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9150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1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简单的结构,即使在其小型低高度化时,也能可靠地维持与对接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以及与对接端子的导通状态,由此提高可靠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基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基座的端子。所述基座包括:收容空间,上表面开放并收容对接连接器;一对侧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左右两侧的至少一部分;前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一对后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端子包括:前接触部,与各侧壁部相邻且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以及后接触部,与各侧壁部相邻且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所述前接触部和所述后接触部几乎处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彼此面对并能够从前后挟持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常规地,用于将诸如线缆等的电线连接到诸如印刷电路基板等的电路基板的电线对基板连接器已被广泛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一种电线对基板连接器中,连接于电线的端部的电线连接器与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基板连接器嵌合。图18是常规连接器嵌合之前的立体图。在图中,811是基板连接器的基座并且具有底板部812以及连接于该底板部812的左右两端的一对侧壁部814。此外,851是基板连接器的端子并附接于各侧壁部814。另外,当端子851的尾部853通过焊接等连接于形成在电路基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连接垫时,基板连接器安装在电路基板上。此外,嵌合凹部813形成在基座811的中心,该嵌合凹部813的下侧由底板部812限定而该嵌合凹部813的左右两侧由侧壁部814限定。另外,911是电线连接器的基座,并且具有在其下表面的前和后形成的接合突部912以及从四个角向下突出的弹性片914。此外,连接于一对电线991的末端的插入形成于基座911的端子支持孔913并被支持的端子(未示出)附接于基座911的下表面。当电线连接器与基板连接器嵌合时,电线连接器的基座911收容于基板连接器的基座811的嵌合凹部813中,其中连接于各电线991的末端的端子与基板连接器的端子851接触以导通。此外,电线连接器的基座911的各接合突部912与基板连接器的基座811的底板部812的前端和后端接合。在此,在电线连接器的基座911中的弹性片914的末端形成的接合爪914a与在基板连接器的基座811中的侧壁部814形成的接合突起814a接合。结果,电线连接器和基板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被维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8303号公报然而,在常规连接器中,通过由树脂等制成的基座911的接合突部912和接合爪914a与同样由树脂等制成的基座811的底板部812和接合突起814a接合,电线连接器和基板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得以维持。因此,当接合维持力不足够大,例如,在操作者等用手抬起电线991的情况下,强的外力施加于电线连接器时,很容易解除接合。特别地,近年来随着安装有连接器的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超薄化,连接器也趋向于小型低高度化。但在常规连接器中,若使电线连接器的基座911和基板连接器的基座811小型低高度化,则导致接合突部912、接合爪914a、底板部812和接合突起814a小型化和薄化,这导致接合维持力进一步减小。在此,为了解决常规连接器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其提供简单的结构,即使小型低高度化,也能够可靠地维持与对接端子的导通状态并可靠地维持与对接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从而提供高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一种连接器包括基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基座的端子。其中,所述基座包括:收容空间,其上表面开放并收容对接连接器;一对侧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左右两侧的至少一部分;前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一对后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端子包括:前接触部,与各侧壁部相邻且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以及后接触部,与各侧壁部相邻且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而且其中,所述前接触部和所述后接触部几乎处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彼此面对并且能够从前后夹持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此外,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前接触部和所述后接触部通过所述前接触部弹性变形而弹性地挟持所述对接端子。此外,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前接触部是与所述前壁部分离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带板状的部件,并且包括:臂部,其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延伸;以及接触弯曲部,连接于所述臂部的末端。而且其中,所述后接触部与所述后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结合为一体。此外,在另一连接器中,能够与所述对接端子接合的凹部形成于所述后接触部的面向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的表面。此外,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包括侧部,所述侧部与所述侧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结合为一体且露出于外表面,而且其中,所述前接触部和所述后接触部分别连接于所述侧部的前端和后端。此外,在另一连接器中,所述端子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前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结合为一体且露出于外表面,而且其中,所述加强部被设置为比所述前接触部更靠近所述基座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且不与所述对接端子接触。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所述连接器;以及能够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对接连接器。此外,在另一连接器组件中,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对接基座;以及对接端子,其连接于电线的末端并且安装于所述对接基座。其中,所述对接基座的周围由上表面、底面、左右侧面、前表面以及后表面所限定。其中,所述电线从所述后表面向后延伸出。其中,所述对接端子包括露出于所述前表面的前板部以及露出于所述后表面的后板部,其中,所述前板部包括接触区域,所述接触区域设置在比所述电线更靠近所述对接基座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与所述侧面相邻,其中所述接触区域和所述后板部几乎处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并能够被所述连接器的端子的前接触部和后接触部从其前后挟持。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器以及所述连接器组件提供了简单的构成,即使小型低高度化,也能够可靠地维持与对接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也能够可靠地维持与对接端子的导通状态,从而提高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A、图1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嵌合状态的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的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其中,图1A是从插头连接器侧观察的视图,而图1B是从插座连接器侧观察的视图。图2A、图2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嵌合状态的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的从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其中,图2A是从插头连接器侧观察的视图,而图2B是从插座连接器侧观察的视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A~图4D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插座端子的四面视图,其中,图4A是俯视图,图4B是沿图4A中线A-A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4C是沿图4A中线B-B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而图4D是沿图4A中线C-C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5A~图5C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插座端子的三面视图,其中,图5A是右视图,图5B是前视图,而图5C是仰视图。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插座基座的立体图。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插座基座的俯视图。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9A、图9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插头端子连接于电线的立体图,其中图9A是从斜上方观察的连接于电线的第一插头端子的立体图,而图9B是从斜下方观察的连接于电线的第一插头端子的立体图。图10A~图10C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将第一插头端子连接于电线的过程的视图,其中,图10A是第一插头端子连接于电线之前的立体图,图10B是示出将电线连接到第一插头端子的电线连接部的第一过程的视图,而图10C是示出将电线连接于第一插头端子的电线连接部的第二过程的视图。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在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即将嵌合的状态下将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n包括基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基座的端子;/n所述基座包括:收容空间,上表面开放,并收容对接连接器;一对侧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左右两侧的至少一部分;前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一对后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的至少一部分;/n所述端子包括:前接触部,与各侧壁部相邻且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以及后接触部,与各侧壁部相邻且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其中,所述前接触部和所述后接触部几乎处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彼此面对并且能够从前后挟持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0 JP 2019-052128;20181219 US 62/782,079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基座以及安装于所述基座的端子;
所述基座包括:收容空间,上表面开放,并收容对接连接器;一对侧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左右两侧的至少一部分;前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一对后壁部,限定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端子包括:前接触部,与各侧壁部相邻且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以及后接触部,与各侧壁部相邻且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其中,所述前接触部和所述后接触部几乎处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条直线上、彼此面对并且能够从前后挟持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接触部和所述后接触部通过所述前接触部弹性变形而弹性地挟持所述对接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接触部是与所述前壁部分离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带板状的部件,且包括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的后侧延伸的臂部、以及连接于所述臂部的末端的接触弯曲部,所述后接触部与所述后壁部的至少一部分结合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能够与所述对接端子接合的凹部形成于所述后接触部的面向所述收容空间的前侧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连接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津俊博野川义辉
申请(专利权)人:莫列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