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0972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13
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托架,托架上方设置有固定合成反应釜的卡箍;所述的支撑杆设置有两个通孔,卡箍的一端通过螺栓穿过支撑杆的通孔与其固定,另一端设置为自由端;所述的卡箍内表面设置有两道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橡胶衬垫;卡箍的自由端设置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内设置有螺柱,螺柱的一端伸出螺母,并通过旋转螺母调节螺柱伸出的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稳定性好,便于拆卸,适用范围广;卡箍与托架相配合,安全性能高,避免合成反应釜掉落或倾倒,增大了合成反应釜与固定装置的接触面积,减少局部支承力,同时延长了固定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合成反应釜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实验室用合成反应釜,同时连接有搅拌棒,滴加管,冷凝管,温度计,方孔管;由于体积比较小,仅自身固定不稳,需要配套有固定装置;而现有技术的实验室用合成反应釜的固定装置功能单一,一个固定装置只能用于同一口径及高度的合成反应釜,不可调节,拆卸不方便,固定夹长时间使用会导致失去弹性,从而导致不能稳定固定合成反应釜,影响其操作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的技术要求,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上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托架,托架上方设置有固定合成反应釜的卡箍;所述的支撑杆设置有两个通孔,卡箍的一端通过螺栓穿过支撑杆的通孔与其固定,另一端设置为自由端;所述的卡箍内表面设置有两道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橡胶衬垫;卡箍的自由端设置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内设置有螺柱,螺柱的一端伸出螺母,并通过旋转螺母调节螺柱伸出的长度。优选的:所述的支撑杆下端设置有螺纹,底板上设置有与支撑杆相配合的螺纹孔a。优选的:所述的凹槽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的橡胶衬垫表面设置有尖角凸起,相邻的尖角凸起之间的间距相等。优选的:所述的螺母头部设置为倒锥形,头部中间设置有矩形通孔。优选的:所述的托架端部设置有卡套,卡套右侧设置有通长开口。优选的:所述的底板通过真空吸合固定在工作台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与传统结构相比:支撑杆上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托架,可以调节其高度,适应不同高度的合成反应釜;托架上方设置有固定合成反应釜的卡箍,通过其自由端的螺母、螺柱可以调节卡箍的口径,以适用于不同直径的合成反应釜;所述的支撑杆设置有两个通孔,卡箍的一端通过螺栓穿过支撑杆的通孔与其固定,拆卸安装方便,节约空间;所述的卡箍内表面设置有两道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橡胶衬垫;对合成反应釜的夹持部位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夹痕损伤;本技术结构紧凑,稳定性好,便于拆卸,适用范围广;卡箍与托架相配合,安全性能高,避免合成反应釜掉落或倾倒,增大了合成反应釜与固定装置的接触面积,减少局部支承力,同时延长了固定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卡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示意图;在图中:1.底板;2.支撑杆;3.托架;4.卡箍;5.螺栓;6.凹槽;7.橡胶衬垫;8.螺纹通孔;9.螺柱;10.螺母;11.螺纹孔a;12.尖角凸起;13.卡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在附图中: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支撑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2上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托架3,托架3上方设置有固定合成反应釜的卡箍4;所述的支撑杆2设置有两个通孔,卡箍4的一端通过螺栓5穿过支撑杆2的通孔与支撑杆2连接固定,另一端设置为自由端;所述的卡箍4内表面设置有两道凹槽6,凹槽6内设置有橡胶衬垫7;卡箍4的自由端设置有螺纹通孔8,螺纹通孔8内设置有螺柱9,螺柱9的一端伸出螺母10,并通过旋转螺母10调节螺柱9伸出的长度。所述的支撑杆2下端设置有螺纹,底板1上设置有与支撑杆2相配合的螺纹孔a11;所述的凹槽6对称设置;所述的橡胶衬垫7表面设置有尖角凸起12,相邻的尖角凸起12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的螺母10头部设置为倒锥形,头部中间设置有矩形通孔;所述的托架3端部设置有卡套13,卡套13右侧设置有通长开口;所述的底板1通过真空吸合固定在工作台上。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安装时,首先将支撑杆与底板的螺纹孔a配合拧紧,然后将托架套在支撑杆上,托架的卡套与支撑杆之间为紧密配合;接着将卡箍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杆上,拧松卡箍的螺柱螺母,使合成反应釜的颈部放置在卡箍中间,收紧卡箍,再调节托架的位置,使托架与反应合成釜的底部接触;对反应合成釜起到了支承作用,卡箍与托架相配合,增加了固定装置的受力面积,减少卡箍的集中受力,提高了固定装置的安全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该卡箍适用于口径为20-60mm,高度为200mm以下的合成反应釜。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描述,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支撑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2)上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托架(3),托架(3)上方设置有固定合成反应釜的卡箍(4);所述的支撑杆(2)设置有两个通孔,卡箍(4)的一端通过螺栓(5)穿过支撑杆(2)的通孔与支撑杆(2)连接固定,另一端设置为自由端;所述的卡箍(4)内表面设置有两道凹槽(6),凹槽(6)内设置有橡胶衬垫(7);卡箍(4)的自由端设置有螺纹通孔(8),螺纹通孔(8)内设置有螺柱(9),螺柱(9)的一端伸出螺母(10),并通过旋转螺母(10)调节螺柱(9)伸出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支撑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2)上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托架(3),托架(3)上方设置有固定合成反应釜的卡箍(4);所述的支撑杆(2)设置有两个通孔,卡箍(4)的一端通过螺栓(5)穿过支撑杆(2)的通孔与支撑杆(2)连接固定,另一端设置为自由端;所述的卡箍(4)内表面设置有两道凹槽(6),凹槽(6)内设置有橡胶衬垫(7);卡箍(4)的自由端设置有螺纹通孔(8),螺纹通孔(8)内设置有螺柱(9),螺柱(9)的一端伸出螺母(10),并通过旋转螺母(10)调节螺柱(9)伸出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合成反应釜用便携式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杆(2)下端设置有螺纹,底板(1)上设置有与支撑杆(2)相配合的螺纹孔a(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阳生丁宇陈金坤郑宏开朱亚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凯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