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清洗的反应釜,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包括:设置在所述釜体内侧壁的第一调温管、设置在所述釜体外侧壁的第二调温管;所述第一调温管和所述第二调温管均沿所述釜体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调温管、所述第二调温管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由于所述釜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均设置有调温管,内侧壁上的调温管与外侧壁上的调温管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互不重叠,使得调温管容易清洗,也不会妨碍釜体的清洗。调温管还可以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增加釜体的强度,防止釜体裂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清洗的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清洗的反应釜。
技术介绍
在现当代化工行业或食品,制药行业等行业中经常需要在压力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才发生反应,通常温度高于常温,不论是反应时,还是在釜体反应后冷却时,需要对釜体的温度进行有效调控,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通过调温管2对釜体1进行调温,调温管1是类似于弹簧螺旋的管,管内填充有加热油或冷却水,这种调温管1靠近釜体1内壁设置,通常调温管1上沾有反应物,调温管1与釜体1内壁相对一侧难以清洗干净,而且调温管1也挡柱了釜体1内壁,釜体1内壁也无法彻底清洗干净。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便于清洗的反应釜,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釜体的难以清洗的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包括:釜体、设置在所述釜体内侧壁的第一调温管、设置在所述釜体外侧壁的第二调温管;所述第一调温管和所述第二调温管均沿所述釜体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调温管、所述第二调温管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中,所述第一调温管、所述第二调温管的纵截面均为圆弧;所述第一调温管的圆弧的下端和所述第二调温管的圆弧的上端相对设置。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中,所述第一调温管的纵截面为劣弧,所述第二调温管的纵截面为优弧。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中,所述第一调温管与所述釜体内侧壁圆滑过渡。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中,所述第一调温管和所述第二调温管采用螺旋方向相同的螺旋管。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中,所述釜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调温管的两端连通。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中,所述第一调温管、第二调温管内均设置有阀门。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中,所述釜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中,还包括:沿所述釜体轴线方向设置的搅拌轴、设置在所述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所述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中,所述搅拌叶片自所述釜体的中心至所述釜体内侧壁向下倾斜。有益效果:由于所述釜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均设置有调温管,内侧壁上的第一调温管与外侧壁上的第二调温管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互不重叠,使得调温管容易清洗,也不会妨碍釜体的清洗。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便于清洗的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便于清洗的反应釜的第一调温管、第二调温管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2描述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便于清洗的反应釜。请参阅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包括:釜体11、设置在所述釜体11内侧壁的第一调温管13、设置在所述釜体11外侧壁的第二调温管12;所述第一调温管13和所述第二调温管12均沿所述釜体11侧壁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调温管13、所述第二调温管12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这里的间隔设置是指在纵截面上,第一调温管13的下端和第二调温管12的上端之间具有间距,间距最小值为0,也就是说,第一调温管13的下端和第二调温管12的上端相对设置。第一调温管13和第二调温管12除了实现调温,还可以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增加釜体11的强度,防止釜体11裂开。值得说明的是,内侧壁上的调温管与外侧壁上的调温管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互不重叠,使得调温管容易清洗,也不会妨碍釜体的清洗。在所述釜体11运行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压力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才发生反应,大部分的反应是放热或吸热的过程,所以在反应的过程要对过程中的放出或需要供给的热量要进行交换,如果在釜体11侧壁上设置调温管,所述釜体11侧壁与外界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较小,造成所述釜体11的调温速度慢,如果反应热或反应所需的热量不能及时的带走或不能及时的供应,反应效率和主反应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方案中,所述釜体11侧壁上交替设置有所述第一调温管13、所述第二调温管12,在对釜体11进行冷却时,可以同时在所述第一调温管13、所述第二调温管12中加入冷却剂(例如冷却水),所述第一调温管13、所述第二调温管12周向设置在所述釜体11侧壁上,层层覆盖所述釜体11侧壁,使得所述釜体11侧壁上没有覆盖调温管的区域面积很小,釜体11内的反应物与所述第一调温管13、所述第二调温管12充分接触,所述釜体11的散热均匀,散热速度较快。当然在对釜体11进行加热时,可以同时在所述第一调温管13、所述第二调温管12中加入加温油,可实现均匀快速加热。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调温管13、所述第二调温管12的纵截面均为圆弧;所述第一调温管13的圆弧的下端和所述第二调温管12的圆弧的上端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一调温管13的圆弧和第二调温管12的圆弧形成S形。所述第一调温管13与所述釜体11内侧壁圆滑过渡。本方案中,所述釜体11中发生的反应通常对反应物的浓度、组分等要求会较高,所以每次使用所述釜体11后需要对其进行清洗,以免上次使用所述釜体11后有杂质残留在所述釜体11内,影响本次反应的发生,所述第一调温管13的纵截面设置为圆弧形,并且所述第一调温管13与所述釜体11内侧壁连接处设置为圆滑过渡连接,使得整个所述釜体11内侧壁形成圆滑的波浪面,便于对所述釜体11的内侧壁清洗,为在所述釜体11中发生的反应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釜体11内侧壁的相邻两个第一调温管13之间是间隔设置的(即至少相隔一个第二调温管12的距离),反应物或杂质不会残留在相邻两个第一调温管13之间,进一步便于釜体11内侧壁的清洗,采用高压水枪可以很容易清洗掉釜体11内壁的反应物或杂质。在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调温管13的纵截面为劣弧,所述第二调温管12的纵截面为优弧。在本方案中,由于需要对所述釜体11内侧壁进行清洗,将所述第一调温管13的纵截面设置为劣弧,加大所述第一调温管13与所述釜体11内侧壁之间的角度,避免所述第一调温管13与所述釜体11内侧壁之间的角度过小而杂质于其中难以清理;由于所述第二调温管12设置在所述釜体11的外侧壁,无需对所述釜体11的外侧壁进行清理,可以设置所述第二调温管12的纵截面为优弧,加大所述第二调温管12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流至所述第二调温管12末端,因冷却釜体11后温度升高的冷却剂被外界空气冷却,降温后的冷却剂能够继续对所述釜体11内的反应物进行冷却,提高所述釜体11调温装置的调温速度。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温管13和所述第二调温管12采用螺旋方向相同的螺旋管。在本方案中,所述第一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设置在所述釜体内侧壁的第一调温管、设置在所述釜体外侧壁的第二调温管;所述第一调温管和所述第二调温管均沿所述釜体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调温管、所述第二调温管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设置在所述釜体内侧壁的第一调温管、设置在所述釜体外侧壁的第二调温管;所述第一调温管和所述第二调温管均沿所述釜体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调温管、所述第二调温管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温管、所述第二调温管的纵截面均为圆弧;所述第一调温管的圆弧的下端和所述第二调温管的圆弧的上端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温管的纵截面为劣弧,所述第二调温管的纵截面为优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温管与所述釜体内侧壁圆滑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清洗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温管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日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荣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