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3474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其能够减少无效空间而不受外口部规格的影响。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1)具备外壳瓶(2)、合成树脂制内容器体(3)和通气路(23)。外壳瓶(2)具有与外口部(4)连接的肩部(5)、与肩部(5)连接的躯体部(6);内容器体(3)具有配设于外壳瓶(2)的外口部(4)内的圆筒状内口部(17)和内容器体主体(18),内容器体主体(18)与内口部(17)连接且具有沿外壳瓶(2)的内表面形状形成的形状并因外压而变形,通气路(23)形成于外口部(4)与内口部(17)之间并向外壳瓶(2)与内容器体(3)之间导入外部空气。内口部(17)的内周面设置有内径比内口部(17)的开口端的内径小的小径部(24)。

Multiple containers made of synthetic res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配置在外壳瓶内的内容器体的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以下一种合成树脂制多重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245010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082916号公报):在相对于外压能够恢复原形的外壳瓶的内部配置因外压而减容从而发生变形(以下,有时称为“减容变形”)内容器体,并在该外壳瓶与该内容器体之间导入外部空气。合成树脂制多重瓶在通过按压外壳瓶的胴部来使内容器体减容变形而倒出容纳于内容器体的内容物,另一方面,当胴部按压被解除时,合成树脂制多重瓶通过另外设置的止回阀等的作用向外壳瓶与内容器体之间导入外部空气。其结果,外壳瓶因外部气压而恢复原状,另一方面,内容器体维持减容变形的状态。这样,由于外部空气不会侵入内容器体内,能够防止容纳于内容器体内的内容物由于氧化等而变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501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0829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多重容器中,为了将内容物全部排出,在多重容器的内容器体的减容变形的极限状态下残留的空隙部、即未完全被压扁的空隙部(以下称为“无效空间”(DeadSpace))比存在内容物填充后的气体的空间部(以下称为“顶部空间”)大时,存在利用顶部空间的气体容量不能完全排出无效空间的内容物的问题。而为了将内容物全部排出,希望将无效空间设定得比顶部空间小。特别是,由于外壳瓶的外口部及内容器体的内口部是被装设盖等的部位且是因外压不会发生变形的部分,从减少无效空间的观点出发,考虑减少外口部及内口部的内容积。然而,在外壳瓶的外口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供带止回阀的盖等螺合的外螺纹的部位,由于规格的问题,减小外口部也存在限度。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受外口部规格的影响就能够减小无效空间的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外壳瓶,其具有圆筒状的外口部、与该外口部连接的肩部、与该肩部连接的胴部和与该胴部连接的底部,所述外壳瓶相对于外压能够恢复原形,合成树脂制的内容器体,其具有配设于该外壳瓶的所述外口部内的圆筒状的内口部、以及内容器体主体,其中,所述内容器体主体与该内口部连接且具有沿着该外壳瓶的内表面形状形成的形状并因外压而变形,以及,通气路,其在所述外口部与所述内口部之间形成,并向所述外壳瓶与所述内容器体之间导入外部空气,所述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口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内径比所述内口部的开口端的内径小的小径部。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利用小径部来减少内口部的容积的无效空间少的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另外,由于无需将外口部的外径设定得较小就能够使内口部内的容积变小,能够将外口部维持在符合规格的外径的同时,减少内口部的容积从而减少无效空间。另外,由于内口部的开口端形成内径比小径部的内径大,即使减少内口部的容积,也能够在吹塑成型时、填充内容物时容易地将吹塑成型喷嘴、内容物填充喷嘴插入到内口部内。[2]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内口部的上端部外周面中除了形成所述通气路的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是与所述外口部的内周面接触的上端接触部,在所述内口部的外周面中的所述上端接触部的下方设置有隔离部,该隔离部与所述外口部的内周面隔离且位于与所述小径部对应的区域,所述隔离部与所述通气路相比更向径向内侧分离而形成间隙。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减少内口部内的容积而不用将外口部的外径设定得较小,因此能够在将外口部维持为符合规格的外径的同时,减少内口部的容积从而减少无效空间。另外,通过在内口部的外周面与外口部的内周面之间以位于与小径部对应的部分的方式而设置的隔离部,能使隔离部向比通气路靠径向内侧的方向分离,由此能够较大地形成通气路以外的间隙,从而控制内口部的树脂量而实现成本降低。