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旋流沉砂池,所述沉砂池从上至下依次由空气管、排砂系统、沉砂区、驱动装置和砂斗连接而成,所述排砂系统包括排砂管及砂提升管,通过空气管进入的压缩空气在沉砂区内由驱动装置带动沉砂转动,沉砂经砂提升管提升至排砂管中排出,砂提升管道从沉砂区池体到达砂斗内部,在沉砂区还设有沉砂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沉砂区池壁与沉砂筒间水流状态由紊流改变为流体分层且流动互不混合的层流状态,并同时形成帮助砂粒沉降的下向流,降低水流的阻力,有利于砂粒沉降,提高沉砂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旋流沉砂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旋流沉砂池。
技术介绍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进行改造,2020年底前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在迁移、流动和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混入泥砂。污水中的砂如果不预先沉降分离去除,则会影响污水处理厂后续处理设备的运行。最主要的是磨损机泵、堵塞管网,干扰甚至破坏生化处理工艺过程。沉砂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粒径大于0.2mm,密度大于2.65t/立方米的砂粒,以保护管道、阀门等设施免受磨损和阻塞。现有技术中的旋流沉砂池系统采用强制涡流原理达到砂粒沉降的目的,原水进入平直的进水渠道后成直线流动,将进水的紊动减至最低,进水渠的末端为一个斜面,沿池底部周边切线方向进入池中,形成沿池壁的平面旋流,该旋流流态产生的离心力产生附壁效应,使砂粒贴向池壁,并借重力落向池底。旋流沉砂池运行时,由于所受离心力不同,相对密度较大的砂粒被甩向池壁,池壁在此过程中逐渐受到砂粒的磨损,池壁出现一道道划痕,池壁粗糙,影响重力沉砂的效果,导致沉砂效率降低。因此降低池壁的粗糙度是提高沉砂效率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此外,现有技术的沉降池中水进入平直的进水渠道后成直线流动,通过沉砂区旋转的涡轮叶片使砂粒流态为紊流状态。砂粒贴向池壁,借重力在池体中沉降。将紊流改变为流体分层且流动互不混合的层流状态,并同时形成帮助砂粒沉降的下向流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上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沉砂效率且池壁光滑的的新型旋流沉砂池。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旋流沉砂池,所述沉砂池从上至下依次由空气管、排砂系统、沉砂区、驱动装置和砂斗连接而成,所述排砂系统包括排砂管及砂提升管,通过空气管进入的压缩空气在沉砂区内由驱动装置带动沉砂转动,沉砂经砂提升管提升至排砂管中排出,砂提升管道从沉砂区池体到达砂斗内部,在沉砂区还设有沉砂筒。进一步地,所述沉砂筒内部设有支撑槽钢,通过支撑槽钢将沉砂筒与排砂管相连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沉砂筒设置在距离沉砂区筒型池体的内壁10-15cm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沉砂筒为圆形,高度为沉砂区筒形池体高度的80-90%。进一步地,所述沉砂筒壁厚4-6mm。进一步地,在所述沉砂区池体的侧壁涂有聚脲弹性体涂料SPUA。进一步地,所述涂料厚度为3000-3500μm。进一步地,所述涂料包括高固含聚氨酯基的底漆涂层,涂装道数1~2道,总干膜厚度25~65μm;以及聚脲弹性体涂层,涂装道数3道,总干膜厚度3000-3500μ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减小池壁的粗糙度,降低砂粒与池壁的摩擦,使砂粒更易于沉降,从而提高沉砂效率。