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掰安瓿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9050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1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掰安瓿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第三筒体、防护盖和夹子,所述第二筒体的顶面圆周设置有上齿凸起,所述第二筒体的底面圆周设置有下齿凸起,所述第一筒体的底部中空,所述第二筒体通过上齿凸起旋转连接入第一筒体的底部内侧,所述第三筒体顶部中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掰安瓿保护装置,将安瓿在第一V型槽或第二V型槽中上下圆周划动,使产生的刻痕位置相同,方便掰开安瓿头,掰开时,安瓿头部和碎玻璃不会到处飞溅,安瓿头部落入到防护盖上,方便统一收纳,整个装置的内部与外部的空气流通,内部更正解,夹子能将装置夹子需要工作的场景中,灵活性更好。

A protective device for breaking ampou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掰安瓿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用装置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掰安瓿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安瓿是是指一种可熔封的硬质玻璃容器,常用于存放注射用的药物以及疫苗、血清等,现有的血多液体注射药物都是封装在安瓿中的,当需要使用时,通常用砂石在安瓿的颈部出划出痕迹,再用手掰开,再使用注射器吸出安瓿中的液体药物,在实际使用时,划痕迹无法精确做到都同时划在同一位置,从而导致很难掰开,强行掰开的话,容易产生碎玻璃屑,到处飞溅,而且安瓿头部也容易到处散落,需要人工拾入到垃圾桶中,掰开的一瞬间,许多护士没有控制好力度或者手部发力位置,掰开后的玻璃口很容易划伤护手的手部,护士经常使用的砂石,体积很小,随意放置后,下次使用时不容易找到,现有的安瓿大多规格相同,安瓿颈部的宽度大多在2-12mm之间,用砂石划安瓿颈部最理想是划圆周,而且每次在同一位置,凭借手划很难做到,为此,提出一种掰安瓿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掰安瓿保护装置,具备刻划位置统一、方便,掰开时不会伤手,玻璃碎屑与安瓿头部不飞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掰安瓿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第三筒体(3)、防护盖(15)和夹子(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2)的顶面圆周设置有上齿凸起(11),所述第二筒体(2)的底面圆周设置有下齿凸起(12),所述第一筒体(1)的底部中空,所述第二筒体(2)通过上齿凸起(11)旋转连接入第一筒体(1)的底部内侧,所述第三筒体(3)顶部中空,所述第二筒体(2)通过下齿凸起(12)旋转连接入第三筒体(3)的顶部内侧,所述防护盖(15)的两侧边底面均设置有凸块(16),所述第一筒体(1)的顶部中空且位于顶面两侧设置有容纳凸块(16)的凹槽,所述第一筒体(1)的外侧一边固定设置有连接体(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掰安瓿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筒体(1)、第二筒体(2)、第三筒体(3)、防护盖(15)和夹子(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2)的顶面圆周设置有上齿凸起(11),所述第二筒体(2)的底面圆周设置有下齿凸起(12),所述第一筒体(1)的底部中空,所述第二筒体(2)通过上齿凸起(11)旋转连接入第一筒体(1)的底部内侧,所述第三筒体(3)顶部中空,所述第二筒体(2)通过下齿凸起(12)旋转连接入第三筒体(3)的顶部内侧,所述防护盖(15)的两侧边底面均设置有凸块(16),所述第一筒体(1)的顶部中空且位于顶面两侧设置有容纳凸块(16)的凹槽,所述第一筒体(1)的外侧一边固定设置有连接体(4),所述夹子(5)固定设置在连接体(4)上,所述第一筒体(1)的一侧贯穿设置有第一V型槽(6),所述第一筒体(1)位于第一V型槽(6)的相对面贯穿设置有第二V型槽(7),所述第一筒体(1)内侧面位于第一V型槽(6)的槽边背面固定设置有第一砂石(8),所述第一筒体(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梦川王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