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3524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斜坡河岸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混合植物带、第一滤水沟、灌草植物带、第二滤水沟、花卉植物带、第三滤水沟和净水沟,所述第一滤水沟、所述第二滤水沟、所述第三滤水沟和所述净水沟底部设置有排水管;其有益效果是:带有面源污染的水经过层层过滤,不仅能增加水流在缓冲带的停留时间,还能达到自然净化面源污染和雨水径流的效果。通过不同植物层次以及色彩的搭配种植,形成功能性的滨河多彩景观生态缓冲带。具有运行维护简单、造价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在处理面源污染、美化滨河景观以及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的多重效益。等方面具有的多重效益。等方面具有的多重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修复和水体净化修复领域,特别涉及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河岸带是指两边河道和陆地衔接的地方,它的最大范畴可以拓展到河道两边不再受河水影响的地区。在水体污染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河岸带作为陆地和河流之间污染物的天然过滤器在水土保持、水分涵养和阻滞面源污染方面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减少入河的氮磷、农药等污染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自然资源开发程度的日益加剧,河岸带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河流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河岸带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0003]尽管众多地方已经对植被缓冲带的应用、功能和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但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存在水流在在缓冲带停留时间短、不能充分净化以及景观性观赏性差和缺少人物停留空间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控制面源污染功能、运行维护简单、造价低、美化滨河景观的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
[0005]本技术提供的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其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斜坡河岸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混合植物带、第一滤水沟、灌草植物带、第二滤水沟、花卉植物带、第三滤水沟和净水沟,所述第一滤水沟、所述第二滤水沟、所述第三滤水沟和所述净水沟底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混合植物带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混合搭配种植;所述灌草植物带由灌木和草本植物搭配种植;所述花卉植物带选用近水生长喜湿的花卉植物;所述净水沟内种植挺水植物。
[0007]优选地,所述混合植物带的乔木选择垂柳、柽柳、圆柏、水杉、枫杨中的一种或任几种,灌木选择沙地柏、紫穗槐、斑竹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或迎春中的一种或任几种,草本植物选择披碱草、高羊茅、马鞭草中的一种或任几种。
[0008]优选地,所述混合植物带上修建观景平台。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滤水沟自上而下由粒径为1cm

3cm的卵石、粒径为 0.5cm

1cm的陶粒、粒径为1mm

5mm的粗砂、粒径为0.5mm

1mm的活性炭四层组成;沟体的底部铺设土工膜。
[0010]优选地,所述灌草植物带的灌木选择沙地柏、紫穗槐、斑竹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或迎春中的一种或任几种,草本植物选择披碱草、高羊茅、马鞭草中的一种或任几种。
[0011]优选地,所述灌草植物带上修建观景步道。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滤水沟自上而下由粒径为0.5cm

0.8cm的陶粒、粒径为 1mm

3mm的粗砂、粒径为0.3mm

0.8mm的活性炭三层组成;沟体的底部铺设土工膜。
[0013]优选地,所述花卉植物带的花卉植物选择玉簪、美人蕉、石竹、鸢尾、扁竹兰或风信子中的一种或任几种。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三滤水沟自上而下由粒径为1mm

3mm的粗砂、粒径为 0.3mm

0.8mm的活性炭两层组成;沟体的底部铺设土工膜。
[0015]优选地,所述净水沟内的挺水植物选择黄菖蒲、水葱、千屈菜、灯芯草或茭白中的一种或任几种;水体经过挺水植物的净化后由排水管流进河流。
[0016]本技术的实施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0017]本技术的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带有面源污染的水由农田或其他地方先经过混合植物带流入第一滤水沟,然后通过排水管流经灌草植物带进入第二滤水沟,再通过排水管进入花卉植物带和第三滤水沟,再通过排水管流入净水沟,最后通过排水管流入河流中。经过层层过滤,不仅能增加水流在缓冲带的停留时间,还能达到自然净化面源污染和雨水径流的效果。各个植物带的种植均采用平行于河岸线的带状种植方式。通过不同植物层次以及色彩的搭配种植,形成功能性的滨河多彩景观生态缓冲带。具有运行维护简单、造价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在处理面源污染、美化滨河景观以及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的多重效益。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混合植物带;2、第一滤水沟;3、灌草植物带;4、第二滤水沟; 5、花卉植物带;6、第三滤水沟;7、净水沟;8、观景平台;9、观景步道;10、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技术加以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技术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
[0022]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斜坡河岸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混合植物带1、第一滤水沟2、灌草植物带3、第二滤水沟4、花卉植物带5、第三滤水沟6和净水沟7,第一滤水沟2、第二滤水沟4、第三滤水沟6和净水沟7底部设置有排水管10。本技术的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带有面源污染的水由农田或其他地方先经过混合植物带流入第一滤水沟2,然后通过排水管10流经灌草植物带3进入第二滤水沟4,再通过排水管10进入花卉植物带5和第三滤水沟6,再通过排水管10流入净水沟7,最后通过排水管10流入河流中。经过层层过滤,不仅能增加水流在缓冲带的停留时间,还能达到自然净化面源污染和雨水径流的效果。各个植物带的种植均采用平行于河岸线的带状种植方式。通过不同植物层次以及色彩的搭配种植,形成功能性的滨河多彩景观生态缓冲带。具有运行维护简单、造价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在处理面源污染、美化滨河景观以及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具有的多重效益。
[0023]参见图1所示,混合植物带1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混合搭配种植。乔木选择垂柳、柽柳、圆柏、水杉、枫杨中的一种或任几种,灌木选择沙地柏、紫穗槐、斑竹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或迎春中的一种或任几种,草本植物选择披碱草、高羊茅、马鞭草中的一种或
任几种。这样乔灌草混合种植既可以综合不同植物消减污染物的优点,又能体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景观性。混合植物带1上可局部修建观景平台8,增加人们的生态景观的体验性。第一滤水沟2自上而下由卵石(粒径1cm

3cm)、陶粒(0.5cm

1cm)、粗砂 (1mm

5mm)、活性炭(0.5mm

1mm)四层组成。沟体的底部铺设土工膜起到防渗的作用。底部有排水管10,水经过层层过滤净化后由排水管10排出流入灌草植物带3。灌草植物带3由灌木和草本植物搭配种植。灌木选择沙地柏、紫穗槐、斑竹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或迎春中的一种或任几种,草本植物选择披碱草、高羊茅、马鞭草中的一种或任几种。通过植物本身的吸收和过滤起到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斜坡河岸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混合植物带、第一滤水沟、灌草植物带、第二滤水沟、花卉植物带、第三滤水沟和净水沟,所述第一滤水沟、所述第二滤水沟、所述第三滤水沟和所述净水沟底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混合植物带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混合搭配种植;所述灌草植物带由灌木和草本植物搭配种植;所述花卉植物带选用近水生长喜湿的花卉植物;所述净水沟内种植挺水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植物带的乔木选择垂柳、柽柳、圆柏、水杉、枫杨中的一种或任几种,灌木选择沙地柏、紫穗槐、斑竹黄杨、沙地柏、铺地柏、连翘或迎春中的一种或任几种,草本植物选择披碱草、高羊茅、马鞭草中的一种或任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植物带上修建观景平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水沟自上而下由粒径为1cm

3cm的卵石、粒径为0.5cm

1cm的陶粒、粒径为1mm

5mm的粗砂、粒径为0.5mm

1mm的活性炭四层组成;沟体的底部铺设土工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型滨河景观生态缓冲带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好波佟镇李艳菊熊爱清
申请(专利权)人:岭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