另外,由于内口部的上端接触部与外口部的内周面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吹塑成型时、以及在这之后对多重瓶实施处理时的内口部的晃动。[3]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内口部的下端部外周面中除了形成所述通气路的部分以外的至少一部分外周面是与所述外口部的内周面接触的下端接触部。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减少内口部内的容积而无需将外口部的外径设定得较小,因而能够在将外口部维持在符合规格的外径的同时,减少内口部的容积,从而减少无效空间。另外,由于内口部的下端接触部与外口部的内周面接触,因而能够将内口部以稳定的状态固定在外口部上。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内容器体主体的无效空间的说明图。图3A是放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外口部及内口部的主视图。图3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俯视图。图3C是图3B的A-A线切剖视图。图4是放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外口部及内口部的剖视图。图5是放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外口部及内口部的剖视图。图6是放大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外口部及内口部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3A~图3C,对本专利技术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合成树脂制多重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由能够相对外压恢复原形的外壳瓶2和收容在外壳瓶2内侧并因外压而变形的内容器体3构成。外壳瓶2和内容器体3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构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以外的其他聚酯树脂对外壳瓶2和内容器体3进行成型。外壳瓶2具备圆筒状的外口部4、与外口部4连接的肩部5、与肩部5连接的胴部6、以及与胴部6连接的底部7。底部7在内周侧具备向外壳瓶2的内侧凹入而对合成树脂制多重瓶1赋予自立性的凹部8,底部7与凹部8之间形成接地部9。图3A是放大表示外口部4和内口部17的主视图。图3B是放大表示外口部4和内口部17的俯视图。图3C是表示用图3B的A-A线切断了外口部4及内口部17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3A~图3C所示,外口部4在外周面具备外螺纹部10和位于比外螺纹部10靠下方的位置的支承环11,肩部5的与外口部4连接的部分成为四棱锥状部12,在四棱锥状部12的下方具备从四棱锥状部12向胴部6逐渐扩径且四棱锥的棱逐渐变得平滑并与圆筒状胴部相连的胴部上部13。胴部6的与轴正交的截面为圆形,胴部6经由第1周状槽部6a与肩部5连接,同时经由第2周状槽部6b与底部7连接。另外,胴部6从与肩部5连接的周状槽部6a的下端部向中央部6c逐渐缩径,形成从中央部6c向与底部7连接的周状槽部6b的上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合成树脂制多重瓶,其具备:/n合成树脂制的外壳瓶,其具有圆筒状的外口部、与该外口部连接的肩部、与该肩部连接的胴部和与该胴部连接的底部,所述外壳瓶相对于外压能够恢复原形;/n合成树脂制的内容器体,其具有配设于该外壳瓶的所述外口部内的圆筒状的内口部、以及内容器体主体,所述内容器体主体与该内口部连接且具有沿着该外壳瓶的内表面形状形成的形状并因外压而变形;以及/n通气路,其在所述外口部与所述内口部之间形成,并向所述外壳瓶与所述内容器体之间导入外部空气,/n所述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特征在于,/n在所述内口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内径比所述内口部的开口端的内径小的小径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08 JP 2017-2159681.一种合成树脂制多重瓶,其具备:
合成树脂制的外壳瓶,其具有圆筒状的外口部、与该外口部连接的肩部、与该肩部连接的胴部和与该胴部连接的底部,所述外壳瓶相对于外压能够恢复原形;
合成树脂制的内容器体,其具有配设于该外壳瓶的所述外口部内的圆筒状的内口部、以及内容器体主体,所述内容器体主体与该内口部连接且具有沿着该外壳瓶的内表面形状形成的形状并因外压而变形;以及
通气路,其在所述外口部与所述内口部之间形成,并向所述外壳瓶与所述内容器体之间导入外部空气,
所述合成树脂制多重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口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内径比所述内口部的开口端的内径小的小径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树脂制多重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晃广万年夏之桑垣传美
申请(专利权)人:龟甲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