2、本技术使沉砂区池壁与沉砂筒间水流状态由紊流改变为流体分层且流动互不混合的层流状态,并同时形成帮助砂粒沉降的下向流,降低水流的阻力,有利于砂粒沉降,提高沉砂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新型旋流沉砂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沉砂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空气管;2-排砂管;3-沉砂区;4-驱动装置涡轮叶片;5-沉砂筒;6-砂斗;7支撑槽钢;8-砂提升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结构图及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旋流沉砂池,如图1-2所示,砂池从上至下依次由空气管1、排砂系统、沉砂区3、砂斗6连接而成。排砂系统包括排砂管2及砂提升管8,通过空气管进入的压缩空气在沉砂区内由驱动装置涡轮叶片4带动沉砂转动,沉砂经砂提升管提升至排砂管中排出,砂提升管道从沉砂区池体到达砂斗内部,在沉砂区还设有沉砂筒5。优选地,沉砂筒内部设有支撑槽钢7,通过支撑槽钢将沉砂筒与排砂管2相连接固定。沉砂筒设置在距离砂斗的筒型池体的内壁10-15cm的位置。沉砂筒壁厚4-6mm。污水由进水口切线方向流入沉砂区,使水流及砂子进入沉砂池时向池底流行,并加强附壁效应。旋转的涡轮叶片使砂粒呈螺旋形流动,促进有机物和砂粒的分离,由于所受离心力不同,相对密度较大的砂粒被甩向池壁,在重力作用下沉入砂斗;而较轻的有机物,则在沉砂池中间部分与砂子分离,有机物随出水旋流带出池外。增加沉砂筒,用于将沉砂区池壁与沉砂筒间水流状态由紊流改变为流体分层且流动互不混合的层流状态,并同时形成帮助砂粒沉降的下向流态。有利于降低水流的阻力,提高沉砂效率。实施例2本技术沉砂池的的沉砂区池体的侧壁涂有聚脲弹性体涂料SPUA。涂料厚度为3000-3500μm。所述涂料包括高固含聚氨酯基的底漆涂层,涂装道数1~2道,总干膜厚度25~65μm;以及聚脲弹性体涂层,涂装道数3道,总干膜厚度3000-3500μm。侧壁喷涂聚脲弹性体的步骤如下:步骤1基面处理:首先对池壁表面的水泥浮浆、油脂、污渍等用钢刷、凿捶、喷砂等方法除去。再根据基面状况,在涂装前进行刮砂、刮腻子处理,以填平洞眼、沟缝,封闭毛细孔,防止面层有砂眼和气泡。为增加基面平整度及粗糙度,对基面进行打磨处理。最后采用高压气枪喷射彻底清除表面灰尘。步骤2底漆层:喷涂高固含聚氨酯基层处理剂,涂装道数1~2道,总干膜厚度25~65μm,理论用量为0.25~0.50kg/m2。底漆涂装完成后,表面光泽颜色均匀,无露底、漏涂、涂层剥落、漆膜破裂、起泡、划伤及咬底等缺陷。步骤3聚脲面层:底漆涂层表干后进行聚脲弹性体防水涂料喷涂,涂装道数3道,总干膜厚度3000-3500μm,理论用量为3.6kg/m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旋流沉砂池,所述沉砂池从上至下依次由空气管、排砂系统、沉砂区、驱动装置和砂斗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砂系统包括排砂管及砂提升管,通过空气管进入的压缩空气在沉砂区内由驱动装置带动沉砂转动,沉砂经砂提升管提升至排砂管中排出,砂提升管道从沉砂区池体到达砂斗内部,在沉砂区还设有沉砂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旋流沉砂池,所述沉砂池从上至下依次由空气管、排砂系统、沉砂区、驱动装置和砂斗连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砂系统包括排砂管及砂提升管,通过空气管进入的压缩空气在沉砂区内由驱动装置带动沉砂转动,沉砂经砂提升管提升至排砂管中排出,砂提升管道从沉砂区池体到达砂斗内部,在沉砂区还设有沉砂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流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筒内部设有支撑槽钢,通过支撑槽钢将沉砂筒与排砂管相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流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筒设置在距离沉砂区筒型池体的内壁10-15cm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流沉砂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莉,陈广宇,佟镇,
申请(专利权)人:岭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