,且各个滑轨(10)方向均与各个缸所排直线方向相平行;各刮刀系统中的电控滑座(11)分别活动设置于对应滑轨(10)上,控制模块(0)分别与各电控滑座(11)相连接、分别对其进行控制,各电控滑座(11)分别在控制模块(0)控制下、在其所设滑轨(10)上移动;A刮刀系统中电控滑座(11)在其所设滑轨(10)上的起始位置、位于A粉料缸(4)背向其余各缸的一侧,B刮刀系统中电控滑座(11)在其所设滑轨(10)上的起始位置、位于B粉料缸(5)背向其余各缸的一侧;各刮刀系统中刮刀(12)的基座分别对接对应电控滑座(11)上,各刮刀(12)的刀片与密封箱体(1)内底面相平行、并保持预设间距间隙,各刮刀(12)分别随所连电控滑座(11)的移动而移动,且各刮刀(12)的刀片移动路径所在直线与各缸所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宗军王林鲁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精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筑梦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